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纳米磁珠分离装置用于大肠杆菌O157:H7分离效率评价
本文关键词:一种新型纳米磁珠分离装置用于大肠杆菌O157:H7分离效率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磁珠 免疫磁分离 大肠杆菌 菌落计数 分离效率
【摘要】:免疫磁分离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特异分离与高效富集的方法。由于常规的磁力架存在磁场强度和梯度均较低的不足,很难高效捕获纳米磁珠,因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纳米磁分离器,并以大肠杆菌O157:H7为研究模型,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从分离时间、重复性和细菌浓度范围等方面开展了该纳米磁分离器结合不同粒径的纳米磁珠对大肠杆菌的分离效率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对于30、100和180nm磁珠,当磁分离时间分别大于60min、60s和40s时,该纳米磁分离器对102-106 CFU·mL-1的大肠杆菌的捕获效率不小于95%,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7.0%。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项资助基金项目(2010DFA31000)
【分类号】:R392-33
【正文快照】: 免疫磁分离技术是以抗体包被的磁珠为载体,通过抗体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磁珠复合体,该复合体能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进行定向移动,从而实现抗原与杂质的分离[1]。免疫磁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以及无需复杂仪器设备等特点,且通常不会影响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颜小飞;汪懋华;温新华;安冬;;免疫磁分离技术结合阻抗测量法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J];分析化学;2013年06期
2 李雅静;吴绍强;;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12期
3 钟子清;熊勇华;赖卫华;许恒毅;山珊;陈奇;谢芳;余扬帆;;纳米免疫磁珠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J];食品科学;2013年23期
4 盛跃颖;陈敏;;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年05期
5 徐嘉;;免疫磁珠技术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药师;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亮;纳米磁颗粒的表面修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喻伟;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钟子清;纳米免疫磁珠高效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D];南昌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云;汪长中;吴璇;;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J];安徽医药;2013年03期
2 杨丽;王良宏;潘卫;李兴;杨国珍;;免疫磁珠法分离preS1结合蛋白[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崔希;熊齐荣;熊勇华;山珊;赖卫华;;免疫磁分离结合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J];分析化学;2013年12期
4 王艳;张继国;李淑君;方桂珍;;Fe_3O_4-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亚胺微球的制备及对Cd~(2+)的吸附性能[J];功能材料;2014年02期
5 刘天孚;刘琦;王君;;羧基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CD4细胞分离应用[J];化学工程师;2011年12期
6 王君;胡序建;王俊;;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7 刘洪山;莫嘉嗣;袁润余;焦培荣;罗锡文;;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中的纳米磁珠分离器设计及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8 周莉;王永;王法云;张立攀;朱海华;;免疫磁珠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J];河南科学;2015年07期
9 钱斯日古楞;吕洋;王红英;李承华;;磁性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质[J];化工学报;2014年S2期
10 封莉;黄继超;刘欣;黄明;周光宏;;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俊仙;梁艳;刘银萍;阳幼荣;王杰;王兰;吴雪琼;;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改良罗氏培养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A];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艳;聚乙烯亚胺—阴离子纤维素基吸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王周利;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磁性分离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会会;基于免疫磁珠与环介导等温扩增的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年
2 纪勇;用于溶藻弧菌快速检测的免疫磁珠技术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3 李明丽;磁性纳米簇在磁共振显像细胞中的应用研究以及超小粒径Fe_3O_4纳米微粒的初步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政;食品中三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骆笑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检测试剂盒优化及其表面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6 康燕;表面可控聚合制备含寡糖的磁性纳米粒子及其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7 牛瑞江;沙门氏菌富集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刘伟伟;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对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D];江南大学;2012年
9 漆晓印;磁性酵母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碘克沙醇的选择性识别[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2年
10 章建辉;免疫磁珠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嫦娇;黄晓蓉;郑晶;张体银;陈彬;;全自动荧光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2 杭华;吴斌;钱斯日古楞;耿金峰;;IMS-PCR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梁锐萍,胡慧强,黄素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测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04期
4 王俊霞;王兴龙;秦兰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免疫预防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02期
5 秦润华,刘宏英,姜炜;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J];中国粉体技术;2004年04期
6 王洪江;柳婷;谢跻;粟婉媛;郭爱玲;蔡朝霞;;CdS量子点制备与单增李斯特菌抗体偶联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0年05期
7 洪霞,郭薇,李军,刘艳梅,杨文胜,白玉白,李铁津,袁航,马岚;Fe_3O_4/葡聚糖/抗体磁性纳米生物探针的制备和层析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8 牛牧;杜美红;邓奕;高明远;;亚微米级免疫磁球及其在细菌分离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9 谢士嘉;王静;王振国;;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定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方法的建立[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0年02期
10 周吉银;周世文;;蛋白质组学在2型糖尿病及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喻伟;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文伟;杨春信;丁立;王超;;静态水气分离器分离效率数值模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年0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作伸;马中苏;石玉生;;锥蓝式离心机分离效率的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和食品机械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2 刘志民;钱惠杰;李洪林;葛昆云;;单管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实验研究[A];2002年晋冀鲁豫鄂蒙川沪云贵甘十一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2年
3 马庆磊;金有海;王建军;张艳;;导叶式旋风管入口颗粒粒度分布对分离效率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前言[A];全国首届旋流器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军;安连锁;;溢流口结构对石膏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A];2013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第四届年会暨第八届全国石膏技术交流大会及展览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晓东;丁丽;王伟文;李建隆;;环流式旋流器的性能研究与结构优化[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武斌;朱家文;陈葵;纪利俊;周武;;连续逆流层析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王立洋;;液/固旋流器分离性能的研究[A];2007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王红亮;刘丹;;有效提高焦油氨水分离效率的措施[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晓伟 张永琴 记者 姜雪松;“荷叶灵感”触动创意发明[N];哈尔滨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行行;影响气井分离效率的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刘超;旋转涡轮分离器的结构改进与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王继明;广谱密度颗粒同时分离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辛培刚;多相除砂器结构优化及分离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王玉召;结构参数对方形分离器性能影响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6 阮久行;基于抽排油烟机改造的实验室型干法分级设备的研制[D];广西大学;2007年
7 徐上峰;液液离心分离设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吴杰;不同熔点的塑料分离技术研究及分离螺杆结构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9 胡日勒巴根;组合式丝网凝聚级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郭武杰;季铵盐离子液体分离油酚混合物及机理[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54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15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