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内毒素血症过程中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及其对炎症介质的转录调控

发布时间:2017-12-23 00:16

  本文关键词:内毒素血症过程中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及其对炎症介质的转录调控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组蛋白修饰 内毒素血症 IL-6 TNFα


【摘要】: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感染时,细菌的细胞壁成份-内毒素(endotoxin),或称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被释放入血。释放入血的LPS能广泛作用于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干扰素(INF)、一氧化氮(NO)、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即“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进而引起失控性炎症级联反应,最终引起内毒素休克、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mutiple organ dysfunction)。目前,对于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方案主要有抗生素、抗内毒素抗体、炎性介质拮抗剂、传统中医药以及血液净化等,但均有不足,如疗效并不显著,或副作用比较大。因此,探索和认识内毒素血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对防治内毒素休克及MODS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LPS通过TLR4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这些表达产物中,不仅有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还有趋化因子、抗微生物的蛋白、组织修复因子、代谢调控因子和获得性免疫的调控因子。这些产物的功能不同,对组织损伤及内环境的影响也有不同。例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微生物的蛋白对保护性免疫反应来说非常关键,但是,如前所述,持续或过度产生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休克,而过度产生的抵抗微生物的蛋白对内环境稳定性影响非常小。所以,为了免受致病菌的感染,在炎症反应过程中需要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细的调控,既要控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以避免对组织的损伤;又要持续不断地产生抗微生物的蛋白,防止微生物的入侵。 然而,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基因都受到同一个受体(TLR4)及其介导信号通路的调控,并且还发生在同一种细胞类型(如巨噬细胞)中,因此其调节必然要求下游水平的差异调控,以达到选择性表达或沉默功能相同基因的目的。这一调节不影响受到相同受体诱导的其它基因的激活或抑制,是一种基因特异性的调控。 基因的特异性调控主要是在组蛋白修饰水平实现的。组蛋白修饰包括多种修饰方式,如赖氨酸甲基化、乙酰化,丝氨酸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等。这些修饰参与调控许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基因表达、有丝分裂、细胞分化、X染色体失活以及基因印记等。调控组蛋白修饰的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以及这些酶相关的蛋白复合体等。在这些酶及相关蛋白复合体的作用下,组蛋白的修饰发生改变,并可影响高度有序的染色质结构和参与转录调控,这一调节主要体现在:①通过乙酰化/去乙酰化改变组蛋白N端的电荷从而改变组蛋白和DNA的紧密程度;②形成一处有高亲和力的位点,这一位点可以募集到具有局部重构染色质作用的非组蛋白效应蛋白及复合体。 对内毒素耐受(endotoxin tolerance)机制的深入研究证实了基因特异性调控这一观点。内毒素耐受是指动物或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在给予LPS预处理后,再次给予LPS刺激时对LPS的反应降低,在动物模型中表现为动物死亡率降低,细胞因子如TNFα、IL-6和IL-1的释放减少,但是与抗菌能力相关的分子如内生性致热原增加等;而离体巨噬/单核细胞则表现为LPS引起的补体受体3(complement receptor type3)和FcⅢ/Ⅱ受体表达上调,Cnlp(cathelicidin-related antimicrobial peptide)表达亦增加。由于这两类基因的诱导表达均依赖TLR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因此推测它们的表达是受基因特异(gene-specific)而不是信号通路特异(signal-specific)机制的调控。 为了弄清调控这两类功能不同基因的特异性机制,Foster等人按照功能和调节需要,将TLR诱导的基因分为两类。第一类基因,耐受性(tolerizable)基因,在耐受的巨噬细胞受到LPS刺激时不能被再次诱导:第二类基因,非耐受性(non-tolerizable)基因,在耐受的巨噬细胞中仍然可以被诱导。研究发现,耐受性基因包括了多种炎症介质,而非耐受性基因包含了抗微生物因子、病原体识别受体、趋化因子和非直接引起组织损伤的其它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类基因的诱导表达需要不同的组蛋白修饰模式。正常巨噬细胞受到LPS刺激时,上述两类基因启动子区的组蛋白4(H4)均发生了乙酰化,但是只有非耐受性的基因在受到LPS的再次刺激后其启动子部位的H4再次发生了乙酰化。在内毒素耐受的巨噬细胞,非耐受性基因启动子部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即耐受的细胞在受到再次刺激前,与正常细胞相比其非耐受性基因启动子处组蛋白乙酰化的水平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受到刺激后乙酰化水平进一步升高,甚至升得更快和更高。因此,可耐受性基因和不可耐受性基因其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直接与它们的转录活性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炎症细胞是可以通过组蛋白修饰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状态,如激活还是沉默。 