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与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表达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与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HBV DNA重组质粒 腺病毒载体 联合免疫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我国广泛流行,可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等。现阶段的药物也只能通过减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发生率来延长患者寿命,无法彻底治愈,严重危害着公众健康。因此,亟待发展一种能够彻底治愈HBV感染的方法,而治疗性疫苗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选取重组质粒pVR-S与重组腺病毒rAdV-S进行免疫学初步研究,两者均表达我国人群中广泛分布的adr型乙肝病毒的S基因。首先,采用电击注射与肌肉注射两种方法给Balb/c小鼠免疫重组质粒pVR-S, ELISA检测HBsAb抗体水平,评价注射方法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其次,分别间隔4周和3周免疫重组质粒pVR-S,根据体液免疫效果了解适宜的免疫间隔;再次,分别以重组质粒pVR-S单独免疫或者以重组腺病毒rAdV-S单独免疫,分析比较两者诱导的免疫效果:最后,联合免疫重组质粒pVR-S与重组腺病毒rAdV-S,采用ELISA和ELISpot分别检测体液免疫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比较联合免疫与单独免疫对小鼠免疫应答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对重组质粒pVR-S而言,电击注射能够诱导较高强度的体液免疫应答,而单纯的肌肉注射诱导的体液免疫水平较低,且间隔4周免疫重组质粒pVR-S相对于间隔3周不仅能更快提升HBsAb抗体水平,还能减少所需的免疫次数。pVR-S引起体液免疫应答的速度较慢,至少在初次免疫后的第6周才会出现应答,而rAdV-S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在初次免疫后第2周即可产生HBsAb抗体,最终单独免疫重组腺病毒rAdV-S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也始终高于单独免疫重组质粒pVR-S。联合免疫pVR-S和rAdV-S能够比单独免疫pVR-S组产生更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效果,另外,仅免疫一次rAdV-S时,联合免疫组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比单独免疫rAdV-S组强;而免疫两次rAdV-S时,联合免疫组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也比单独免疫rAdV-S组强。综上,间隔4周电击注射重组质粒pVR-S能更好地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重组腺病毒rAdV-S都能诱导产生比重组质粒pVR-S更好的免疫效果。更重要的是,联合免疫pVR-S与rAdV-S能够诱导比单独免疫组强度更高的细胞免疫应答,有助于提升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73.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欣,李冰;重组质粒的快速酚筛法的改进[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徐琛蓉;章锦才;赵川江;张蕴惠;;重组质粒PcDNA3.1/sTNFRⅠ在小鼠体内表达的初步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3 成桂明;杨慧兰;;pGEX-4T-1/HSV2-gG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表达[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09期
4 王斌;质粒DNA的构型变化对转录的调控作用[J];遗传学报;1987年01期
5 张秀华;;重组质粒的稳定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1年03期
6 熊占;质粒DNA快速提取法[J];江西科学;1995年04期
7 康小燕;蒋志伟;郁磊;羊扬;舒燕;姚丰华;朱国强;;重组质粒pACYC184-hok/sok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1年03期
8 齐义鹏,黄永秀;昆虫病毒重组质粒的快速提取[J];病毒学报;1987年02期
9 李维琪,唐桂芳,赵明安,刘敏;重组质粒分子量不均一性的电镜观察[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邓宁;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研究[J];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96年S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胜兵;冯艾荣;周平;胡继明;;一种新的毛细管电泳动态涂层介质在质粒DNA分离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梦南;任大明;王磊;肖伟;郑广宏;;重组质粒DNA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降解/变性规律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迪;谷鸿喜;张凤民;钟照华;程志;;pQE32-HPV18 L1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4 刘茂军;张映;邵国青;聂向庭;;重组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宁兴旺;谢小兵;朱惠斌;王述湘;葛金文;;α-烯醇化酶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形式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赵燕;童富淡;;家蚕HMGA(BmHMGA)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徐丽;彭景ii;;重组质粒pCR3.1-brZPC'的表达及其抗生育作用[A];第九次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珊;徐修礼;马越云;刘家云;孙怡群;郝晓柯;;HBHA蛋白在结核病诊断中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章军;秦燕;徐虹;陈天圣;楼士林;;利用穿梭表达重组质粒在蓝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中表达胸腺素α_1[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高方友;杨辉;张治元;何家全;刘仕勇;邱克军;;重组质粒pEGFP-mD1x5的构建及其在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贵州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暨神经外科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耿建扩 蔺玉堂;“表达凝血八因子新的重组质粒”成功研制[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泉;重组质粒DNA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质量鉴定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朱鸿飞;重组质粒pcDNAKCpG生物安全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崔福爱;BMP-6和VEGF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促进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席娟;SP-B-C/A(-18)基因多态性与高氧肺损伤易感性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小五;肺炎支原体P1-C末端特异性抗原蛋白的制备及其基因分型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加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的相关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王颖慧;表达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与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初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4 李梦南;热处理废弃重组质粒DN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茜;pcDNA3.1-preS1-GF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小鼠精子内的表达[D];青岛大学;2010年
6 张战锋;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2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黄丽春;酵母代谢木糖产乙醇重组质粒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9年
8 刘阳;刚地弓形虫HSP70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杨媚娜;β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马大伟;pGBKT7-hSOD1cDNA重组质粒的构建和序列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47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14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