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肘外侧软组织痛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6 00:32

  本文关键词: 压痛点 解剖学 临床 肱骨外上髁炎 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目的: 一、观测肘外侧痛常见压痛部位(肱骨外上髁、肱桡关节间隙、环状关节面至桡骨粗隆的间隙、Frohse弓和旋后肌)的解剖结构,更好地理解肘外侧痛的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治疗。 二、对肘外侧痛患者压痛部位进行体表定位,总结其规律,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肱骨外上髁炎、肱桡关节滑膜炎、肱桡滑囊炎、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 三、通过对肘外侧痛常见压痛部位的解剖及对压痛部位进行体表定位,对肘外侧痛的诊断命名提出新的意见,使之规范化。 方法: 一、解剖学观测:解剖7具成人上肢标本,在桡侧腕短伸肌和指伸肌间隔分离,显露旋后肌远侧缘并继续向上延伸至肱骨外上髁上4~5 cm,向下延伸至距腕关节远端2~3 cm。观察临床肘外侧常见压痛部位的解剖结构。重点观察肱骨外上髁、环状关韧带、Frohse弓和旋后肌管,测量肱桡关节间隙与髁间连线(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的距离S1,骨间背神经与Frohse弓交点至髁间连线距离S2,骨间背神经与Frohse弓交点至前臂正中线距离S3,以及环状韧带宽度、Frohse弓的纵径、横径、旋后肌管的长度及旋后肌管与前臂长轴的夹角。使前臂被动旋前、旋后,观察骨间背神经的位置变化及与旋后肌的关系,最后沿骨间背神经走行方向切开旋后肌管,观察其结构形态。 二、临床研究:选取肱骨外上髁炎、肱桡关节滑膜炎、肱桡滑囊炎、骨间背神经综合征患者各30例(所选患者来源于南方医院中医正骨门诊及越秀正骨医院门诊。其中,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男18例,女12例;肱桡关节滑膜炎患者男15例,女15例;肱桡滑囊炎患者男13例,女17例;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男16例,女14例,病变手臂均为优势手),分别对其压痛部位进行体表定位,定位方法如下: 肘关节屈曲呈90°,掌面向内与身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面垂直,放于身体正前方。在体表定位骨性标志肱骨外上髁,用圆珠笔头在其周围探查肱骨外上髁炎压痛范围,测量记录该范围的大小,记为L1。肱桡关节间隙处压痛处与髁间连线距离L2,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粗隆间隙压痛处至髁间连线距离L3, Frohse弓压痛处与髁间连线距离L4,与前臂正中线的垂直距离L5。 上述所测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统计量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并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每种疾病男女患者之间在体表定位方面有无差异。 结果: 一、解剖学观测: 1、肱骨外上髁是肱骨小头外侧的骨性突起,为前臂浅层伸肌如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附丽处,此外,起于肱骨外上髁部的还有肱桡肌、旋后肌。 2、肱桡关节间隙是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之间的关节间隙,其前壁为肘关节囊纤维层,外侧壁为桡侧副韧带。 3、环状关节面表面被环状韧带覆盖,环状韧带宽(9.70±1.43)mm,位于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围,内侧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外侧端通过桡侧副韧带附着于肱骨外上髁。环状韧带前方为肱二头肌的止腱,外侧为肱桡肌,后外侧为旋后肌纤维。肱桡关节滑囊位于肱二头肌止腱和桡骨小头之间的间隙中。 4、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附近分为深浅两支:桡神经浅支和桡神经深支。桡神经深支亦称骨间背神经,经桡骨颈外侧,行至旋后肌处,穿过一弧形结构,即Frohse弓,将旋后肌分为浅深两层,并沿前臂骨间膜后面下行达腕关节背面。本研究标本中所见Frohse弓环形5具(71.4%)、袢形2具(28.6%),其中肌性2具(28.6%),腱性3具(42.9%),混合性2具(28.6%),其纵径为(9.14±2.04)mm,横径为(6.86±2.19)mm。旋后肌管是骨间背神经穿经旋后肌所形成的管状结构,长度为(30.14±3.24)mm,与前臂长轴呈(25.71±4.27)°的夹角。前臂被动旋前时,旋后肌管变窄,骨间背神经被拉紧,在Frohse弓处被压;前臂被动旋后时,旋后肌管变宽,骨间背神经松弛,无Frohse弓卡压骨间背神经现象。切开旋后肌管,可见其前后壁分别为旋后肌的浅深肌层。 5、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伸肌总腱,起点与尺侧腕伸肌起点愈着,肌腱还与桡骨环状韧带和尺骨旋后肌嵴相连。肌纤维斜向下外走行,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自前而后被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所覆盖。 二、临床研究: 各种肘外侧痛疾病压痛处体表定位男女患者相比,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即说明男女患者在体表定位上相同。具体而言,肱骨外上髁炎压痛部位大多仅局限于肱骨外上髁周围(5.50±0.65)mm范围内;肱桡关节滑膜炎压痛处距髁间连线为(9.18±1.36)mm;肱桡滑囊炎压痛处距髁间连线为(27.17±5.60)mm;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处距髁间连线为(47.80±7.72)mm;与前臂正中线的垂直距离为(34.99±6.59)mm。 结论: 一、从形态学上看,肱骨外上髁是前臂浅层伸肌如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等肌的附丽处,同时肱桡肌、旋后肌也部分起于该处。