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研制及药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07 22:10

  本文关键词: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研制及药效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杜仲叶提取物 颗粒剂 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


【摘要】: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以皮入药,性味甘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腰肢无力,风湿痹痛和胎动不安,但树皮的剥离对于杜仲生长十分不利。研究表明,杜仲叶主要含有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酚类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抑菌、抗炎、增强免疫及降压等作用。鉴于杜仲叶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与杜仲皮基本一致,且杜仲叶廉价易得,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试验进行了杜仲叶提取物制备工艺优化、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制备、质量控制及药效评价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新兽药申报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杜仲叶提取物浸膏得率和绿原酸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液料比10:1,提取温度97℃,提取4次,每次提取30min。验证试验表明,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杜仲叶提取物浸膏得率和绿原酸转移率平均综合评分为99.08,与预测值基本一致。(2)杜仲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杜仲叶提取物中的绿原酸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与绿原酸对照品在TLC相应的色谱位置上显示相同的荧光斑点,且阴性无干扰。HPLC测定绿原酸含量的标准曲线为y=2887462x-148005(r=0.9998),在进样量1.05~6.3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且该方法的准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3)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制备:在辅料种类及比例筛选预试验基础上,以颗粒剂成型率、堆密度、溶化性、休止角和吸湿率等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浸膏:乳糖:糊精2:2:1,乙醇浓度85%,乙醇用量24%,验证试验表明,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综合评分为95.23,与预测值基本一致。(4)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对杜仲叶颗粒剂进行一般检测,并采用TLC和HPLC法对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中的绿原酸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含水量2.5%、成型率91.83%、临界相对湿度74%,符合兽药典要求,且宜保持在相对湿度74%以下环境中;与绿原酸对照品在TLC相应的色谱位置上显示相同的荧光斑点,且阴性无干扰;采用HPLC测定杜仲叶颗粒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准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5)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体外抑菌试验: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颗粒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沙门氏菌中度敏感,对大肠杆菌低度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15.6,31.25 mg/mL;MBC分别为31.25,62.5mg/mL。
【关键词】:杜仲叶提取物 颗粒剂 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3.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文献综述13-22
  • 第一章 杜仲叶研究进展13-19
  • 1.1 杜仲叶的化学成分13-15
  • 1.1.1 木脂素类化合物13
  • 1.1.2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3-14
  • 1.1.3 苯丙素类化合物14
  • 1.1.4 黄酮类化合物14-15
  • 1.1.5 多糖类化合物15
  • 1.1.6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15
  • 1.1.7 氨基酸类化合物15
  • 1.1.8 杜仲胶15
  • 1.1.9 其他成分15
  • 1.2 杜仲叶的药理作用15-18
  • 1.2.1 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15-16
  • 1.2.2 免疫调节作用16
  • 1.2.3 抗肿瘤作用16
  • 1.2.4 抗氧化作用16-17
  • 1.2.5 降血压作用17
  • 1.2.6 调血脂作用17
  • 1.2.7 降血糖作用17
  • 1.2.8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作用17-18
  • 1.2.9 保肝、利胆和利尿作用18
  • 1.2.10 其它作用18
  • 1.3 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18-19
  • 第二章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19-22
  • 2.1 中药原药材的提取19
  • 2.2 中药颗粒剂的辅料与配方筛选19-21
  • 2.2.1 稀释剂19-20
  • 2.2.2 黏合剂20
  • 2.2.3 崩解剂20-21
  • 2.2.4 包合剂21
  • 2.3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21
  • 2.4 颗粒剂的质量控制21-22
  • 试验研究22-54
  • 第三章 杜仲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优化22-28
  • 3.1 材料与方法22-24
  • 3.1.1 材料22-23
  • 3.1.2 方法23-24
  • 3.2 结果24-27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24-25
  • 3.2.2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试验结果25-27
  • 3.3 讨论27
  • 3.3.1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27
  • 3.3.2 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27
  • 3.4 小结27-28
  • 第四章 杜仲叶提取物质量控制研究28-35
  • 4.1 材料与方法28-30
  • 4.1.1 材料28-29
  • 4.1.2 方法29-30
  • 4.2 结果30-34
  • 4.2.1 杜仲叶提取物薄层色谱鉴别结果30-31
  • 4.2.2 绿原酸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31
  • 4.2.3 杜仲叶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31-34
  • 4.3 讨论34
  • 4.3.1 杜仲叶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34
  • 4.3.2 杜仲叶提取物中绿原酸的转移率34
  • 4.4 小结34-35
  • 第五章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制备35-42
  • 5.1 材料与方法35-37
  • 5.1.1 材料35
  • 5.1.2 方法35-37
  • 5.2 结果37-41
  • 5.2.1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辅料筛选预试验结果37-39
  • 5.2.2 正交试验筛选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39
  • 5.2.3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39-40
  • 5.2.4 工艺优化验证试验40-41
  • 5.3 讨论41
  • 5.3.1 杜仲叶颗粒稀释剂的选择41
  • 5.3.2 杜仲叶颗粒黏合剂用量及浓度41
  • 5.4 小结41-42
  • 第六章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质量控制研究42-50
  • 6.1 材料与方法42-44
  • 6.1.1 材料42
  • 6.1.2 方法42-44
  • 6.2 结果44-48
  • 6.3 讨论48-49
  • 6.3.1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检查48
  • 6.3.2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中绿原酸的薄层色谱鉴别48-49
  • 6.3.3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49
  • 6.4 小结49-50
  • 第七章 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的体外抑菌试验50-54
  • 7.1 材料与方法50-52
  • 7.1.1 材料50
  • 7.1.2 方法50-52
  • 7.2 结果52-53
  • 7.2.1 抑菌作用试验结果52
  • 7.2.2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52-53
  • 7.3 讨论53
  • 7.4 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1
  • 致谢61-62
  • 作者简介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晓霞,杨庆霞,韩岚岚;杜仲在饲料中的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01年03期

