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poietin-1通过整合素对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存活和凋亡的影响
本文选题:血管生成素-1 + 间充质干细胞 ; 参考:《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Ang-1)能否通过整合素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粘附和存活、抑制其凋亡,并初步讨论其抗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表面抗原做鉴定;在24孔培养板上测定不同时间下Ang-1对MSC的粘附作用;台盼蓝染色法和MTT法测定Ang-1对血清饥饿下MSC的活力影响;紫杉醇诱导MSC凋亡后,Hoechst染色法和Annexin V/PI法检测Ang-1对MSC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Akt、总Akt、Bcl-2、β-act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合整合素抗体和信号转导阻滞剂来探讨其抗凋亡的可能分子机制。 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和培养和扩增了MSC,结合细胞形态、生长特点和流式细胞仪表面抗原检测均符合MSC特点,其纯度达98.3%。粘附试验显示在1d、2d、3d三个不同时间点Ang-1均能显著促进MSC的粘附(均有P<0.01),该效应能被EDTA、整合素亚单位β1抗体和RGD多肽所抑制(P<0.01)。Ang-1能促进血清饥饿下MSC的存活(1d:P<0.01;2d:P<0.005)、增殖(P<0.01)和拮抗紫杉醇诱导的细胞凋亡(P<0.01),RGD多肽能抑制Ang-1的上述效应。Ang-1组pAkt和Bcl-2表达上调,RGD多肽能抑制二者的表达(P<0.01),PI-3K/Akt通路传导阻滞剂Wortmannin仅能抑制pAkt的表达(P<0.01),对Ang-1作用下的Bcl-2表达上调无抑制作用(P=0.436)。 结论: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分离法相结合可简单有效地获得高纯度的MSC,Ang-1可与MSC表面的整合素受体结合促进细胞的粘附、存活和增殖,并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而发挥抗凋亡作用。RGD多肽能够抑制Ang-1的抗细胞凋亡保护作用。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combinant human angiopoietin-1 Ang-1) can promote the adhesion and survival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nd inhibit its apoptosis through integrin, and discuss its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 of anti-apoptosis. Methods: rat bone marrow MSC was isola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combined with adherent separation in vitro and identifi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adhesion of Ang-1 to MSC was measured on 24 well culture plate. Trypan blue staining and MTT assa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Ang-1 on the activity of MSC under serum starvation, the effect of Ang-1 on MSC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Hoechst staining and Annexin V/PI method after paclitaxel induced MSC apoptosis, and the changes of phosphorylated Akt2, total Aktbcl-2, 尾 -actin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metho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grin antibody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blocker. Results: MSC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cultured and amplified in vitro. The cell morpholog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flow cytometry surface antigen detection were all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SC, and the purity was 98.33%. The adhesion test showed that Ang-1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adhesion of MSC at three different time points (all P < 0.01). This effect could be inhibited by EDTA, integrin subunit 尾 _ 1 antibody and RGD polypeptide. P < 0.01).Ang-1 could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MSC under serum starvation on 1 day, P < 0.012 days, P < 0.005, proliferation P < 0.01), and could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MSC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P < 0.012, P < 0.005, P < 0.01), and the effect could be inhibited by EDTA, integrin subunit 尾 _ 1 antibody and RGD polypeptide (P < 0.01). Antagonism to apoptosis induced by paclitaxel (P < 0.01). Ang-1 can inhibit the above effects of Ang-1. In Ang-1 group, the up-regulation of pAkt and Bcl-2 expression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I-3K / Akt pathway conduction blocker Wortmannin can onl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Akt (P < 0.01). There was no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upregulation.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adherent separation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 high purity of MSCG Ang-1, which can bind to the integrin receptor on the surface of MSC to promote cell adhesion,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Bcl-2, the anti-apoptosis effect. RGD peptide can inhibit the anti-apoptotic protective effect of Ang-1.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卓;陈红;;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肝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2 隆玄;吴晓丹;施劲东;李善群;;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11年03期
3 杨光忠;陈文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31期
4 王燕茹;张育;;间充质干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6期
5 冯德鹏;李雪莉;范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6 程庆;白志明;;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7 傅强;;他达拉非可对干细胞产生持久而稳定的保护作用[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年08期
8 瞿海龙;麻晓静;张冰;梁璐;;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9 郭玲玲;李明;邢爽;罗庆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放射病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禹亚彬;储建;章世海;卞建民;;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β细胞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稚;韩艺;赵宏贤;余鸿;刘广益;;当归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和毒性检测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玉红;陈光辉;;地黄低聚糖对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杜凤移;王皓;杨树龙;赵绘存;杨英;杨军;;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勇;张西正;郭春;魏严;李瑞欣;徐晓莹;张永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朱恒;江小霞;刘元林;张毅;毛宁;;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性调节破骨细胞发育和功能[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李杰平;孔佩艳;李佳丽;朱丽丹;孔祥敬;曾东风;刘红;王庆余;彭贤贵;陈幸华;张曦;;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克隆恩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罗高兴;程文广;黄正根;贺伟峰;袁顺宗;陈希炜;吴军;;应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郭振兴;郑翠玲;陈振萍;董文川;杨仁池;;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秋月 王琳;空军总医院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救治小脑萎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艾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张泓;生物医药,2008新突破[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6 徐机玲;姜跃进;我国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杨阳腾;北科生物:让干细胞创造医学奇迹[N];经济日报;2011年
8 时报记者 杨晓帆;韩忠朝:中国干细胞研究领军者[N];滨海时报;2010年
9 张献怀 王志红;抗排异反应有了新办法[N];保健时报;2009年
10 徐机玲 姜跃进;骨髓干细胞移植我国实现新突破[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620nm非相干红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东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宝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复合PLGA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雅姝;Flk-1~+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熊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体外转染兔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转化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苗宗宁;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在骨创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梁伟;人骨髓Flk-1~+间充质干细胞抗DNA损伤物质影响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赵迎泽;BMP9通过MAPKs通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守琴;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体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陈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化疗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茜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其重编程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体外重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唐子滨;纳米级胶原基骨材料复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兔后外侧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齐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马兰兰;不同胎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成华;口腔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及在口腔扁平苔藓中变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田毅;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脑肿瘤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福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进展)[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2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2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