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07-1949)

发布时间:2020-11-08 22:15
   历来对中国现代戏剧史的研究,大多侧重文本,忽略舞台演出方面的关照,近年戏剧研究有所转向,开始从作家作品转为对戏剧思潮、演出活动的探讨,而戏剧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亦为人所接受。演员文化研究是戏剧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戏剧学整体构架下把视角集中在对演员的身份、文化背景对其表演风格的形成,演技与演剧体制、戏剧思潮的关系,表演者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城市文化的互动,观众群体对演员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等诸多方面。对演员文化的研究将更加真实地揭示戏剧活动的奥秘,还原话剧在不同历史阶段富于动态的真实面貌,呈现更加丰富、立体的戏剧史景观,使戏剧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具体,从而对戏剧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对认识社会起到辅助作用。从1907年话剧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间,话剧演员文化的演进可谓摇曳多姿,这其中,既有作为一门艺术样式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有社会、政治变迁造成的影响。这期间,杰出的演员不乏其例,可谓星汉灿烂,但在传统的话剧史书写里,他们却常常被遮蔽,一方面因为演员的工作成果的不容易保存,另一方面,也由于传统研究范式对这一群体文化特征的束手无策。现代话剧演员文化的价值无疑值得深入研究,这将有助于话剧史研究的丰富性,寻找回被省略、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的原貌。本论文力图从戏剧文化学的角度对演员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同时结合戏剧学、人类表演学、社会学、传播学、大众文化理论、消费文化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等多学科的交叉方法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还原半个世纪的演员文化起源、成熟与局限,以期将对今后的中国话剧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和途径。
【学位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J82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演员文化的生成与演进
    第一节 演员地位的提升
    第二节 新思潮下的发展与转向
    第三节 职业化带来新空间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之间
第二章 演员身份与性别表演
    第一节 身份的自我建构
        一、新剧演员的自我定位
        二、类型化演员时期
    第二节 春柳社的滑铁卢
        一、从文人到伶人
        二、悲剧美学的失败
    第三节 男女合演:审美趣味的新起点
        一、“男女合演”的滥觞
        二、女演员的粉墨登场
    第四节 合流时代:一个红色的“他者”
        一、革命的艺术家
        二、进步的焦虑
第三章 演员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第一节 “波希米亚人”的“象牙塔”
        一、南国剧人的主体倾向
        二、“集体创作”中的演员
    第二节 辛酉剧社:“桃花源””里“千面人”
        一、沙龙里的“都市绅士”
        二、袁牧之的千面人生
        三、从布尔乔亚到革命演剧
    第三节 “完美的演出”:石挥的期许
        一、中国化的表演
        二、《秋海棠》与“话剧皇帝”
第四章 消费主义的时尚哲学
    第一节 职业化演剧与演员生存
        一、演员作为一种职业
        二、演员收入与消费
    第二节 越轨者:新生活的偶像
        一、欲望的浪潮:报刊、演员和观众的共谋
        二、明星与观众
    第三节 社会圈子与演员社群的构成与解体
        一、演员交游活动与社交圈
        二、中旅演员交游考
第五章 女演员的文化取向
    第一节 要么皇后,要么戏子:唐若青之魅惑
        一、戏缘天注定
        二、明星制下的自我定位
        三、公共空间里的越轨者
    第二节 摩登新女性:王莹的传奇
        一、“王莹型”:游走在作家与明星之间
        二、《赛金花》争角事件的社会性
        三、成为“新女性”
    第三节 重庆迷雾中的“四大名旦”
        一、游走在国共两党的戏剧舞台上
        二、“近朱近墨”的政治命运
结论 历史的投影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话剧演员活动大事记(1907-194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专著、论文及获奖
社会实践
致谢
附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付善明;;《金瓶梅》与“隐性累积”——兼论其讲唱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弘;;论行政机关侵犯公民非法利益的诉讼衡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薛雯;;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吴微;;“兼容并包”与“谬种”退隐——桐城文章与大学教育的现代转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范丽敏;;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元代“逐臣孤子”类杂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薛雯;;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翔;消费者农村超市购买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京;中国戏剧戏曲表演中对于动情点的诠释及其处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陆启瑞;上海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5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75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