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
本文选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重症急性胰腺炎 ; 参考:《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1991年8月由美国胸科医生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和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是炎症反应中的两大主要效应细胞。凋亡的PMN被MΦ及时有效地吞噬、清除,有利于炎症的消散[5]。如果MΦ的吞噬功能发生障碍,凋亡细胞不能被及时地清除,继发凋亡细胞裂解,大量的炎性介质和毒性物质释放,最终将会导致炎症失控。Hietaranta等[2]报道,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早期全身并发症与SIRS增加的频度有关。国内外有关SAP和SIRS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献很多,但相关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SIRS的动物模型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无公认和标准的SIRS实验动物模型[10]。 目的:本实验采用参照胡森等[11]提出的动物SIRS模型的诊断依据,对不同时间组的SAP模型大鼠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制备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SIRS模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 pMΦ)吞噬能力的变化,并观察地塞米松治疗后的变化。 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体重180-220g,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制备阶段: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AP12小时组、SAP24小时组),每组10只;腹腔巨噬细胞(pMΦ)吞噬能力测定阶段: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组、假手术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1.5%脱氧胆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然后参照胡森等提出的动物SIRS的诊断依据,分别对两个时间组的SAP模型鼠的相关指标(直肠温度、白细胞计数、PaCO_2、PaO_2、血清炎症介质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主要脏器病理改变等)进行检测,并与假手术组作对比,以确定是否符合SIRS的诊断标准以及符合SIRS标准的SAP模型时间,然后以此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造模后再分别采用腹腔灌洗沉淀法和葡聚糖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的pMΦ和外周血PMN进行吞噬实验,检测MΦ吞噬凋亡PMN的能力,并与假手术组和药物组进行对比。 结果:(1)模型鉴定结果:1)直肠温度: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平均降低0.5℃,降低显著(P0.05);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平均升高1.0±0.2℃,升高非常显著(P0.01)。2)WBC计数: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显著(P0.05);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超过对照值的2倍。3)PaCO_2: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降低非常显著(P0.01);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PaO_2:SAP12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SAP24h组较假手术组对照值降低非常显著(P0.01)。4)炎性介质和内毒素:SAP12h组和SAP24h组大鼠的血清炎症介质(TNF-α,IL-6)及血浆内毒素(LPS)水平均较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SAP24h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5)脏器病理:SAP12h组、SAP24h组大鼠的主要脏器(胰、肝、肺、肾)均表现为明显的炎性病理改变。 (2)pMΦ吞噬能力测定结果:1)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模型组pM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较假手术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1)。2)地塞米松治疗组pM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1)。 结论:(1)应用1.5%脱氧胆酸钠胰胆管内逆行注射建立的SAP大鼠模型,造模后24小时,检测相关指标,发现有明确的体温、白细胞计数、PaO_2、PaCO_2改变和血浆内毒素及血清炎性介质(TNF-α,IL-6)水平升高,各脏器炎性病理改变等,基本符合胡森等提出的动物SIRS的诊断依据,且模型组大鼠有30%的死亡率,表明SAP大鼠模型可以作为一种SIRS的载体进行研究。(2)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的pMΦ吞噬凋亡PMN的能力下降,提示MΦ吞噬凋亡PMN的能力下降可能在SIR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地塞米松可以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pMΦ吞噬凋亡的PMN。
[Abstract]:Background :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 a new concept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 which was presented in August 1991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est Physicians ( ACCP )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 ACCP ) . The macrophages ( M桅 ) and neutrophils ( PMN ) are two major effector cells in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 The PMN of apoptosis is effectively phagocytosed and cleared by M 桅 ,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dissipation of inflammation .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early systemic complication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 SAP ) are 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the increase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toxic substances .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phagocytic ability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s ( peritoneal macrophage , pM 桅 ) in ra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 ( peritoneal macrophage , pM 桅 ) phagocytosis in ra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
Methods : 60 male Sprague - Dawley rats weighing 180 - 220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 sham operation group , SAP12 hour group , SAP 24 hour group ) , 10 rats in each group .
Results : ( 1 ) Compared with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 the serum inflammatory mediators ( TNF - 伪 , IL - 6 ) and plasma endotoxin ( LPS ) in the SAP 12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 P0.01 ) .
( 2 ) Results : 1 ) The phagocytic rate and phagocytic index of pM 桅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sham operation control group ( P0.01 ) . 2 ) The phagocytic rate and phagocytic index of pM 桅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 P0.01 ) .
Conclusion : ( 1 ) The model of SAP rats was established by retrograde injection of 1.5 % sodium deoxycholate into pancreatic duct , and the relative indexes were detected 24 hours after the model . The changes of serum endotoxin and plasma endotoxin and serum inflammatory mediators ( TNF - 伪 , IL - 6 ) were observed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32;R65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恒军;;重症急性胰腺炎16例治疗探讨[J];浙江创伤外科;2011年03期
2 徐有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6期
3 冯会福;马琪;;急性胰腺炎82例中药辅助治疗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1年04期
4 廖桂红;苏凤春;;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胃肠道功能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5期
5 张波;;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4期
6 马艳春;赵亚刚;;微创腹腔灌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1年04期
7 屠燕;郑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8 王彩云;;急性胰腺炎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5期
9 汪永斌;占林兵;胡北平;;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1年07期
10 佟敏;;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鹤;;重症急性胰腺炎联合腹腔测压和血液滤过病人监护[A];第7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傅强;崔乃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器官损害的特征及防治[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丽敏;陈兵;;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许永春;冯青青;李春安;幸军;李婷婷;;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A];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费梅香;项惠芳;黄黎娟;龚亚萍;;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治疗的护理[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兰芳;;病例讨论:梦想与现实:一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护理[A];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剑荣;刘长文;胡炜;陆俊;;妊娠期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8例临床分析[A];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董云;;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诊治护理[A];河南省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急诊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9 徐一宁;许环应;李财宝;;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体会[A];全国第七届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学术暨工作交流会论文汇编集[C];2002年
10 周虎;幸军;冯青青;李春安;樊拖迎;;高敏C反应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探讨[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有望降低[N];健康报;2011年
2 王蔚;我国科学家发现调节人体炎症反应新机制[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林 实习生 刘梦;科技之光照耀临床[N];江西日报;2010年
4 岳阳;我国科学家发现炎症治疗新靶点[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何进 特约通讯员 高铭华;一批高等级成果惠及军内外患者[N];解放军报;2009年
6 大庆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 纪树萍邋衣晓峰 整理;脓毒症有预警信号[N];健康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郑智敏;临床系统型研究基金中国试水[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教授 李维勤 黎介寿;多管齐下对付重症胰腺炎[N];健康报;2009年
9 ;困惑与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程守勤;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有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岩;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7.5%氯化钠、丹参的治疗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2 程锐;长链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任双义;Caspase-1相关的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清胰汤的干预[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4 廖立秋;CyPA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栾正刚;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皮细胞活化及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陈善正;环氧合酶-2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性粒细胞活化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陈维;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害及山茛菪碱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9 陈德昌;大黄对肠源性脓毒症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朱琳;危重病SIRS期患者中医证候研究及核因子-κB活化的临床意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牡丹;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2 游真;柴芩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鹏程;重症急性胰腺炎SIRS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4 郑守华;SIRS及肝肾功能障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5 黄斌;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唐丙喜;大黄甘草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庞春;8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8 陆贝;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9 裴建军;CT在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中的价值[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陆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损伤胰腺的组织修复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2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2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