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的免疫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01:14

  本文选题:结核分枝杆菌 + 肝素结合血凝素 ; 参考:《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肝素结合血凝素(Heparin-binding hemagglutinin adhesin, HBHA)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菌体蛋白,是黏附素的一种,分子量约28kDa,其C末端富含赖氨酸,并在翻译后进行甲基化修饰,甲基化修饰对保证其免于蛋白酶的降解及保持其免疫特性有重要意义。HBHA是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所需要的重要分子,其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与肺外结核发病密切相关。国外的研究资料证明HBHA在不同结核感染状态的人群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反应不同,在潜伏感染者中可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FN-γ,提示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本试验深入研究HBHA在不同结核感染状态人群中的免疫效应,探讨其免疫保护作用及在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实验用天然的HBHA、PPD等刺激不同结核感染状态人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的浓度,用以判断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用HBHA包被EIA平板,检测血清中的HBHA特异的IgG抗体水平,用以作为体液免疫反应的指标。结合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来判断HBHA在不同感染状态人群中的免疫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潜伏感染者中HBHA特异性的IFN-γ的浓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略高于肺结核及肺外结核。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患者间的HBHA、PPD刺激后的IFN-γ的浓度无显著差异。而血清抗体检测发现,肺结核患者的HBHA IgG抗体高于阴性对照及健康感染者,略高于肺外结核。即在潜伏感染者中是细胞免疫占优势而在结核病患者是体液免疫反应突出。 实验证明HBHA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刺激潜伏感染者产生高水平的IFN-γ,提示潜伏感染者没有发病的原因可能与其免疫保护作用有关,同时也表明是HBHA相关的细胞免疫而非体液免疫可能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结合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助于鉴别健康人群中的潜伏感染者,以进一步控制结核病。虽然HBHA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与肺外结核发病相关,但其相关的免疫反应在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鉴别上无显著差异。
[Abstract]:Heparin-binding hemagglutinin adhesin, HBHA) is a bacterial protei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a adhesion protein with molecular weight of about 28kDa.The C-terminal of heparin-binding hemagglutinin adhesin, HBHA) is rich in lysine and methylated after translation.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m from protease degradation and maintaining their immune properties. HBHA is an important molecule necessary for the invasion of respiratory epithelial cell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epithelial cel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results of foreign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the response of cellular immunity to humoral immunity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TB infected population. In latent infection group, HBHA can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high level IFN- 纬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hich suggests that HBHA has a better immune protective effect. In this study, we studied the immune effect of HBHA in different TB infected population, and discussed its protective effect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diagnosis. The concentration of IFN- 纬 in the supernatant of cell culture was detected by Elisa metho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stimulated by natural HBHAP PPD in order to judge the intensity of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EIA plate coated with HBH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 of HBHA specific IgG antibody in serum as an indicator of humoral immune reaction.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ity were combined to evaluate the immune function of HBHA in different infected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HBHA specific IFN- 纬 in latent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egative control group and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FN- 纬 betwee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after HBHAN PPD stimulation. Serum antibody test showed that HBHA IgG antibody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egative controls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and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other words, cellular immunity is dominant in latent infection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is prominent in tuberculosis pati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BHA has good immunogenicity, and it stimulates latent infection to produce high level of IFN- 纬, suggesting that the reason why latent infection does not develop may be related to its immune protection. It also suggests that HBHA-related cellular immunity rather than humoral immunity may protect the body. The combination of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ity can help to identify latent infections in healthy people and further control tuberculosis. Although the adhesion of HBHA to epithelial cells is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munological response betwee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为群,张扣兴,严英硕,谢灿茂,容中生;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katG点突变的快速检测(英文)[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年03期

2 叶松,王晓秋,许礼发;煤工尘肺结核合并肺癌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1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3 乔世岩;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五种方法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02期

4 包佳玲,乐军,田野苹,杨燕萍,王洪海,刘丽蓉,闵彦;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源树突状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J];微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5 戴俊华,康向东,吴蓉,吴译筠;上海市普陀区1996~2003年间原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2005年05期

