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影响体外培养的人软骨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14:11

  本文关键词: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影响体外培养的人软骨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凝血酶 富血小板血浆 软骨细胞 细胞增殖 II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通过在体外培养的人软骨细胞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物,检测人软骨细胞增殖数量,软骨细胞RNA合成总量以及合成II型胶原量的变化,,探索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PRP)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软骨细胞生长的作用。 方法: 1.人软骨细胞培养,并传代至第3代。 2.制备人富血小板血浆。 3.按如下浓度制备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物。每20ul富血小板血浆中含凝血酶2.2ul,凝血酶浓度分别为10U/ml、20U/ml、30U/ml、40U/ml、50Uu/ml、60U/ml、70U/ml、80U/ml、90U/ml、100U/ml、200U/ml、500U/ml和1000U/ml。 4.取第三代软骨细胞,按1×104个接种于96孔培养板,待细胞贴壁并同步化后分组,每5孔为一组。阴性对照组:只含DMEM培养液;阳性对照组:DMEM培养液+PRP;实验组:DMEM培养液+PRP+不同浓度凝血酶);实验组分为:10U/ml组、20U/ml组、30U/ml组、40U/ml组、50U/ml组、60U/ml组、70U/ml组、80U/ml组、90U/ml组、100U/ml组、200U/ml组、500U/ml组、1000U/ml组,在培养1天后用cck-8(细胞增殖)法检测各组OD值,根据OD值对应的凝血酶浓度得出本实验最适凝血酶浓度,然后与常规使用的凝血酶浓度1000U/ml通过PCR扩增, PCR反应产物分析等方法对软骨细胞分泌II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比较。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以了解不同凝血酶浓度对体外培养的人软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 1.人软骨细胞培养,原代细胞一般24-72小时贴壁,8-10天形成单层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生长旺盛。 2. OD值:①阴性对照组(均数±标准差)与阳对照组(均数±标准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均数±标准差)与阴性对照组(均数±标准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均数±标准差)与阳性对照组(均数±标准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实验组内,凝血酶为10U/ml、20U/ml及80U/ml-1000U/ml与60U/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0U/ml促增殖作用高于10U/ml、20U/ml及80U/ml-1000U/ml,30U/ml-50U/ml及70U/ml与60U/m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10U/ml-60U/ml促软骨细胞增殖作用逐级上升并呈浓度依赖关系。从70U/ml组开始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作用减弱,80U/ml-1000U/ml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软骨细胞合成分泌二型胶原蛋白结果:根据PCR灰度值,凝血酶60U/ml的软骨细胞分泌II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高于凝血酶1000U/ml(P0.05)。 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的人软骨细胞中,加入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在实验中随着凝血酶浓度增高其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作用反而减弱,低浓度凝血酶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更好,其中又以60U/ml为最适浓度。
【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晓东,杜靖远;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年06期

2 王启贤,吕俊升;凝血酶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年01期

3 刘彩霞;周健;王银龙;朱传凤;阎旭;;不同方法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对牵张成骨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4 徐建强,杨庆铭,邓廉夫,许福平,朱雅萍,张月,齐进;诱导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01年03期

5 李增刚,文志斌,汉建忠,熊石龙,贺石林,李俊成;凝血酶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及其与PKC传导途径的关系[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萍;Ⅰ、Ⅱ型胶原蛋白对人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川北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255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255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