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髁螺钉技术可行性的应用解剖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枕骨髁螺钉技术可行性的应用解剖学分析
【摘要】:枕骨髁螺钉技术是实行枕颈融合时枕部固定的一种新方法,是枕骨螺钉无法进行固定时的补救措施,也可以作为连同枕骨螺钉进行枕部固定的辅助方式。由于国人与欧美人种在骨性解剖学参数上存在差异,使枕骨髁螺钉技术在国人中的风险及可行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关于椎动脉在枕骨髁螺钉技术中的处理,在以往国内外文献中也无报道。本研究将通过影像学及应用解剖学方式进一步阐释在枕骨髁螺钉技术在国人中的可行性及置钉方式,评估置钉风险。目的:1.利用应用解剖学及CT影像学手段,验证枕骨髁螺钉技术在国人中使用的可行性。2.通过CT影像学手段获取在国人中枕骨髁螺钉技术的置钉角度、最大置钉长度和进钉点的相关数据,了解在国人中枕骨髁螺钉技术的置钉方法。3.探讨椎动脉对枕骨髁螺钉技术的危险性及规避风险的操作技巧。4.探讨分析枕骨髁螺钉技术在国人中应用的差异性。方法:选用20个新鲜尸体的枕颈部标本,先行CT平扫及二维重建,排除枕骨髁破坏标本。再于CT机上选用4.0mm粗的虚拟线,模拟置钉过程,并以CT矢状位最大长度为标准放置虚拟螺钉,测量进钉点及置钉角度。测量数据包括虚拟螺钉矢状位最长长度、虚拟螺钉与矢状面角度、虚拟螺钉与水平面角度、进钉点到颅底的距离、进钉点到枕骨髁内侧缘距离。对标本进行模拟置钉操作,行寰椎后弓部分切除,确定进钉点,通过克氏针隧道法确定进钉角度,根据CT测量数据在新鲜尸体标本上真实置入直径为4.0mm螺钉,再通过解剖操作及CT检验,证实置钉的结果。置钉后于椎动脉内注入生理盐水,使椎动脉寰椎后弓段充盈,了解椎动脉损伤情况。结果:1)20个新鲜尸体头颅通过CT初检(其中男8个,年龄65.4±3.2岁;女12个,年龄67.2±1.9岁),总计获得40个枕骨髁标本。2)根据CT初测置钉角度及进钉点,36个枕骨髁实现了成功置钉(成功率90%),术后经尸体解剖操作及CT扫描证实无舌下神经管损伤,螺钉未穿出枕骨髁内外侧壁。其中有4个枕骨髁通过术后尸体解剖操作及CT扫描证实螺钉穿破内侧壁。所有标本行寰椎后弓部分切除术,并通过椎动脉充盈实验证实置钉时未造成椎动脉损伤。3)虚拟螺钉矢状面角度(均数±标准差)为22.9±3.1°(左),21.2±1.4°(右);虚拟螺钉横断面角度(均数±标准差)为8.2±0.5°(左),8.0±1.6°(右);进钉点到枕骨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数±标准差)为7.6±0.8mm(左),7.4±0.6mm(右);进钉点到颅底的垂直距离(均数±标准差)为10.2±1.6 mm(左),9.9±1.Omm(右);虚拟螺钉进钉最长长度(均数±标准差)为21.5±1.4 mm(左),21-0±1.7mm(右)。根据虚拟螺钉矢状面角度和虚拟螺钉横断面角度可以确定置钉角度;根据进钉点到枕骨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和进钉点到颅底的垂直距离可以确定进钉点。4)女性虚拟螺钉矢状位最长长度较男性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测量结果在性别及左右侧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国人枕骨髁能够容纳直径4.0mm螺钉。2.置钉时如选取合适的进钉点,并按一定置钉角度,可以不伤及舌下神经管和枕骨髁侧壁。3.术中切除部分寰椎后弓,牵开椎动脉后可以避免椎动脉损伤;克氏针隧道法可以有效辅助定位置钉时的进钉角度。4.为了保证置钉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有必要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CT扫描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5.测量进钉点到颅底距离使进钉操作简便,降低了操作风险。
【关键词】:枕骨髁螺钉 国人 应用解剖学 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87.3;R3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前言9-12
- 材料和方法12-15
- 实验结果15-22
- 统计分析22-24
- 讨论24-29
- 参考文献29-31
- 综述31-42
- 参考文献37-42
- 个人总结42-43
- 致谢43-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明珠;罗科锋;韩应超;杨明杰;郭松;麻斌;谭军;李立钧;;上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的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年03期
2 方弘伟;孔江明;王向阳;黄晓东;高骏;杨平;张勇胜;;钟点位观察法评价下颈椎椎弓根钉位置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年03期
3 李冬月;刘晓光;刘忠军;;颈胸段脊柱原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年08期
4 肖强;刘静莉;漆启华;熊龙;陆欢;邓亮;;颈椎椎弓根螺钉“漏斗法”置钉技术的准确性评估[J];江西医药;2013年11期
5 林松庆;黄文祺;徐皓;廖肇山;林永炀;卢桥平;;颈后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4年03期
6 温超轮;李严兵;曾昭池;晏正光;周小兵;王泽军;吕运成;;枕骨髁置钉内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J];临床军医杂志;2013年04期
7 卢一生;黄波;徐静芳;施建东;刘振刚;符楚迪;潘兵;;C_(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4年06期
8 张勇鹏;徐全芳;卢良杰;;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年06期
9 司枫;;儿童后中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年22期
10 姜廷华;崔赓;薛超;唐佩福;肖嵩华;张永刚;;术中CT导航和单纯术中CT扫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对比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龙;陈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景堂;颈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严望军;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尹东;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4 洪健;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固定方法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王远政;下颈椎前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汪振宇;基于3D-CT数字化中国人下颈椎后方骨性结构形态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朝垒;颅颈交界区人工骨板的研制[D];郑州大学;2011年
2 张威;枕颈融合术对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曲度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李康;下颈椎椎弓根螺钉钉道(Abumi法)X线评估的准确性[D];山东大学;2013年
4 张杨;徒手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临床效果评价[D];郑州大学;2013年
5 李磊;枕骨外板骨瓣翻转行枕颈融合术的影像学研究与初步应用[D];南华大学;2013年
6 温超轮;国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7 高帅;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8 姜飞;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人群下颈椎椎弓根应用解剖的CT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杨会武;BP-C2角度测量及其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张翔;寰椎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与相关解剖学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61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06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