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火场环境下视频编码与视频传输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16 01:30

  本文关键词:火场环境下视频编码与视频传输系统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火场环境 热像仪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视频编码 无线通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建筑物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火灾的危害性大幅度增加。火灾频发的状况对消防救援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消防部队面对浓烟、高温和黑暗等复杂环境,由于受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制约,救援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针对火灾现场的特殊情况,开发高效可靠的消防员侦察系统,对于提升救援效率,保障消防员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火场环境中,由于受浓烟、黑暗等的影响,消防员的视野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应用于火场环境下的视频编码与视频传输系统。采用红外热像仪技术,采集火场中的热成像信息,将热成像信息实时显示在消防员的目镜中,同时将热成像信息经编码后传送给后方消防指挥终端。为解决视频无线传输对于火场无线信道的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采用了一种应用于火场环境下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实时监测信源与信道的条件变化,根据监测到的信源与信道的具体参数,对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的码率进行合理分配,提高了火场环境下的视频编解码与视频传输系统的灵活性。同时本文采用基于多硬件编码器冗余编码的信源编码方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视频编解码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对系统的底层硬件电路部分进行了设计,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模块、电源模块、传感器模块、监控模块等,并对硬件电路的各个模块分别进行了测试与验证。本文对上位机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上位机软件采用MFC(微软基础类库)编程。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登录模块、视频播放模块、存储管理模块以及数据库管理模块等。上位机系统主要完成视频的解码、播放与存储功能,将采集到的火场信息实时在后方消防指挥平台进行显示。本文最后分别对本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测试与验证,多个消防支队测试并在实战中使用了本设备,实验及实际使用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应用于火场环境的视频编码与视频传输系统能有效完成火场环境的侦查任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火场环境 热像仪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视频编码 无线通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9.8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消防侦查类设备研究现状13-15
  • 1.3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研究现状15-18
  • 1.3.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概述15
  • 1.3.2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适用情况15-16
  • 1.3.3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分类16-18
  • 1.4 本文研究内容18-19
  • 1.5 本文结构安排19-20
  • 第2章 系统总体架构及相关硬件设计20-30
  • 2.1 火场环境下视频编解码面临的问题20
  • 2.2 系统总体架构20-22
  • 2.3 硬件电路设计22-29
  • 2.3.1 硬件电路整体框架22-23
  • 2.3.2 主控CPU及监控硬件电路设计23-25
  • 2.3.3 电源系统电路设计25-28
  • 2.3.4 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火场环境下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30-42
  • 3.1 H.264视频编解码标准30-31
  • 3.2 视频质量的评价机制31-32
  • 3.3 全局运动与局部运动32-33
  • 3.4 全局运动的估计33-37
  • 3.5 全局运动对视频编解码的影响37-38
  • 3.6 量化参数QP对视频编解码的影响38-39
  • 3.7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39-41
  • 3.8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消防指挥平台监控系统软件设计42-54
  • 4.1 监控系统设计目标42-43
  • 4.1.1 功能需求42
  • 4.1.2 性能需求42-43
  • 4.2 指挥平台监控总体设计43-46
  • 4.2.1 软件开发工具介绍43-45
  • 4.2.2 编码板SDK介绍45
  • 4.2.3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45-46
  • 4.3 指挥平台监控系统各模块设计46-53
  • 4.3.1 用户管理模块46-47
  • 4.3.2 视频播放模块47-49
  • 4.3.3 存储管理模块49-51
  • 4.3.4 数据库管理模块51-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各模块测试实验结果54-61
  • 5.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性能测试54-55
  • 5.2 上位机测试55-57
  • 5.3 系统整体测试57-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6.1 本文工作总结61-62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70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70-7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珊;张玲;郑建彬;杨杰;;H.264视频编码标准[J];有线电视技术;2007年11期

2 蒋刚毅;朱亚培;郁梅;张云;;基于感知的视频编码方法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2期

3 林庆帆;;视频编码的新趋势(英文)[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4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视频编码标准成国际标准[J];中国标准导报;2013年07期

5 李卫平;;是否使用可伸缩视频编码(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6 沈兰荪,魏海,黄祥林;基于子带/小波分解的视频编码可分级性研究[J];电子学报;2000年07期

7 韦强,李晓辉,翟宗起;一种自适应快速视频编码的新方法[J];微机发展;2000年06期

8 张勇东,李桂苓;立体视频编码中视差估值算法的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2年01期

9 张勇东,李桂苓;高性能三维小波视频编码方法[J];通信技术;2002年01期

10 王相海,张跃平;基于小波的图像及视频编码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任尔;陈恳;叶庆卫;;基于帧的多描述视频编码冗余插入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2 袁子立;胡世安;孟一鸣;王璀璨;;视频编码新技术新标准研究[A];全国第三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专刊[C];2009年

3 巫戈明;孙立峰;钟玉琢;;联合零向量预测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框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4 石春莺;陈伟建;;分布式视频编码的近况和未来研究方向[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杨任尔;金炜;陈恳;;基于下抽样多描述视频编码及解码后处理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许鹏飞;罗建书;;率控制自组织矢量量化及在视频编码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江涛;陈伟建;;可伸缩视频编码中运动模型的改进[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姜俊;胡骏;;新媒体视频编码方案比较研究[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刘孝波;;基于联合采样的多描述视频编码[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卿粼波;吕瑞;郑敏;滕奇志;何小海;;基于迭代译码算法的分级分布式视频编码[A];第十五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谢宏;我国主导的视频编码标准将颁为国际标准[N];科技日报;2013年

2 记者 徐建华;我国科学家主导的视频编码标准成国际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3年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智慧城市中的视频编码、分析与评测[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4 记者 徐建华;我国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公开征求意见[N];中国质量报;2014年

5 湖北 褚达;视频编码一网打尽[N];电脑报;2003年

6 国际;第二代AVS开启国际化征程[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周汝波 贺学金;碟机常用视频D/A转换、视频编码集成电路维修资料[N];电子报;2007年

8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信息产业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秘书长、组长 黄铁军 高文;视频编码有绝招[N];计算机世界;2003年

9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N];计算机世界;2005年

10 周汝波 贺学金;碟机常用视频D/A转换、视频编码集成电路维修资料[N];电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苫社;基于率失真优化的高效视频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岑跃峰;基于HEVC的视频编码与视频无线传输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胡金晖;基于深度信息的多视点视频编码及图像增强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4 张江山;基于变换的视频编码与率失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

5 赵安邦;稳健视频编码与传输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6 杨志杰;可伸缩视频编码中的基础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4年

7 张克新;可伸缩视频编码及传输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孟丽丽;多视点视频编码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王鹏;分布式视频编码率失真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钱大兴;基于视频内容的可伸缩视频编码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勇;基于高效视频编码标准中编码单元分割的样点自适应补偿算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晓荣;基于HEVC的快速编码算法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3 赵睿思;基于压缩感知的分布式视频编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刘娟;基于高性能视频编码(HEVC)算法的改进[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5 钱程;基于压缩感知的分布式视频编码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檀会娟;分布式视频编码相关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聂菁;H.264/AVC快速模式选择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孟雷雷;基于参数选择的视频编码算法优化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卢晓亮;面向4K的HEVC视频编码及其在高清网络摄像机上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郭健生;多视角多描述视频编码[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60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860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