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共抑制分子Z39I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功能在肝脏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17:21

  本文关键词:共抑制分子Z39I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功能在肝脏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肝脏 免疫耐受 共刺激信号 Z39Ig 巨噬细胞 HBV慢性感染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ConA


【摘要】: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负责对从食物中分解得到的营养物质进行摄取、代谢、解毒和贮存。此外,肝脏也是一个特殊的免疫器官,负责清除自胃肠道进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一些自身代谢组分。这些抗原物质通过肝脏内抗原递呈细胞的加工处理被实时递呈给肝脏内循环的T细胞。肝脏局部发生的T细胞免疫应答受到精细的调控,从而决定某一抗原进入肝脏的命运:引起免疫应答或者维持免疫耐受。生理条件下,T细胞功能正常,维持肝脏局部乃至全身免疫平衡。病理条件下,T细胞对自身抗原产生应答则会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若对外来抗原不能有效应答则会导致慢性感染或者肿瘤的发生。 肝脏是容易发生免疫耐受的器官。迄今为止,肝移植是最容易存活的器官移植。临床上很早就观察到甚至在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时,移植肝脏仍可存活,而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可以用和肝脏联合移植的办法提高其他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如肝肾联合移植。然而,肝脏易发生免疫耐受的特性是把双刃剑,一些病毒如HBV和HCV感染,以及寄生虫如血吸虫感染时,肝脏内抗原特异性T细胞常发生免疫耐受,这使得感染常常转为慢性且迁延不愈,最终导致肝脏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 T细胞的分化、活化及发挥效应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即来自TCR的第一信号和来自共刺激分子的辅助调节信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共刺激信号在调节T细胞应答方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封闭或增强共刺激途径已经应用于肿瘤、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移植排斥等领域的实验治疗研究中。共刺激分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诱导并增强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如B7.1和B7.2,另一类则可诱导T细胞对抗原产生耐受,抑制T细胞发挥效应,又称为共抑制分子,如B7-H1和B7-DC等。其中,共抑制分子在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中发挥的作用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Z39Ig是新近鉴定的对T细胞活化及存活有重要调节作用的B7家族相关分子,主要表达于部分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表面,特别是肝脏的Kupffer细胞表面,外周血细胞中表达缺如。研究表明,Z39Ig可交联尚未知的受体分子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且对T细胞的抑制功能强于PD-Ls/PD-1通路。动物实验发现,Z39Ig可显著降低抗原特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提示Z39Ig在诱导外周耐受中发挥作用。那么,Z39Ig是否在维持肝脏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呢?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Z39I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我们收集了39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穿样本,通过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发现Z39Ig定位于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表面,而无异位表达。进一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了HBV患者肝穿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内Z39Ig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其它共抑制分子不同的是,Z39Ig的表达在患者而言是降低的,特别是在炎症更为明显的免疫活性病人。进而分析了Z39Ig的表达与免疫活性病人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发现Z39Ig的表达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而与血清ALT的水平呈负相关,说明Z39Ig可能参与了HBV慢性化的病理进程且其表达受炎症因子的调控。为了证实巨噬细胞表达Z39Ig的确有抑制T细胞的作用,我们构建了表达Z39Ig的慢病毒载体,包装获得病毒上清后将其感染293FT细胞,之后与CD4+及CD8+T细胞进行共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结果显示膜结合型Z39Ig可显著降低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IL-2及IFN-γ的分泌水平,说明Z39Ig确实可抑制T细胞应答。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引起Z39Ig表达下调的可能因素,体外实验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均能下调Z39Ig的表达,但以IFN-γ最为明显,并且可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巨噬细胞表达Z39Ig。我们用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免疫活性患者肝组织内IFN-γ和Z39Ig的表达,结果提示二者呈显著负相关。体外细胞因子阻断实验提示活化T细胞来源的IFN-γ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Z39Ig的表达。本部分实验结果提示肝脏巨噬细胞表达的Z39Ig(主要是Kupffer细胞)参与了HBV慢性感染的病理进程,同时,肝脏内的T细胞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下调共抑制分子的表达以维持自己的抗病毒功能。 为了明确Z39Ig分子参与肝脏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我们比较了Z39Ig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肝脏内T淋巴细胞的分布和表型,结果提示Z39Ig的表达并不影响肝脏内T细胞上述指标。接下来我们建立了ConA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比较了Z39Ig的表达对急性炎症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血清转氨酶水平还是肝脏病理损伤程度,Z39Ig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均无显著区别,进一步分析了肝脏局部T细胞的活性和T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也提示无显著差异。说明Z39Ig表达与否对肝脏急性炎症时的免疫状态无显著影响。我们进一步建立了ConA诱导的肝脏免疫耐受模型,同样比较了当再次接受ConA刺激后肝脏的病理损伤程度和血清转氨酶的水平,结果发现野生型小鼠肝脏仅见淋巴细胞浸润,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呈现为免疫耐受状态,而Z39Ig基因敲除小鼠的肝脏则可见局部坏死,且血清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有显著差异。检测肝脏局部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则发现Z39Ig基因缺失小鼠肝脏CD4+T细胞分泌IFN-γ、IL-2和TNF-α的能力明显增高,细胞因子定量检测结果也佐证了这一发现。此部分结果说明Z39Ig在维持肝脏免疫耐受中发挥一定作用,特别是可能在慢性炎症中起作用。 本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特异表达的共抑制分子Z39Ig在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中发挥一定作用,可能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之一。明确Z39Ig信号的精确调控机制可能为理解肝脏免疫耐受的特性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也为临床治疗肝脏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liver is the largest digestive gland in the body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take, metabolism, detoxification and storage of the nutrients decomposed from the food. In addition, the liver is also a special immune orga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removing the pathogenic microbes and some of their own metabolic components from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These antigens are processed in the liver by the processing of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in the liver and are delivered to the T cells circulating in the liver in real time. The T cell immune response in the liver is regulated by fine regulation, thus determining the fate of an antigen entering the liver: inducing immune response or maintaining immune tolerance.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 cells function normally and maintain the local and even systemic immune balance of the liver. Und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T cells respond to autoantigens, which ca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If there is no effect on foreign antigens, it will lead to chronic infection or tumor.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艳青;陈威巍;刘佳;刘振红;杨俊连;杨宁;吕平;毛远丽;;HBV感染者肝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07期