2 张昆;添加杜仲叶粉可改善鱼的肉质[J];农村百事通;2002年22期

3 杜红岩,杜兰英,李芳东;杜仲果实内杜仲胶形成积累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4 周晓伍;杜仲栽培及产品加工[J];安徽林业;2004年06期

5 韩凤娥,张胜利;杜仲利用现状及在新疆的产业化[J];新疆林业;2005年05期

6 周晓伍;;杜仲栽培及产品加工[J];湖南林业;2006年07期

7 李晨辉;;杜仲栽培中营养与施肥问题的实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8 何国菊;;杜仲籽中油和杜仲胶的提取工艺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忠详;;理想的保健饮料——杜仲茶[J];茶业通报;1986年06期

10 ;很有开发价值的杜仲叶[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永康;陈功锡;申绪湘;胡江宇;;杜仲翅果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耿立威;许晓文;;不同时间杜仲叶中锌、铜、铁、锰含量分析[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建;赵德刚;;杜仲HMGR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张玲;刘青梅;杨性民;;杜仲叶中功效成分的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智;王茜;何琦;侯太平;;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纯化工艺条件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李寿禄;;综合开发利用杜仲前景广阔[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发;杜仲叶产品的开发价值[N];湖北科技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常吃杜仲降“三高”[N];健康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崔劲松;打造朝阳产业杜仲[N];光华时报;2012年

4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宋民宪;杜仲药用的历史和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5 邬时民;惜哉,,杜仲叶![N];健康报;2003年

6 姚克裘(副主任医师);杜仲叶、花亟待开发利用[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7 龚发;杜仲产品开发价值高[N];云南科技报;2004年

8 鑫华;杜仲的越冬管护[N];青岛日报;2006年

9 记者 张亚武 特约记者 袁喜宝;汝阳杜仲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N];洛阳日报;2008年

10 王春升;杜仲的越冬管护[N];山西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迪;杜仲叶抗疲劳功效分子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关联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

2 彭金年;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与分子量分布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龙;发酵杜仲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前程;杜仲叶中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及其提取物的制备[D];河南大学;2015年

3 候伟峰;杜仲叶提取物颗粒剂研制及药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马金花;重庆产杜仲叶的质量及指纹图谱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郭菡;杜仲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鉴定[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6 宫本红;杜仲叶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李丽丽;杜仲叶片和果实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杜仲油氧化稳定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罗季阳;杜仲叶活性成分的酶法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玲;杜仲叶中绿原酸、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10 魏锐;不同月份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36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636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1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