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布苏病毒对樱桃谷育成鸭的致病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坦布苏病毒对樱桃谷育成鸭的致病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10年4月以来,我国多个地区肉鸭、蛋鸭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以蛋鸭产蛋量下降和雏鸭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型黄病毒——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简称TMUV)感染引起的。TMUV感染发病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严重威胁我国水禽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分离的鸭源坦布苏病毒,人工感染不同周龄育成鸭,研究不同周龄育成鸭对TMUV的易感性,旨在为坦布苏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将350只樱桃谷后备鸭随机分为14组,每组25只后备鸭,1~7组为试验组,分别于7、10、12、14、16、18和21周龄人工静脉接种TMUV AHQY株病毒液(1.265x105 ELD50),8~14组为对照组,分别于上述对应时间接种相同剂量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攻毒后连续观察20d,每天采集泄殖腔和咽喉棉拭子样品,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分别于攻毒后第2 5、8、12、16和20d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鸭各4只,观察并记录感染鸭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无菌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脑等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感染鸭的排毒规律和各组织中病毒含量,血清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7周龄和21周龄鸭感染TMUV后,部分鸭出现明显症状,而其它周龄组鸭感染TMUV后症状不明显。剖检变化显示,7、18和21周龄组感染鸭呈现不同程度的脑膜充血、出血,心肌水肿、松软,肝脾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脑小胶质细胞增生,内脏器官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而14~16周龄感染鸭剖检变化和组织微观病变较轻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周龄和21周龄组感染鸭组织中阳性细胞着色深且分布广,14和16周龄组感染鸭组织中阳性细胞少。荧光定量结果显示,7、10和21周龄组感染鸭肾脏、肝脏、脑和卵巢中检测到的病毒拷贝数较多,而14和16周龄组感染鸭上述器官检测到的病毒拷贝数较少;7和21周龄感染组泄殖腔和咽喉拭子样品可以检测到较多的病毒拷贝数,而14和16周龄组感染鸭棉拭子样品中检测到病毒含量较少。感染后第8d所有存活鸭均可产生阳性抗体,14周龄感染鸭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要显著高于其它周龄感染鸭。人工感染第16和18周龄育成鸭的细胞因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TMUV对育成鸭的致病性与感染周龄存在部分相关性,7~10周龄、18~21周龄育成鸭对TMUV较易感,而14~16周龄育成鸭对TMUV的抵抗力较强。
【关键词】:坦布苏病毒 樱桃谷育成鸭 周龄 致病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32
【目录】:
- 符号说明4-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25
- 1.1 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1-15
- 1.1.1 病毒分类学地位11-12
- 1.1.2 形态结构12
- 1.1.3 病毒理化性质和培养特性12-13
- 1.1.4 TMUV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13-15
- 1.2 病毒流行病学研究15-16
- 1.3 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6-17
- 1.3.1 临床症状16
- 1.3.2 病理变化16-17
- 1.4 病毒诊断方法进展17-20
- 1.4.1 临床诊断17
- 1.4.2 实验室诊断17-20
- 1.5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制20-21
- 1.5.1 生物安全防治措施20
- 1.5.2 疫苗预防20-21
- 1.5.3 药物治疗21
- 1.6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21-22
- 1.7 荧光定量PCR技术22-24
- 1.7.1 荧光定量PCR的原理22
- 1.7.2 荧光定量PCR的种类22-24
- 1.8 中和试验24-25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5
- 2 材料与方法25-32
- 2.1 材料25-27
- 2.1.1 病毒与试验动物25-26
- 2.1.2 主要试剂26
- 2.1.3 主要仪器26-27
- 2.1.4 主要溶剂的配制27
- 2.2 方法27-32
- 2.2.1 病毒的增殖27
- 2.2.2 TMUV AHQY株ELD_(50)测定27
- 2.2.3 试验方法27-28
- 2.2.4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28-30
- 2.2.5 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RT-PCR30-32
- 2.2.6 血清中和实验32
- 2.2.7 细胞因子测定32
- 3 结果与分析32-43
- 3.1 TMUV AHQY株的分离与鉴定32-34
- 3.2 TMUV人工感染育成鸭的结果34-35
- 3.2.1 临床症状34
- 3.2.2 剖检变化34-35
- 3.3 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35-41
- 3.3.1 组织病理学变化35-40
- 3.3.2 免疫组化结果40-41
- 3.4 排毒规律及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结果41
- 3.5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41-42
- 3.6 血清细胞因子结果42-43
- 4 讨论43-46
- 5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云,李荣誉,邓同炜;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致病性研究[J];河南畜牧兽医;2001年07期