2 冯玢;李静;杜强国;;隐匿性HBV感染致慢加急重型肝炎1例[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3 朱复生;张玲慧;秦玉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现状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1期

4 刘晖;祖可佳;常静;吕福东;孙琳;孔贺利;张世杰;宋晨朝;戴洁;;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穿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3期

5 黄婷婷;曹青;;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年06期

6 刘勇;李尧;黄霞;李超;薛承彪;胡昕鹏;杨涛;周平;;熊果酸联合供者特异性淋巴细胞输注诱导小鼠免疫耐受[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1年01期

7 殷小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耐受的机理与治疗现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曾庆磊;李春霞;王霞;徐光华;;打破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外部诱因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6期

9 武双双;姜振宇;武英;谭业辉;王畅;姚程;;卵黄囊内接种诱导免疫耐受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育蓉;韩根成;黎燕;;半乳凝素-9(galectin-9)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珊;何清;唐奇远;唐蔚;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112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的研究[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肝病药物合理应用报告会论文集[C];2011年

2 欧松;孙克伟;彭建平;祁双林;闻杰;胡莉;;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状态的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杨丽莎;罗伟生;覃理灵;何武;周劲刚;王钊;吴淋玲;黄亚琴;;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陈斌;欧松;孙克伟;祁双林;;补肾法与健脾法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彭建平;陈晨;孙克伟;伍玉南;;补肾、健脾法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的影响[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曹玮;李太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核心蛋白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应答[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欧松;孙克伟;彭建平;祁双林;闻杰;胡莉;;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状态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过建春;施军平;荀运浩;刘长灵;石伟珍;;中医体质和HBV感染结局相关[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苏立稳;刘宇;;恩替卡韦联合中药复方治疗HBV复制的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研究[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杨帆;朱焕玲;李建军;何川;季杰;黄杰;崔旭;向兵;;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相关性HBV再激活所致肝损害防治的回顾性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振宇;乙肝疫苗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N];健康报;2002年

2 董家鸿;免疫耐受:梦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报;2003年

3 驻京记者 李瑶;感染早,易成HBV携带者[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罗刚;治糖尿病辟蹊径免疫耐受重建成靶点[N];健康报;2004年

5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防治指导委员会主任 王钊;HBV传染性是HIV的50倍[N];健康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丹;两岸三地共同研讨移植科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7 辽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 王振坤;驱HBV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张田勘;器官移植 柳暗花明[N];健康报;2002年

9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先恩 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梁莉;病毒性疾病为什么难治[N];科技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陈永杰 魏刚;体细胞治乙肝惹上官司[N];北京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晟;共抑制分子Z39I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功能在肝脏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阳;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鼠免疫耐受机制异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祝哲诚;免疫抑制剂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伟;诱导免疫耐受治疗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6 刘丹;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免疫耐受机制异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蒋智军;肝脏星状细胞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机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秀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海民;睾丸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卿;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PD-1表达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钊;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sICAM-1表达的关系[D];桂林医学院;2010年

3 邓敏;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Foxp3与CD127的表达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4 叶海燕;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受体α和β链取用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5 张柏盛;慢性HBV感染者病原学特点与肝肾损害、治疗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梁洁;重庆地区儿童HBV血清学标志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杨可立;慢性HBV感染不同转归组免疫相关因子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8 吴珍萍;拉米夫定耐药后补救治疗中HBV准种的演变及耐药模式的特点[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9 陈映;巨噬细胞与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关系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杨军;成都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2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42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