对基因特异性调控的认识,使我们开始反思现有一些抗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副作用过大的原因。由于过度或持续炎症反应对组织造成的损害主要由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引起,而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与相关信号通路激活有关,因此人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有效调控信号通路上,即试图通过抑制信号通路控制炎症介质的过度产生,其结果是同时抑制了抗微生物多肽或蛋白质的产生,使病人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并且由于对其他保护反应如代谢和组织修复等的抑制而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所以,探讨组蛋白修饰在基因特异性调控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阐明内毒素休克及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为今后寻求更为有效、合理的抗炎药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本实验室前期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小鼠内毒素休克后肝脏组织的核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多个组蛋白成员的等电点发生了显著酸化,这些变化多数发生在LPS刺激后的30min和3h时间点。组蛋白等电点的酸化主要与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有关,这些修饰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经过修饰的组蛋白可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进而对其下游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内毒素血症中有哪些组蛋白修饰受到影响,探索调控炎症因子转录的组蛋白修饰。据此,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检测LPS刺激巨噬细胞后组蛋白H3的K4、K9、K27、K36、 K79,组蛋白H4的K20位点处甲基化以及H3、H4泛乙酰化的变化情况。 第二部分:探讨在第一部分实验中变化较明显的修饰是否参与了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转录调控。 实验结果如下: 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用LPS (100μg/L)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和BMM细胞)0.5h、1h、2h、3h、6h后,与未刺激对照组(0h)相比,H3K4me2/3、H3K9me2/3、H3K27me2、H3K36me2、H3K79me2、 H4K20me3、H3乙酰化、H4乙酰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H3K4me2/3和H3K9me2/3增强明显;H3K4me1、H3K9泛甲基化、H4K20me1/2无明显变化。 2.由于H3K4me2和H3K9me2在LPS刺激巨噬细胞后0.5h明显增强,故选择这两种修饰位点进行下一步实验。分别用H3K4me2和H3K9me2的抗体富集与H3K4me2和H3K9me2位点结合的DNA(ChIP实验),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与H3K4me2和H3K9me2位点结合的IL-6和TNFa基因启动子的情况。结果显示,LPS(100μg/L)刺激RAW264.7细胞0.5h后,H3K4me2与IL-6和TNFa基因启动子结合增强,分别是对照组的121.8、5.46倍;H3K9me2与IL-6和TNFa基因启动子的结合没有增强。 3.为了进一步明确H3K4me2修饰是否参与了IL-6和TNFa的基因转录调控,本实验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MTA (5'-Deoxy-tp-(methylthio)adenosine)抑制H3K4me2/3的修饰然后检测其对IL-6和TNFa mRNA水平有无影响。结果发现,用MTA(0.25mmol/L、0.5mmol/L、1mmol/L)预处理RAW264.7细胞后,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均显示H3K4me2/3修饰受到抑制;进一步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当H3K4me2/3被抑制后IL-6和TNFa的mRNA水平降低,其中,当MTA预处理浓度为0.5mmol/L时,与单独LPS刺激后相比,IL-6的mRNA水平降低了47%, TNFα的mRNA水平降低了48%;当MTA预处理浓度为1mmol/L时,IL-6的mRNA水平降低了90%,TNFα的mRNA水平降低了78%。IL-6和TNFα mRNA水平的改变具有MTA浓度依赖性。 根据以上结果,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3K4me2/3、H3K9me2/3、 H3K27me2、H3K36me2、H3K79me2、H4乙酰化发生了改变,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动态变化。H3K4me2和H3K9me2/3在LPS刺激巨噬细胞后增强最明显。 2.LPS刺激0.5h后H3K4me2与IL-6和TNFa基因启动子结合增强;进一步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MTA抑制H3K4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后抑制IL-6和TNFa的基因转录,提示H3K4me2参与了炎症介质的转录调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华,徐克前;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与肿瘤[J];生命的化学;2005年02期

2 ;未来的抗癌药物[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6期

3 刘鹏,王一理,司履生;组蛋白乙酰化及其与肿瘤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4 SchümperllD;吴纯;;组蛋白基因表达的细胞周期调节[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87年03期

