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苗S191生产用毒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麻疹疫苗S191生产用毒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出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麻疹病毒 麻疹疫苗S191株 遗传稳定性 序列测定 血凝蛋白基因 血溶蛋白基因 核蛋白基因 基质蛋白基因
【摘要】: S191(Shanghai 191,沪191)麻疹病毒是目前我国麻疹疫苗生产中使用最广的疫苗株,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麻疹流行期间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分离减毒而来,在我国已经安全使用了近40年,有效地降低了我国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但近年来有关临床试验数据表明,疫苗诱导的抗体阳转率虽然仍较高(>95%),HI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却呈下降趋势,由70年代的1:100左右降为1:30左右。本实验将S191株麻疹疫苗的生产用毒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连续传代,探索其结构基因在不同代次的变化,并联系麻疹病毒结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S191株生产用毒种的遗传稳定性,进而分析随着疫苗生产用种子代次的推移病毒基因组所发生的变化,现在使用的疫苗是否仍具有原有的免疫保护力,这些变化与病毒种子分子遗传学特征的改变是否存在相关性。 在本实验中,选取天坛生物保存的S191病毒(鸡胚细胞系25代)[记作:S191-BJ25]和上海生研所保存的S191病毒(鸡胚细胞系24代)[记作:S191-SH24]2个毒株作为传代毒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适应性传代,S191-BJ25传至29代,S191-SH24传至33代。分别选取不同代次的病毒,提取其病毒核酸,对其结构基因N、M、F、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同时观察病毒滴度、细胞的病变情况。根据测序结果,与1994年GenBank公布的S191疫苗株N、M、F、H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同时参考2008年GenBank公布的S191疫苗株基因全序列,分析S191-BJ25传代病毒、S191-SH24传代病毒的核苷酸变化及相应氨基酸的变化情况。此外,与戚明利等公布的S191株羊膜系强毒株(HAM42)和鸡胚细胞系20代病毒株(CEF20)H基因对比,分析H基因在长期传代过程中的变化。 本实验结果显示: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S191株生产用三级种子库具有可靠的遗传稳定性,从主代种子到疫苗代次的传代过程中,N、M、F、H结构基因表现出稳定的分子遗传特征:BJ25传代病毒的N、M、F、H基因没有发生核苷酸的替换,仅F基因有1个核苷酸突变,且不引起氨基酸的改变;SH24传代病毒N基因和M基因各有1个核苷酸的沉默突变,其F基因有3个核苷酸位点改变并引入1个氨基酸的变化,H基因有4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其中2个导致氨基酸改变。表明BJ25传代病毒相对于SH24传代病毒较为稳定,而SH24传代病毒表现出较高的突变率,可能为不同实验室条件所造成的。 现在正使用的毒株的遗传特征较1994年以前的疫苗株有一定的改变,这些改变证明疫苗株在传代过程中发生了突变,并在后续传代过程中保存下来。与早期的S191疫苗株S191-1994相比,S191-BJ25传代病毒4个结构基因中共有18个核苷酸发生改变,其中有9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SH24传代病毒有26个核苷酸不同,其中有12个发生氨基酸的改变。这个研究结果与S191-2008的结果相符。 与S191 HAM42强毒株相比,BJ25传代病毒在H基因上有7个核苷酸发生改变,引起了3个氨基酸的变化,这些改变稳定存在于疫苗的传代过程之中,并与SH24传代病毒一致。改变的3个氨基酸中的506位、600位可能在病毒减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研究麻疹病毒减毒的分子基础的关键位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邰静;曹荣;;8个月内婴幼儿麻疹100例临床特征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2 孙林丽;尚莉丽;;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8期
3 张晶波;崔京辉;李达;王永全;;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2010年麻疹血清学检测与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4 荆红梅;陈淑珍;赵俊霞;王伟;;山西省运城市2001—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07期
5 王剑文;杜坐平;;麻疹11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6 邢茹琳;余庆福;朱俞学;普开福;;2005-2009年红塔区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年08期
7 朱伟力;;麻疹并肝损害92例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1期
8 邹桢;梁炳华;;麻疹误诊“上感”、“药疹”案[J];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06期
9 闫超玲;;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10 董捷;董志强;刘翠莲;;沈阳市麻疹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战昀;韩文瑜;丁壮;;麻疹病毒细胞膜受体研究进展[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艳霞;董菊;穆耶赛尔;;运用PDCA程序阻断麻疹病毒在门诊的传播[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凌云;齐义鹏;渡边伦子;上田重晴;;控制麻疹病毒血凝集性及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作用的重要功能位点[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卢亦愚;;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与我省今年麻疹流行株的基因特性[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陈震霖;张景明;;陕西省麻疹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A];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宋战昀;韩文瑜;丁壮;;麻疹病毒细胞膜受体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寇宇;孙昼;于新芬;杨旭辉;李钧;谢立;潘劲草;;一起婴幼儿医院内获得性麻疹病毒和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的调查[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袁达康;;东莞市2008年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傅燕;董红军;高红;胡逢蛟;张姝;毛国华;刘健毅;焦素黎;;宁波市两株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序列分析[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杨华可;黄勇;袁达康;黎景全;李艳芬;;东莞市2008年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分析[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宝甲;冬末春初防麻疹病毒[N];健康报;2009年
2 王振戎 记者 张平;力争2012年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N];南昌日报;2010年
3 记者 方芳;两年内麻疹发病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N];北京日报;2010年
4 ;及时接种麻疹类疫苗,让宝宝远离麻疹[N];周口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赵洁;专家提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形成大范围免疫屏障 阻断麻疹病毒传播[N];农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欣 通讯员 吴黎;我省消除麻疹行动具体方案出台[N];青海日报;2010年
7 王有国;麻疹病毒自述[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郑灵巧;消除麻疹三年冲刺怎样展开[N];健康报;2010年
9 慰鄂;防麻疹:开窗通风打疫苗[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王有国;麻疹病毒自述[N];家庭医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淳玲;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麻疹病毒侵染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刘鑫;麻疹病毒通过受体SLAM对昆虫细胞的感染及其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俞雪莲;上海部分地区成人感染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边疆;吉林省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麻疹野病毒的病原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淑华;计划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胡钰;吉林省麻疹野毒株病原学及强化免疫对麻疹流行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喜悦;小反刍兽疫(PPR)ELISA及PCR诊断方法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8 任桂杰;副粘病毒F蛋白特异性膜融合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敬彤;长春地区麻疹野毒株H基因与F基因变异情况及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马春燕;麻疹感染与糖代谢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范丽霞;青海省2000-2011年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谢天胜;浙江省一起麻疹爆发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观察[D];浙江大学;2010年
5 刘杨;麻疹病毒基因分型及血清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以平;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刘淑霞;1963~2010年聊城市麻疹疫情变迁及原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8 赵炜炜;麻疹疫苗S191生产用毒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D];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2008年
9 杨珊明;奉化市成人感染麻疹病毒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探讨[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丁晓艳;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7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4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