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Hfq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20:17

  本文选题:金黄色葡萄球菌 + Hfq ; 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博士论文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可以引发从皮肤炎症、肺炎到休克综合症等一系列疾病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其通过表达各种表面粘附蛋白和毒力因子如溶血素、蛋白酶等引发各种疾病。金葡菌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办法,但由于金葡菌抗药性问题不能解决,致使许多抗生素变的无能为力。 sRNA(small RNA)是真核和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非编码RNA,真核细胞中的sRNA-microRNA与靶基因互补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在细菌中也存在类似的非编码小RNA,这一种sRNA通过互补配对与靶mRNA的5’UTR相互作用,影响靶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一个sRNA可以与多个靶基因配对,同时多个sRNA也可以作用于同一个靶基因,它们发挥作用依赖于RNA伴侣分子Hfq (a host factor for RNA phage Qβ)。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sRNA在细菌生长代谢及毒力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sRN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中也发现了新的sRNA,其中部分位于细菌基因组的病原岛或者为致病菌株特有,提示这些sRNA可能参与了致病菌毒素的表达调控。金葡菌RNAIII(一种sRNA)已经被证实作用于多个毒力相关基因参与调控金葡菌的致病性。 具有RNA伴侣分子活性的Hfq蛋白最早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形成六聚体与RNA结合来影响RNA的稳定性或者是通过辅助非编码小RNA与mRNA结合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目前在大肠杆菌中,超过30%的非编码小RNA能够与Hfq蛋白结合。Hfq蛋白本身具有ATPase活性,能够加速转录及翻译过程。大肠杆菌hfq的无义突变能够影响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菌表型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表明Hfq蛋白还能够影响多种细菌外毒素表达。 在Hfq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有多种蛋白的参与,例如PNP(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PAPI(polyA polymerase I)以及RNaseE等通过与Hfq蛋白的结合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核糖体蛋白S1与RNAP (RNA polymerase)之间的结合也需要Hfq蛋白辅助,Hfq蛋白在这些蛋白发挥调控功能的过程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选择了金葡菌Hfq蛋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寻找和鉴定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及其调控的RNA分子,阐明了Hfq蛋白在金葡菌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金葡菌hfq突变株制备及相关检测;②Hfq蛋白聚体形式及其伴侣分子活性的研究;③与Hfq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寻找;④Hfq调控的RNA分子的寻找及其调控功能的研究。本研究所获得的具体结果如下: 1、金葡菌hfq突变株制备及相关检测。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获得hfq的突变体菌株,突变体对动物的致病性明显降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的结果表明Hfq蛋白可以影响金葡菌内多个编码基因的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多个基因间区的转录水平发生改变。由于细菌中的sRNA大多由基因间区转录,这表明Hfq蛋白通过调控功能基因和sRNA在金葡菌内的水平,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2、Hfq蛋白聚体形式及其伴侣分子活性的研究。我们克隆表达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的Hfq蛋白,并检测了不同理化条件下重组蛋白的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重组蛋白在体外可以形成二聚体、四聚体和六聚体形式,进一步的结果表明不同聚体形成的机制可能不同。同时我们利用氨基酸替代的方法研究发现56位和63位酪氨酸是Hfq蛋白形成稳定的六聚体形式的关键氨基酸。RNA结合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蛋白不能够与RNA结合,从而证实Hfq蛋白的聚体形式是发挥其RNA伴侣分子功能的关键。 3、与Hfq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寻找及鉴定。我们在实验中发现,TRAP(target of RAP)蛋白与聚体形式Hfq蛋白特异结合。TRAP是金葡菌内与其致病性相关的蛋白分子,TRAP抗体对金葡菌外毒素的产生以及对动物的致病性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方式还存在争议。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TRAP蛋白通过C末端与Hfq结合,并可以稳定Hfq蛋白聚体形式。trap和hfq突变菌株致死性明显降低,芯片及双向电泳结果也显示trap和hfq突变菌株中存在一些共同变化的基因和外分泌蛋白,这提示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通过调控一些基因的表达影响金葡菌的致病性。 已有文献报道RNaseIII参与了RNAIII与spa mRNA所形成的复合体中mRNA的降解,我们在体外实验中发现,RNaseIII可以与Hfq结合,二者结合后RNaseIII不能降解RNA,提示Hfq与RNaseIII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RNA在金葡菌中的代谢。 4、Hfq调控的RNA分子的寻找及其调控功能的研究。首先我们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证实了Hfq以聚体形式与RNAIII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免疫共沉淀类似的方法-IPL(Immunoprecipitation-Like),利用该方法钓取了RNAIII作用的靶基因,结果显示spa和hla mRNA是RNAIII的靶分子,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同时我们还发现多个与金葡菌毒力相关的基因也是RNAIII的靶分子。 ssrA又称为tmRNA或10saRNA,是细菌中高度保守的一种sRNA分子,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行使tRNA和mRNA的双重功能,使合成停滞或者中断的蛋白质被迅速释放并降解。与hfq突变体相似,ssrA突变体的表面颜色明显加深,凝胶阻滞及免疫共沉淀实验也表明,在Hfq辅助下ssrA可以直接调节色素相关基因crtMNmRNA的表达,或通过调节sigB蛋白的表达间接影响金葡菌表面色素的调控,揭示了在金葡菌中ssrA不仅可以行使tmRNA功能,还可以在Hfq蛋白辅助下,作为一种sRNA来调控不同靶基因的表达,影响金葡菌表面色素的合成。 利用IPL的方法,我们寻找到一些新的与Hfq结合的sRNA分子,并通过RACE的方法找到两条新的全长sRNA,分别命名为IP1和IP3,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这两条sRNA表达上调,提示这两种sRNA与金葡菌应激反应相关,同时我们发现两种sRNA可能分别作用于多个靶基因。 总之,本研究在阐明Hfq蛋白对金葡菌致病性的重要影响以及聚体形式对其RNA伴侣分子活性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寻找并鉴定了与其相关的蛋白和RNA分子,进一步研究了其在金葡菌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Hfq蛋白在金葡菌中生物学功能的阐明有助于加深对金葡菌致病性的了解认识,为抗金葡菌感染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药物靶标,也会为其它抗微生物感染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78;Q9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露;黄小林;陈开森;廖晚珍;胡雪飞;胡妮娅;;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与ica操纵子关系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4期