5 郭华北;人类溶组织内阿米巴独特的组蛋白H_4基因序列及结构[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6年02期

6 马爱妞;组蛋白诱导抗核抗体产生及其对肾脏损害(摘要)[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年05期

7 杜晓燕,郑晶,王保珍;组蛋白-DNA共振光散射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6期

8 郑晶;杜晓燕;赵秀娟;王保珍;郑丽;;SDS对组蛋白与DNA共振散射光谱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1期

9 ;组蛋白脱乙酰化抑制剂是未来的抗癌药物[J];药物生物技术;2004年06期

10 王妍;胡俊斌;陈燕;崔国惠;;姜黄素诱导Raji、HL-60和K562组蛋白乙酰化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百渠;曾庆华;吕延成;孙迎春;;组蛋白和转录因子在hAMRF基因启动子上的相互作用及对转录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韩昱晨;李墨;韩艳玲;刘俊;吴非;;MT1h与EHMT1结合调节组蛋白H3K9甲基化抑制细胞周期及运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3 赖延东;陈丽萍;林育纯;李道传;李志芳;肖勇梅;魏青;王庆;张波;陈雯;;aPP2A调控组蛋白 H2AX介导的DNA损伤修复[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洪苓苓;马旭东;;PHI对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调控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邓增钦;张琦;刘钊;陈忠周;;UHRF1结合甲基化组蛋白的结构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周燕华;贾秀芬;刘慧雯;金明顺;;曲古抑菌素A对小鼠供体细胞组蛋白H3(Lys9)乙酰化水平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林昌俊;康九红;郑荣梁;;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和活性氧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和海峡两岸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许娟;李红;;鱼精DNA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氧化及与组蛋白的作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9 翁j;张宏伟;王晓杰;王树民;滕冬梅;王智;冯雁;;超嗜热古细菌组蛋白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的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炎;董爱武;;植物组蛋白分子伴侣NRP二聚体的功能研究[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医学院;清华教师揭示组蛋白甲基化密码“读体”识别新机制[N];新清华;2011年

2 余志平;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尾段改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记者 毛黎;科学家成功解开大量基因沉默之谜[N];科技日报;2008年

4 杨骏;为亲近卵子,,精子DNA巧换“外衣”[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陈子久 李文辉 沈晓梅;给抗癌思维加点新“元素”[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金安江 范敬群;为花器官发育找到神奇“开关”[N];湖北日报;2008年

7 新华社专稿;用光合作用原理分解海水制氢[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本报记者黄志凌;西部利用外资升温[N];四川日报;2002年

9 刘洁;FDA接受默克新癌症治疗药物上市申请[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李艳 本报记者  贾婧 本报记者  杨朝晖 本报记者  瞿剑 本报记者  胡菊芹 本报记者  朴淑瑜;推动自主创新 活跃学术气氛 鼓励大胆探索[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文涛;牛泡沫病毒3026反式激活因子Borf1的特征及作用机制初探[D];南开大学;2004年

2 邵阳光;可逆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人WT1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鸿达;组蛋白分子伴侣Rtt106以及人的Brd2蛋白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戴津泼;RA诱导P19细胞神经分化中组蛋白去甲基酶Jmjd3对Mash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施寒清;细胞周期检验点蛋白Nbs1的转录调控及功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翁j;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组蛋白的克隆、表达、性质表征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陶丹;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hsp22基因的表达及寿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磊;组蛋白乙酰化在体细胞克隆牛肺脏中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胡南;系统性红斑狼疮CD4+T细胞组蛋白修饰异常及SIRT1-siRNA对MRL-lpr/lpr狼疮鼠模型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郭大玮;自体乙酰化诱饵蛋白酵母双杂合筛选体系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晓霞;内毒素血症过程中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及其对炎症介质的转录调控[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薛红;HMT家族新成员SET07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韩会丹;RNA干扰沉默急性白血病JARID1B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殷红;三丁酸甘油酯诱导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分化、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王超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ATRA及As_2O_3诱导NB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郑艳军;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组蛋白表达、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初步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7 赵国焓;密码子位点特征初步研究和组蛋白基因进化动力学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伯玉;一类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抗癌药物的合成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9 丛培宽;原生动物阴道毛滴虫组蛋白基因的结构与启动子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张巨擘;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协同转录因子GATA2调控红白血病红系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1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21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