2 王家和;烤烟根部真菌区系及其致病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3 杨霞;陈丽颖;张红英;王亚宾;金钺;王川庆;;羊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8年10期
4 李凯年;;猪大肠杆菌分离物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1年03期
5 南文金;娄高明;胡鸿惠;;猪细环病毒流行病学及致病性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年11期
6 何继富,谢萍,江孝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猪瘟强毒的致病性研究[J];云南畜牧兽医;2001年03期
7 周绪斌,王新平;轮状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1999年01期
8 宋晓东,刘桂荣,陈江燕,徐贵军,李淑华;松球壳孢菌的致病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2年04期
9 欧阳素贞,蔡敏;家兔皮癣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中国养兔;2004年05期
10 李翠枝,周雨霞,郝永清,郭军,乌尼;鸡源葡萄球菌的致病性研究[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文金;娄高明;胡鸿惠;;猪细环病毒流行病学及致病性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梅;戴亚斌;陶建平;周生;韦玉勇;程旭;;鹅赫氏艾美球虫(Eimeria hermani)的生活史及致病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秀同;崔治中;;IBDV超强毒GX8/99株细胞适应毒及其鸡体回传毒的致病性、免疫原性比较研究[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4 赵长光;唐娜;吴艳平;张圆圆;吴震;李万猛;赵继勋;张国中;;禽源摩氏摩根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孙淑红;崔治中;金文杰;王增福;张纪元;;1997-2001间31个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周宗山;M.Dell'Orco;P.Saldarelli;A.Castellano;C.Turturo;A.Minafra;G.P.Martelli;;葡萄病毒A的致病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丽云;李惠兰;阎明媚;宋艳珠;段亚良;肖爱泼;魏澍;陈瑶;贾骥;杜柏林;;光滑念珠菌分离及对禽类致病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梅;戴亚斌;李文良;龚建森;陶建平;;鹅球虫Eimeria stigmosa的生活史及致病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李雁冰;施建忠;田国彬;曾显营;赵东明;杨德全;王冬;宋家升;陈化兰;;我国H5N1亚型HPAIV对哺乳动物感染与致病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帅领;王豪举;丁红雷;杨红军;;家畜大肠杆菌O157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冷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遗传变异及致病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孙淑红;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与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庆新;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其突变体致病性[D];浙江大学;2006年
4 余飞;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1蛋白影响病毒复制及致病性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高立;VP1蛋白影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致病性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王琦;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致病性增强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秦立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VP5蛋白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张晓平;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及其无毒因子与水稻抗病基因的分子互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史鸿飞;牛腺病毒3型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对实验动物致病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致病性评价及2株分离株基因组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任妮;临床鸡源致病性耐药空肠弯曲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晨;貂源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爱荣;H9N2亚型AIV受体结合特性分析及内部基因对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肖凤虎;柳杉vm瘤病组织细菌种群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于帅;四川部分地区CIA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CIAV与ALV-J共感染鸡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赵晓亚;猪塞内加谷病毒(SVV)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路云建;坦布苏病毒对樱桃谷育成鸭的致病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林;一株高致病性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生物学及基因组特性[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彬;鹅腺病毒的分离鉴定、E3区序列分析和人工致病性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坦布苏病毒对樱桃谷育成鸭的致病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