毫无疑问,这是造成肱骨外上髁炎的解剖学基础,但是其病理变化属于炎症改变还是退行性改变,目前尚无定论;肱桡关节间隙位于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之间,其间被滑膜皱襞及脂肪组织占据。由于创伤、运动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滑膜和脂肪组织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关节软骨破坏,产生局部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即肱桡关节滑膜炎。在解剖过程中,可观察到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之间有少许滑膜皱襞及脂肪组织伸入;在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粗隆之间存在一些滑囊,肘关节频繁的活动使滑囊壁易受到损伤,但滑囊壁可很快完成自身的修复。在反复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滑囊壁的微孔被新生的滑膜或瘢痕封闭,使整个滑囊闭锁,滑液的生成—分泌平衡被破坏,囊内压力逐渐升高,使肘关节疼痛,酸胀不适,即为肱桡滑囊炎;骨间背神经在进入旋后肌时,穿过一弧形的结构,即Frohse弓。由于外伤、职业劳损、占位性病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因素的影响,使该神经容易受到压迫,产生肘部疼痛、甚至伸腕、伸指障碍,或无力等一系列症候群,即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常常见到一些病人,尤以从事体力劳动者为多,整个旋后肌经行区弥漫性压痛,此即为旋后肌综合征,可能与旋后肌劳损有关。 二、肱骨外上髁炎压痛部位大多仅局限于肱骨外上髁周围(5.50±0.65)mm范围内,封闭治疗该病时,应在肱骨外上髁压痛最明显处进针,直达骨膜缓慢给药,再将针头退出2 mm,估计在伸肌腱深、浅部的起点,缓慢向周围作圆形浸润注射;肱桡关节滑膜炎压痛处位于肱桡关节间隙。封闭治疗及抽吸积液的进针处选在距髁间连线(9.18±1.36)mm的关节间隙。肱桡滑囊炎压痛处在环状关节面和桡骨粗隆之间,距髁间连线(27.17±5.60)mm,封闭治疗时,于滑囊穿刺成功后注入,有助于滑囊内液吸收,故应以囊内注射为目标,注药之前宜先抽吸尽囊内积液。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处距髁间连线(47.80±7.72)mm,与前臂正中线的垂直距离(34.99±6.59)mm。封闭时,参照上述定位方法找到的压痛处作为进针点,注意用细针头进行注射,以减少反复穿刺所致的损伤。 三、除肱骨外上髁炎外,引起肘外侧软组织痛的疾病还有肱桡关节滑膜炎、肱桡滑囊炎和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等,不能一概笼统地诊断为“网球肘”。此外,网球肘的命名只是从病因方面考虑而作出的,也不能反映疾病本身病变的解剖学基础。因此,在诊断肘外侧软组织痛时,诊断命名应以压痛点相对应的解剖结构为基础。对于肘外侧软组织痛的压痛仅限于肱骨外上髁周围(5.50±0.65)mm内的,笔者建议临床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压痛位于肱桡关节间隙的,应考虑肱桡关节滑膜炎;压痛位于环状关节面和桡骨粗隆之间的,应考虑肱桡滑囊炎,而不应一概笼统地诊断为网球肘;压痛位于Frohse弓处或沿旋后肌管方向分布,并伴有伸指障碍的,应考虑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弥漫于整个旋后肌,应诊断为旋后肌综合征,而不应诊断为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笔者认为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和旋后肌综合征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由骨间背神经在旋后肌管内及其上下口受压而引起,压痛点集中或沿旋后肌管分布,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后者多为旋后肌劳损引起,压痛点较弥散,休息及理疗后症状可消失。
[Abstract]:Objective:
First, observe the common pain area of lateral elbow pain (extern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brachial radioulnar joint space, ring joint surface to radial tuberosity space, Frohse arch and supinus muscle) anatomical structure,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of lateral elbow pain, so as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Two, for surface positioning of the elbow with tenderness pain in the lateral position, summing up the law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ateral epicondylitis, humeroradial joint synovitis, radiohumeral bursitis, dorsal interosseous nerve compression syndrome and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Three, through the anatomy of the common pain area of the lateral pain of the elbow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location of the pain area, new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andardize the diagnosis of the lateral pain of the elbow.
Method锛,

本文编号:1464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464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