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及PPAR激动剂对体外循环肾损伤的保护
本文关键词: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及PPAR激动剂对体外循环肾损伤的保护 出处:《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体外循环 动物模型 大鼠 肾功能 PPAR 吡格列酮
【摘要】: 虽然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但因为接受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数量及手术难度均呈增加趋势,并且越来越多的老年以及有合并症的患者接受手术,体外循环后脏器功能损伤仍广泛存在。对体外循环损伤机制及器官保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量的体外循环临床前研究需要简单、经济、可靠的动物模型。大动物模型虽然能比较完整地复制临床体外循环过程,但操作比较复杂且实验花费高昂。本实验在我们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改进,建立起一个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并研究了在特定体外循环条件下大鼠肾损伤特点以及可能的机制,探讨该动物模型是否可以作为研究体外循环后肾脏损伤的可靠模型。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分α、β和γ三种亚型。PPAR激活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具有多种作用,如调节糖、脂肪代谢,参与调节细胞分化、恶性肿瘤的形成;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和抗增殖活性的作用等。既往的研究证实,PPAR激动剂能保护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多种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损伤,另外在缺血再灌注、肾毒性药物等多个肾损伤动物模型中亦体现出肾功能保护作用。PPAR激动剂可以减少体外循环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并保护心功能,但PPAR激动剂在体外循环后肾功能损伤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喂饲大鼠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后行体外循环实验,以明确PPAR激动剂在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中是否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理。 第一部分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及其肾损伤 目的 建立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研究在特定体外循环条件下大鼠肾损伤特点以及可能的机制,探讨该动物模型是否可以作为研究体外循环后肾脏损伤的可靠模型。 材料和方法 成年SD大鼠80只,每组10只随机分入8组,分别为:假手术组、CPB结束时、CPB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和96小时。CPB大鼠麻醉后穿刺左侧股动脉、右侧颈外静脉和尾动脉分别用于动脉压监测、静脉引流和动脉灌注,连接各预充的体外循环管路接受60分钟体外循环,最大流量100ml/Kg/min。假手术组麻醉插管,但不实施CPB。监测CPB前后大鼠血压、心率、体温、血气、酸碱电解质。按不同分组在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剖腹经腹主动脉采血1.5ml,直视下膀胱穿刺抽取尿液1~1.5ml,取双侧。肾脏,一侧以10%甲醛溶液固定行组织学检查,另一侧置于液氮中保存用以检测蛋白含量。从血清肌酐、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和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等三方面评价各组大鼠肾功能损伤,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TNF-α、核因子-κB(NF-κB)、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评价大鼠全身和肾脏组织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以SPSS 13.00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大鼠顺利完成插管及体外循环,均存活至设定的实验终点。在体外循环中大鼠血压、心率、体温、红细胞比容、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pH值较体外循环前显著改变,体外循环结束后各生理数据逐步恢复,但术后2小时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红细胞比容和pH等仍较术前基础值有统计学差异。经历体外循环后,大鼠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值升高,在术后12小时与术前值有统计学差异,48小时达到峰值;尿NGAL在术后2小时即显著上升,术后12小时达到峰值。体外循环后,大鼠近曲小管上皮变性,有灶性脱落,上皮细胞肿胀或空泡变性,大部分小管刷状缘消失,远曲小管形态尚好,可见蛋白管型和白细胞浸润以及凋亡。 体外循环后大鼠血清TNF-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同时反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的肾组织内TNF-α、NF-κB、MPO、MDA表达增高,大多在体外循环后6~24内达到高峰。相对应的反映组织还原性的CAT、SOD、MDA则均在体外循环后均下降,而在体外循环后48小时开始恢复,但至实验结束亦未能恢复至术前值。 结论 1、本研究建立的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具有经济、简单、微创、体外循环参数设置接近临床、成功率高、生存期长等优点。可以作为部分研究体外循环实验的可靠的动物模型。 2、在设定的体外循环条件下大鼠出现肾功能损伤,该损伤是可以自行恢复的。 3、体外循环后大鼠出现全身和肾脏组织局部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能在肾功能损伤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4、相对于血清肌酐,尿NGAL是一个更早期、敏感、特异的肾脏损伤标志。 第二部分PPAR-γ激动剂对体外循环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目的 应用第一部分建立的动物模型,研究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体外循环所致大鼠肾功能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 材料和方法 成年SD大鼠30只,每组10只随机分入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PPAR组。术前1周起,大鼠连续7天用灌胃针经口按20mg/kg体重剂量给予吡格列酮溶液,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经灌胃针给予生理盐水2ml。对照组和PPAR组麻醉插管后接受60分钟体外循环,最大流量100ml/Kg/min。假手术组行类似操作,但不实施体外循环。实验前后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红细胞比容和氧分压。于肝素化后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T2)、术后2小时(T3)以及术后12小时(T4)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血清肌酐和TNF-α;于术后12小时将大鼠处死,剖腹经腹主动脉采血1.5ml,直视下膀胱穿刺抽取尿液1~1.5ml,取双侧肾脏,一侧以10%甲醛溶液固定行组织学检查,另一侧置于液氮中保存用以检测蛋白含量。从血清肌酐、尿NGAL和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等三方面评价三组大鼠肾功能损伤程度。PPAR-γ活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检测血清TNF-α、组织TNF-α、NF-κB、MPO、MDA、CAT、SOD、GSH,评价三组大鼠全身和肾脏组织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水平。以SPSS 13.00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结果 所有大鼠顺利接受手术,存活至实验终点。