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无机盐和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的体外趋化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1 12:13

  本文选题:无机盐 + 人工脑脊液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C)是引起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亦称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重要病原体。一般而言,人类生食或半生食带有AC感染期幼虫(三期幼虫,L3)的水产或蔬果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散发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病例报道集中在南太平洋诸岛、东南亚、中国等国家及地区。直至2011年,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已有超过1000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告。近年来,随着该病疫源地的扩大、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而且人类的各种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该病的发病人数持续上升,甚至连非疫源地的地区(如欧洲,北美地区)也出现零星病例报告。广州管圆线虫病已给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定带来严重危害,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广州管圆线虫病许多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机制还不清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制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线虫家族中,已发现多种线虫有不同程度的化学趋向性。作为线虫模式生物的秀丽隐杆线虫,在化学趋避活动观察及其神经元参与通路和作用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Bargmann认为神经元趋化作用在秀丽隐杆线虫的趋化活动与外部环境感知、觅食、生长发育、凋亡、活动导航等行为有关。经过数百种化学物质的筛选,Ward总结出5类秀丽隐杆线虫的吸引剂:(一)环核苷酸:cAMP, cGMP等;(二)阴离子:Cl-,Br-,I-等;(三)阳离子:Na+,Li+,K+,Mg2+等:(四)OH-;(五)其他:赖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等。Tobata-Kudo等证实在NaCl梯度浓度平板上鼠类圆线虫L3幼虫具有吸引作用的梯度范围为20mmM-230mM,其中80mM区域尤为适应。Koga通过对鼠类圆线虫幼虫的化学趋化性及大鼠体内移行的研究,发现幼虫在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之前必然会途经脑部,并在体外实验中见幼虫对Na+以及血清白蛋白具有趋向性。Forbes等发现低浓度的NaCl可吸引粪类圆线虫感染期幼虫,而高浓度的NaCl对粪类圆线虫又有驱避作用。Adachi等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对氯化钠或异戊醇均有趋向性,且化学趋向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强。Kusaba等发现许多动物(包括哺乳类,爬行类,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血清或血液对彭亨布鲁丝虫(Brugia pahangi)感染期幼虫具有显著的趋化活性,趋化指数(C.I.)达0.562~0.960(经标准化),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C.I.仅为0.045(经标准化)。Liao等证实秀丽隐杆线虫对稀释至1000倍后的丙酮、2-丁酮、硝基甲烷、环己酮、RDX、乌洛托品等6种化合物有趋向性,而对稀释至1000倍后的H202、高氯酸钾、硫和硝化钾等4种化合物有驱避性;其中H202稀释100倍后仍具有驱避作用。 AC感染大鼠等适宜宿主后,L3穿过肠壁经血脑屏障移行入脑,经过一定发育过程后,将再次经血脑屏障移行至肺动脉发育为成虫;AC L3感染人、小鼠等非适宜宿主后,幼虫穿过肠壁经血脑屏障移行入脑并停留在脑内。可见,幼虫进入宿主脑内是其生活史中不可缺少的过程。什么因素驱使了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肠-脑-肺趋向性移行?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对氯化钠或异戊醇均有趋向性。低浓度的氯化钠可引诱粪类圆线虫感染性幼虫,而高浓度的氯化钠对幼虫有驱避作用。在相似领域中,尚未见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化学趋向活动的文献或者实验报道。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不同浓度倍数(1、3、5、10倍)人工脑脊液以及不同浓度(20mM、50mM、100mM和150mM)的无机盐与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进行体外趋化实验,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对AC L3幼虫的趋化效果。并根据上述不同溶液在趋化平板中溶液区和对照区的AC L3数进行人工收集并通过统计分析,最终总结出不同浓度倍数人工脑脊液以及不同浓度的无机盐与葡萄糖对AC L3的趋向活动一般影响规律。 研究方法: 1.