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H-L3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雷帕霉素诱导的NCI-H460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UCH-L3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雷帕霉素诱导的NCI-H460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UCH-L3 质粒构建 自噬 雷帕霉素 NCI-H460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UCH-L3真核表达质粒,转染NCI-H460细胞,并且加入雷帕霉素诱导NCI-H460细胞自噬,分别检测未转染组、转染质粒pcDN A3.1(+)-UCH-L3-EGFP组及转染质粒pcDNA3.1(+)-EGFP组NCI-H460细胞中LC3-Ⅱ蛋白和UCH-L3蛋白表达的改变,进一步探讨UCH-L3在雷帕霉素诱导的NCI-H460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方法: 1.UCH-L3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培养NCI-H460细胞,运用RT-PCR技术获取人类UCH-L3基因片段,运用双酶切、基因克隆等技术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质粒pcDNA3.1(+)-EGFP,构建pcDNA3.1(+)-UCH-L3-EGFP真核表达质粒并采用双酶切及测序方法进行鉴定。 2.将实验分为未转染组、pcDNA3.1(+)-UCH-L3-EGFP组及pcDNA3.1(+)-EGFP组,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方法转染NCI-H460细胞,转染48h后,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评估转染效率。重复以上转染过程并于转染24h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UCH-L3基因mRNA表达情况。 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CH-L3和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分为不加药+未转染组、不加药+pcDNA3.1(+)-UCH-L3-EGFP组、不加药+pcDNA3.1(+)-EGFP组、加药+未转染组、加药+pcDNA3.1(+)-UCH-L3-EGFP组、加药+pcDNA3.1(+)-EGFP组,按照分组进行转染及雷帕霉素处理,收集各组细胞并提取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中LC3-Ⅱ蛋白和UCH-L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UCH-L3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经双酶切、基因测序等方法证实pcDN A3.1(+)-UCH-L3-EGFP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 2.转染48h后,将6孔板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约占总细胞数的50~60%。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组UCH-L3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及pcDNA3.1(+)-EGFP组相比,pcDNA3.1(+)-UCH-L3-EGFP组的UCH-L3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DNA3.1(+)-EGFP组与未转染组相比UCH-L3基因mRNA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 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C3-Ⅱ和UCH.L3蛋白表达水平: (1)与不加药各组相比,加药后各组的LC3-Ⅱ蛋白表达都明显增加,UCH.L3表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未加药或加药各组中,pcDNA3.1(+)-UCH-L3-EGFP组由UCH.L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及pcDNA3.1(+)-EGFP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转染组及pcDNA3.1(+)-EGF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加药各组中,pcDNA3.1(+)-UCH-L3-EGFP组与未转染组及pcDNA3.1(+)-EGFP组相比,可见LC3-Ⅱ蛋白表达减少(P0.05),未转染组及pcDNA3.1(+)-EGF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成功构建pcDNA3.1(+)-UCH-L3-EGFP质粒。 2.雷帕霉素可诱导NCI-H460细胞发生自噬,并且在自噬过程中UCH-L3蛋白表达下调。 3.过表达UCH-L3可使雷帕霉素诱导的细胞自噬过程得到抑制,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6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利燕;王滨;倪振洪;连继勤;宋方洲;袁成福;刘革力;;索拉非尼诱导肝癌HepG2细胞自噬的机制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22期
2 赵祥吉;秦艳杰;李霞;刘洋;丁鉴峰;;刺参26S蛋白酶体S7亚基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瞿色华;董淮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卢小迪;朱小东;赵伟;曲颂;梁霞;苏芳;马慧;;抑制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活性增强人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J];重庆医学;2014年22期
5 Yue Liu;Shang-Tao Wan;Ping Zhang;Wen-Xin Zhang;Jian-Ling Zheng;Jian-Xian Lin;Yong-Ping Li;;Expression levels of 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s and thei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retinocytoma and retinoblast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4年04期
6 朱美娇;张海玲;徐香玲;张会新;姚琳;王全伟;张必弦;;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调节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5年03期
7 宁应之;赵康平;熊杰;袁冬霞;缪炜;;嗜热四膜虫可变剪接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年01期
8 武磊;赵博;张志清;杲修杰;冷雪;刘晓华;;UCH-L1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及鉴定[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9 李俊枫;罗子国;丁璇;唐溧;;5-杂氮-2'-脱氧胞苷调控UCHL1基因表达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3年06期
10 高典;隗黎丽;许珍娥;刘申;乔盼盼;;荷包红鲤自噬相关基因LC3B的克隆及在重金属镉胁迫下的表达[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毅;薛玉;张旭霞;李传友;;Pup—蛋白酶体系统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活力的影响[A];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岩峰;新型水仙生物碱Narciclasine影响植物根发育的特征及调控机理[D];兰州大学;2013年
2 陈安静;泛素化与类泛素(SUMO)化在甲壳动物免疫反应中的功能[D];山东大学;2013年
3 盖志博;Trps1表达单倍不足通过上调Arkadia水平促进肾脏纤维化[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琪琳;抑制Hsp90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石科;蛋白酶体亚基PSMD7在纤毛/鞭毛解聚及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6 耿丹丹;EphB2对Aβ寡聚体诱导的神经毒性损伤和NMDAR信号通路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张玮;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46和Usp26基因错义突变对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流行病学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兵;p53诱导基因PIG3调控DNA-PKcs参与DNA放射损伤反应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9 蓝虹霞;两个水稻泛素化相关锌指蛋白及锌转运体蛋白OZT1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蕾;维甲酸受体α(RARα)泛素化降解的调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姣;蓝萼甲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13年
2 苏朋;大鼠脊髓损伤后自噬的变化及高压氧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贾莹莹;USP22和Nanog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3年
4 汪勇;mTOR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节仔猪睾丸支持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3年
5 潘莹;泛素C末端水解酶UCH-L1在SAMP8小鼠海马CA1区的增龄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燕茹;伤寒沙门菌质粒对巨噬细胞自噬通量的影响和作用时相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刘丽花;中华绒螯蟹副性腺分泌蛋白鉴定及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瑞;CpG ODNs在水产养殖甲壳类动物中免疫增强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郑江松;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蛋白质能量时间序列的分形特性[D];湘潭大学;2012年
10 王敬;陆地棉Prp19泛素连接酶基因(GhMAC3)的分子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9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19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