2 陈曦伟;崔玉东;张华;曹宏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11期

3 张涛;马筱玲;戴媛媛;鲁怀伟;陈多炎;;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姚淑红;;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J];山东畜牧兽医;2011年08期

5 曹兴元;白如念;罗应武;吴聪明;;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牛乳源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蓄积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1年08期

6 邓凯;苏丽芳;张日俊;;细菌素Subticin 1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 1885的体内外抑菌活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7 李丽;刘代成;杨宏军;何洪彬;王长法;高运东;仲跻峰;;多重PCR检测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素基因clfa A、clfa B、fnbp A和fnbp B[J];生物学杂志;2011年03期

8 王新;韦艺媛;张静;周婷;梁珍娟;杨保伟;席美丽;夏效东;孟江洪;俞英;;乳房炎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基因的检测及PFGE分型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1年07期

9 张晓兵;府伟灵;;群体感应与细菌毒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3期

10 唐俊妮;康名松;陈焕春;史贤明;周锐;陈娟;杜怡午;;葡萄球菌核酸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奇才;杨滨;;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刘敏;于志红;富晶;王彦;吕鹏;冯仲珉;孙卫兵;;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肠毒素联合对白细胞水平恢复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杨云江;;一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食物中毒报告[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3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余雁;易智彪;梁逸曾;;代谢组学中细胞破碎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邓津菊;魏莲花;邹凤梅;刘刚;司小强;高育新;;烧伤病房感染细菌716株分布及耐药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魏军;贾伟;赵志军;杨晓燕;;05~08年350株葡萄球菌属细菌耐药性变迁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丁晓飞;郝莉;李冰燕;张增利;;1,25(OH)_2D_3对巨噬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过程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周平;沈默;黄学忠;林佩佩;黄绍光;;烧伤患者静脉留置针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及耐药性分析[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杨广宇;吕火祥;胡庆丰;林月;;溶血葡萄球菌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表型检测及耐药性分析[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马琳;刘盈;张霞;邢环;孔繁荣;杨永弘;;儿童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小龙;夏秋两季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N];科技日报;2011年

2 侯震;金黄色葡萄球菌致中毒[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孔令文;别让硬物扎鸭脚[N];农民日报;2005年

4 记者 白毅;金黄色葡萄球菌ClpP调控机制被阐明[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亓欣欣 黄宽伟;中毒罪魁:金黄色葡萄球菌[N];南方日报;2006年

6 王和平;总局医院一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N];海南农垦报;2006年

7 草叶;皮炎怎么也用抗生素[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管克江;美国 全力应对“超级病菌”[N];人民日报;2007年

9 唐堂;速冻食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N];中国质量报;2007年

10 何屹;严防“超级病菌”卷土重来[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2 吴晓倩;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择性σ因子σ~H调控原噬菌体的整合与切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崔俊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内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向华;厚朴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冯百岁;肥大细胞在细菌性腹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甄宇红;抗奶牛乳腺炎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苏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2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吴旧生;基于纸片保存奶样的奶牛隐性乳腺炎诊断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周彦娇;松鼠葡萄球菌mec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在松鼠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及细胞壁合成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10 尹荣兰;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实验免疫[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全;IL-6在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徐磊;脱镁叶绿酸α的制备及抑菌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3 孙凤军;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林树乾;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腺炎新型疫苗的研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马菊;干腌牛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规律及其抑菌因素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6 纪冰;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表型特征及耐药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7 索玉娟;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其肠毒素基因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丛府;新疆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分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9 黄丹;乳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及产肠毒素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郑维维;鸭源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二联蜂胶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应答反应的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5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765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