6 蒋毅;张丽水;赵秀芹;黄明翔;刘志广;王琳;董海燕;万康林;;MLVA技术用于福建105株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01期

7 高桂华;刘玉娥;柏海兰;陶墨奎;高亚春;杨华;;双向培养基快速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8年01期

8 孔杰;陈森州;王险峰;陈建宏;梁爽;;从讲授结核分枝杆菌内容探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9 柳正卫;何海波;;应用噬菌体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药敏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9年01期

10 孙文长;;以内含肽为靶点的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剂的筛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广明;曹以诚;杜正平;陈洵;黄曙海;逄宇;周杨;黄海荣;赵雁林;;结核分枝杆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构建[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许优;孙惠平;张增贤;刘莉娜;;关于结核分枝杆菌定量方法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毅;李卫民;田苗;孙照刚;李传友;周辉;张治国;高铁杰;高峰;;快速筛选定义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新方法[A];2007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月新;辛毅;马郁芳;;结核分枝杆菌RmlB的表达、纯化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A];2008年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8年

5 刘焰;刘胜武;谈蓉;马立新;刘君炎;;结核分枝杆菌Ag85B与ESAT-6双顺反子重组腺表达载体的构建[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园;钟敏;王易伟;钟静;胡频频;毛旭虎;;Rv0341用于诊断依赖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研究概况[A];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委员会、中国防痨协会基础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旭霞;张海青;李传友;田苗;赵冰;李卫民;张健源;印云青;焦扬;端木宏谨;;结核分枝杆菌黏附素HBHA防治结核病的动物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曦;张宗德;刘忠泉;贾红彦;邢爱英;古书香;;结核分枝杆菌rv3873、rv3879c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周庆;方中飞;沈小英;宋冰;方孝美;;临床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分析[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涛;周琳;周杰;江勇;周志刚;彭建明;文力;彭东东;何超文;钟球;;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建立与临床应用评估[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1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范敬群 金安江;华中农大研究成果获世界声誉[N];湖北日报;2009年

2 庄愉;新型抗结核疫苗的开发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记者 陈青;让结核菌三天内原形毕露[N];文汇报;2009年

4 钱忠军;华中农大发现新基因有望控制结核病[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金安江 范敬群;发现可能控制结核病的新基因[N];文汇报;2009年

6 记者 黄每裕;珠海推出两种检测试剂新产品[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记者 项铮;团山会议研讨罕见病原体防治策略[N];科技日报;2009年

8 庄愉;新型抗结核疫苗的开发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整合力量 抗击“瘟神”[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宋心德;IDSA2基因导致结核杆菌产生抗药性[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燕;中国13省市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多态性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2 陈嘉臻;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RD2/RD11蛋白应用于结核免疫诊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平;肺分枝杆菌感染临床特征、耐药模式、预后研究及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巢式PCR检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陈军;武汉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及氟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军;武汉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及氟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乐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多维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7 孙勇;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特点及结核分枝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泵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2年

8 刘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和初发结核病患者免疫分子标识的筛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宋文刚;茜草素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姜晓颖;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理会;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的免疫作用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8年

2 蔡溢;结核分枝杆菌RmlA的表达、纯化以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3 王霞芳;IFN-γ增强BALB/c小鼠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抵抗力[D];苏州大学;2002年

4 曹立雪;应用膜芯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5 韩喜琴;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研究及评价[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4年

6 王琳;结核分枝杆菌ClpX和ClpP2蛋白酶的克隆表达及其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丁卫民;耐多药肺结核与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8 吴玉敏;1.结核分枝杆菌去标签Mtb8.4-Hspx和Hspx-Mtb8.4基因克隆及表达 2.FTY720对肾移植受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9 佘茜;结核分枝杆菌PPE68蛋白的表达及初步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申峻松;结核分枝杆菌lh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单克隆抗体研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22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22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