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宿主模型建立:取洗净的绿叶蔬菜2-3叶置于搪瓷方盘内,完成感染的白玉蜗牛(Achatina fulica)置于蔬菜上。盘内需留置少量蒸馏水,水位以刚刚浸没蔬菜为宜,同时加盖以防白玉蜗牛上爬而影响AC幼虫收获效果。白玉蜗牛室温下自由活动2~4h后,收集方盘内所有液体和粘液以及对方盘内蔬菜表面稍作冲洗的蒸馏水,25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用蒸馏水洗涤沉淀,2500r/min离心5min,重复2次。取沉渣解剖镜下分离3期幼虫。取活力良好的3期幼虫,解剖镜下计数后分装。所获幼虫用三蒸水洗涤两次。以其中每只100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感染大鼠,成功建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动物模型并建立实验室AC感染循环。 2.趋向实验的实施:取离心后重悬的ACL320~30μ1置趋化平皿的中心,室温避光孵化8小时后,在解剖镜下计数试验区与对照区内的幼虫(缓冲区的幼虫不计入)。为避免操作误差,每种浓度的溶液平行做3个趋化平皿。为便于镜下准确计数,于平皿底部放置一张小方格纸片,每个平板幼虫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3.趋化指数(chemotaxis index, C.I.)的计算:趋化指数是一项描述线虫在不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趋势活动程度的常用衡量指标。若C.I.∈(0,1],表示相较于三蒸水,溶液区该浓度溶液对AC L3具有吸引作用;若C.I.∈[-1,0),则表示相较于三蒸水,溶液区该浓度溶液对AC L3具有趋避作用;若C.I.=0,表示AC L3在作随机自由活动,溶液区和三蒸水区均无特异性作用。并将C.I.根据下列4个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 1)不同浓度倍数人工脑脊液的趋向活动比较; 2)同一浓度不同无机盐与葡萄糖的趋向活动比较; 3)同一无机盐与葡萄糖溶剂不同浓度的趋向活动比较; 4)按离子作用区分的趋向活动比较。 4.本实验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X±SD)表示。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各组数据的医学统计。溶液组和三蒸水组的原始实验数据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两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P0.05),则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若两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结果: 1.5倍ACSF溶液对AC L3有吸引作用。 2.按浓度区分:在1.0cm范围内,20mMKC1、Na2HPO4、NaHCO3、MgCl2等溶液对AC L3有吸引作用;50mM NaCl溶液对AC L3有吸引作用;100mM KCl溶液对AC L3有驱避作用,同浓度的CaCl2溶液对AC L3有吸引作用;150mMNaCl溶液对AC L3有驱避作用,该浓度的KC1、NaHCO3、MgCl2溶液对AC L3有吸引作用。 3.按溶剂区分:在1.0cm范围内,KCl溶液在20mM、15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在100mM浓度时有驱避作用;NaCl溶液在5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150mM浓度时有驱避作用;Na2HPO4溶液在20m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NaHCO3溶液在20mM、15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CaCl2溶液在10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MgCl2溶液在20mmM、15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 4.按离子作用区分:在1.0cm范围内,K+离子溶液在20mM、15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在100mM浓度时有驱避作用;Na+离子溶液在40mM、5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Cl-离子溶液在200mM浓度时有吸引作用。 结论: 1. ACSF溶液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具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并且与ACSF溶液的浓度相关。 2. NaCl、Na2HPO4、KCl等无机盐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具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并且与无机盐的浓度相关。 3.Na+离子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具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并且与Na+离子的浓度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83.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长旺,凌洪博,梁韶晖,易维平,刘启真,黄慧聪,郑晓云,林宝楚;ELISA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实验大鼠血清抗体[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0年01期