接受体外循环的大鼠手术过程中的血压、心率、体温、红细胞比容、氧分压和pH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和PPAR组之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和PPAR组血清肌酐值在手术结束和手术后2小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术后12小时时三者肌酐值对照组>PPAR组>假手术组,但三者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PPAR组术后12小时尿NGAL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但PPAR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和PPAR组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组织学损伤,PPAR组的肾组织损伤评分和凋亡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体外循环后对照组在各时间点血清TNF-α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PAR组血清TNF-α值虽高于假手术组,却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历体外循环后肾组织中炎症反应的指标如TNF-α、NF-κB、MPO以及氧化应激的指标MDA,在对照组普遍升高,在PPAR组中虽也升高却显著低于对照组升高幅度;而组织中还原型物质在PPAR组却显著高于对照组。显示PPAR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 结论 1、大鼠经历体外循环后发生肾功能损伤,全身和肾脏组织中出现炎症反应激活和氧化应激。 2、PPAR激动剂吡格列酮具有减轻体外循环所致肾功能损伤的作用。 3、吡格列酮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可能部分与其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Abstract]:Although the CPB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because of an open heart surgery patients and the number of operation difficulty increased, and more and more elderly and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organ damage still exist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the injury mechanism and organ protection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 large number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preclinical studies need simple, economic and reliable animal models. Although the large animal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a relatively complete way, the operation is complicated and the experiment is expensive. In this experiment, many improvements based on our previous research, establish a cycle model of minimally invasive rats in vitro were studied, in particular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f rat renal injury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animal model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e model of renal injury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654.2;R-3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祖成;陈玉;李建安;鄢能荣;宋柳安;陈志新;尹俊;林世光;;血清胱抑素C测定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1年12期
2 钟河江,杨天德,陶军,杜智勇,吴悦惟,李洪,黄河,陈祥瑞,方平,罗刚,谭虎,黄静,包晓航;先心病婴儿心内直视术的麻醉(附160例分析)[J];重庆医学;2003年08期
3 刘丹;周建华;张翼飞;刘梅;卢宏柱;樊启红;;窒息致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J];广东医学;2012年07期
4 黄君富;府伟灵;;急性肾损伤早期实验诊断标志物[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5 吴祖成;李建安;鄢能荣;曾国庆;陈志新;;血清胱抑素C测定在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2年12期
6 刘春晓;唐开奖;黄向阳;;β2-MG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肾损伤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2年12期
7 吴建;王战营;;氨茶碱注射液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治疗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4年07期
8 薛秀兰,李钟茹,谢璐,贾艳,郭玲玲;婴儿先心病术后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年22期
9 陈平洋;谢宗德;贺晓日;胡劲涛;薄涛;王涛;闫淑媛;;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根治与围手术期治疗[J];医学临床研究;2007年11期
10 张宛哲;舒礼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腹膜透析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帆;雷公藤甲素急性肾毒性作用机制及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肾脏的保护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毛山山;NGAL-NGALR在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霍文谦;KIM-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HIF-1信号通路调节[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任学文;缺血性肾病和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5 刘晔;凋亡诱导因子(AIF)凋亡通路介导顺铂肾毒性损伤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靳瑾;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陈国纯;Kim-1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其肾纤维化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韩梅;NGAL在脓毒症性急性肾损伤时的作用及肾脏保护性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鹏程;尿NGAL在造影剂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傅丰文;两种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大鼠孤立肾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李金凤;腹膜透析治疗小儿法四根治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冯晓辉;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在冠脉造影及PCI术患者尿液中的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朱春艳;不同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臣丽;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临床检测的初步探索[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磊;冠脉介入术后尿NGAL、IL-18和KIM-1的变化及早期预测CIN的意义[D];中南大学;2011年
8 梁冰红;黄芪对鱼胆中毒大鼠急性肾损伤不同时段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D];大理学院;2010年
9 束伟斌;急性肾损伤后肾功能远期追踪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熊火梅;人NGAL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4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4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