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兴趣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以《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29 05:40
高中美术鉴赏作为高中课程的必修课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其关注度与重视度也逐渐提高,作为一线高中美术教师中的一员应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素养与能力以适应现在教育教学发展。本论文主要结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一种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之后再用于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力求能够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美术课、兴趣教学等并结合当下的背景环境作为立足点,尝试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融入“兴趣”。本论文分别从导入环节、教授过程以及课后延伸过程中进行研究,实践研究了许多方法手段,比如各方情感的培养、生动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事引导、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等等。并在最后以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中的《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为例做了教学研究与设计,以此来验证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与有效性。在课题研究中多采用实践研究与理论文献研究,必要时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受“应试教育”多年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缺少相关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以及学校与家庭对美术学科不重视,这些都会是实践研究过程中的阻力,所以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同时增强“...
【文章来源】: 吴珍珍 辽宁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组织学生体验活动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兴趣教学法分析(一)课前情感的培养1、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培养图2-1课后与学生聚餐图2-2组织学生体验活动作为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各类活动的参与主体,教育活动是以一定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在它的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反映,还会影响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进步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掌握人际之间的交往能力。①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决定着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效、高效完成(如图2-1、2-2)。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教育的最终是为了巩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时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所传授皆是正确,学生不可质疑反驳,教师可随意体罚学生,学生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是一种极其失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存在。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随之发展,“儿童中心”、“学生为主体”等相关理论的提出,师生关系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些许不足,“教师讲学生只需听”的满堂灌输的教学活动常有发生,学生积极性与兴趣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相对降低。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基础上建立而来的。王本路认为: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①王德,张泰峰,谭晓明,高茜,李颖.学?
韭芬苍?岬绞ι?楦泄叵凳墙?⒃谝滴?活动之上的,教与学是交往的基矗师生业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②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的时候可以看作一嘲演出”,这嘲演出”要想得到学生的注意与支持,教师必须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喜爱。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授课基础,其他相关知识素养作为助力,促使这嘲演出”圆满结束。毕竟“博古通今”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更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也可作为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点。2、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培养图2-3学生小组查阅资料图2-4教师指导小组预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来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者,学生作为接受者,而传授与接受的最直接的的联系就是“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待“教学内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需要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毕竟“似懂非懂”的知识内容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一线教师郭丽娟曾提出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注意力提高和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对于课前预习,前期需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③“课前预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作为预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指导者,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预习内容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如图2-3)。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①王本路.关于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50.②王本路.关于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教育中良性师生关系的特征分析[J]. 王德,张泰峰,谭晓明,高茜,李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8)
[2]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 尹少淳. 美术观察. 2017(04)
[3]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兴趣说”[J]. 郭戈.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9)
[4]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 尹少淳. 教育导刊. 2015(09)
[5]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特点与借鉴意义[J]. 胡知凡. 教育参考. 2015(03)
[6]师生互动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 张紫屏. 教育发展研究. 2015(06)
[7]论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J]. 赵明仁,李保臻.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3)
[8]兴趣教学 快乐学习[J]. 王秀华. 基础教育论坛. 2012(16)
[9]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 郭戈. 教育研究. 2012(03)
[10]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 宋广文,陈晓娜. 当代教育科学. 2011(24)
硕士论文
[1]多媒体课件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庄一凡.广西师范大学 2016
[2]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D]. 刘汝萍.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06370
【文章来源】: 吴珍珍 辽宁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组织学生体验活动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兴趣教学法分析(一)课前情感的培养1、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培养图2-1课后与学生聚餐图2-2组织学生体验活动作为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各类活动的参与主体,教育活动是以一定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在它的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反映,还会影响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进步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掌握人际之间的交往能力。①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决定着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效、高效完成(如图2-1、2-2)。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教育的最终是为了巩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时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所传授皆是正确,学生不可质疑反驳,教师可随意体罚学生,学生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是一种极其失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存在。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随之发展,“儿童中心”、“学生为主体”等相关理论的提出,师生关系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些许不足,“教师讲学生只需听”的满堂灌输的教学活动常有发生,学生积极性与兴趣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相对降低。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基础上建立而来的。王本路认为: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①王德,张泰峰,谭晓明,高茜,李颖.学?
韭芬苍?岬绞ι?楦泄叵凳墙?⒃谝滴?活动之上的,教与学是交往的基矗师生业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②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的时候可以看作一嘲演出”,这嘲演出”要想得到学生的注意与支持,教师必须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喜爱。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授课基础,其他相关知识素养作为助力,促使这嘲演出”圆满结束。毕竟“博古通今”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更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也可作为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点。2、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培养图2-3学生小组查阅资料图2-4教师指导小组预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来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者,学生作为接受者,而传授与接受的最直接的的联系就是“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待“教学内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需要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毕竟“似懂非懂”的知识内容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一线教师郭丽娟曾提出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注意力提高和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对于课前预习,前期需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③“课前预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作为预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指导者,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预习内容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如图2-3)。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①王本路.关于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50.②王本路.关于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教育中良性师生关系的特征分析[J]. 王德,张泰峰,谭晓明,高茜,李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8)
[2]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 尹少淳. 美术观察. 2017(04)
[3]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兴趣说”[J]. 郭戈.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9)
[4]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 尹少淳. 教育导刊. 2015(09)
[5]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特点与借鉴意义[J]. 胡知凡. 教育参考. 2015(03)
[6]师生互动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 张紫屏. 教育发展研究. 2015(06)
[7]论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J]. 赵明仁,李保臻.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3)
[8]兴趣教学 快乐学习[J]. 王秀华. 基础教育论坛. 2012(16)
[9]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 郭戈. 教育研究. 2012(03)
[10]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 宋广文,陈晓娜. 当代教育科学. 2011(24)
硕士论文
[1]多媒体课件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庄一凡.广西师范大学 2016
[2]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D]. 刘汝萍.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06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00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