2 周成业,贺彩芳,郑荣远,叶好好,潘长旺,梁韶晖;人体广州管圆线虫血清抗体的ELISA法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1期

3 沈浩贤,,丁步兰;广州管圆线虫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6年03期

4 沈沸;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膜脑炎[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2期

5 林金祥,李友松,朱凯,陈宝建,程由注,林金财,曹仪,陈日中;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年02期

6 孟锦绣,李卓雅,詹希美,吴长有,沈浩贤,梁瑜,张瑞琳,何蔼;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抗原基因的筛选[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7 李华,陈晓光,沈浩贤,陈代雄,裘玉蓉,胡小佳;广州管圆线虫M_r32000抗原的免疫诊断效果评价[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项道满!510120,张美德,李道宁,毛娅妮!510120;儿童眼前房内广州管圆线虫一例报告[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9 周晓茵,姬云丽,黄永存;脑脊液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1例[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9年03期

10 张运周,陆兵勋,周宏珍,杨玉先;广州管圆线虫性脑膜脑炎1例报告[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华良;詹希美;林进添;;广州管圆线虫的基因表达及灭杀技术的创新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2 吕山;张仪;王显红;刘和香;朱丹;殷位刚;周晓农;;三种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相容性的实验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敏;顾金保;李华;陈晓光;詹希美;;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分离纯化及其抗原分析[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程由注;;肺吸虫和广州管圆线虫螺类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黄达娜;陈木新;耿艺介;李晓恒;高世同;张仁利;;应用12D5和21B7单克隆抗体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6 危芙蓉;张仪;;多重PCR技术检测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师见芬;;广州管圆线虫致嗜酸性细胞性增多性脑膜炎一例报告[A];玉溪市第十一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吕山;;广州管圆线虫在福寿螺体内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9 刘志蓉;周富友;曾肖蓬;沈丽英;王佩珍;丁美萍;张宝荣;;生食蛞蝓致嗜酸性脑膜炎三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黄慧聪;梁韶晖;潘长旺;;冷冻福寿螺螺肉体内管圆线虫感染性幼虫感染力的实验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均珠;螺类中检出广州管圆线虫[N];贵阳日报;2007年

2 王有国;藏匿多年 终于爆发[N];家庭医生报;2006年

3 常正山;谨防螺内寄生虫入侵你的大脑引起“酸脑”头痛症[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 林金祥 长乐市卫生防疫站 林金财;当心吃烤螺送命[N];福建科技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任晓敏;生食水产品 三思而后行[N];中国特产报;2006年

6 林金祥 林金财;顽童染重症 罪魁是烤螺[N];中国信息报;2002年

7 徐怀逵;福寿螺难觅福寿影[N];健康报;2005年

8 程娇;5种农产品杜绝上市[N];海南日报;2006年

9 孟庆普 环球时报 新华社 钱峰 华西都市报;福寿螺事件暴露食品安全监管“模糊地带”[N];健康报;2006年

10 邱勇;福寿螺的危害及防治[N];中国渔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阿苯达唑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群林;源于地衣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分离及对广州管圆线虫生测和活性因子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黄慧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免疫中ICOS-ICOSL通路及发育期蛋白的分析和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赵醒村;广州管圆线虫cDNA文库的构建分析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疗效考核抗原的筛选鉴定[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5 张育才;海马CA1区神经元缺氧去极化的机制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夏交;运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对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内在膜特性和放电反应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孙伟;捻转血矛线虫HC29、Dim-1和Lipase基因的克隆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蒋栋毅;布洛芬聚乳酸微球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周晖晖;运动神经元间突触联系的形态学,电生理,以及模型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10 付立波;缰核参与腺苷对睡眠活动中的影响和可能机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雅欣;无机盐和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的体外趋化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军建;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及单克隆抗12D5保护性效果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3 王静;三省区蛞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及广州管圆线虫亲缘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霄霄;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构建[D];大理学院;2013年

5 崔立云;GIS在云南异龙湖、杞j湖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探讨[D];大理学院;2013年

6 张峗;广东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D];广州医学院;2009年

7 魏纪玲;PCR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方法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8 郝丽;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及免疫反应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王琼;弓形虫缓殖子期特异性抗原的基因克隆、蛋白表达及重组BAG1抗原的初步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0 庞程;藏羚羊皮蝇二期幼虫三期幼虫比较形态学和COI、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5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735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