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腓骨肌管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22:19

  本文选题:腓总神经 + 腓骨肌管综合征 ; 参考:《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腓骨肌管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指腓骨肌管内占位性病变导致容积减少,压迫腓总神经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诸如麻木、功能障碍等。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切开腓骨长肌起始部纤维和腓骨肌管内的占位性病变。我们通过解剖发现,腓骨肌管为相对致密的骨—纤维隧道,腓总神经在腓骨肌管内走行呈弧形,位置相对固定,移动性较差,横径较乆窝外侧沟处明显增粗,周围结缔组织丰富,尤以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分叉点处明显。临床上对56例腓骨肌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术后1年零3个月~9年零5个月的随访,术后根据Kelly疗效评定方法评价[27],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2%。其中41例(病史1个月~18个月)感觉运动恢复正常,2例(病史均超过1年)足背伸活动未恢复,2例(病史均超过1年)足背皮肤温痛觉未恢复。由此可见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分叉点处是腓骨肌管综合征的易卡部位;对该疾病的早期发现,合理充分的早期检查、诊断和侧底的松解是提高腓骨肌管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重要保证。
[Abstract]:The fibula myotubular syndrome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clinic. It refers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volume of the peroneal myovascular lesions, the compression of the peroneal nerve and a series of symptoms, such as numbness and dysfunctio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operation is to open up the occupying lesions in the initial fibula muscle and the fibula myotubes. We find through anatomy, The fibula muscle tube is a relatively compact bone fiber tunnel. The peroneal nerve is curved in the fibula muscle tube. The position is relatively fixed and the mobility is poor. The transverse diameter is obviously thicker than the lateral groove of the fossa. The surrounding connective tissue is rich, especially at the bifurcation point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and peroneal nerves. 56 patients with fibula myotube syndrome are clinically entered. After 1 years of 1 years from 3 months to 9 years and 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27]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urative effect. The good rate of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41 (1 months to 18 months) of 91.2%., 2 cases (more than 1 years), 2 cases (more than 1 years), 2 cases (more than 1 year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ifurcation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and the deep peroneal nerve is an easy part of the fibula myotube syndrome. Early detection of the disease, a reasonable and adequate early examination, diagnosis and the release of the lateral bottom ar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fibula myotube syndrom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22;R688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家琨;李伏田;张嘉麟;童立闻;纪宝宏;;腓总神经鞘内囊肿[A];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2 雷雨云;;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致腓总神经损伤鉴定1例[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3 金彩一;;腓总神经鞘瘤[A];第一届全国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涂燕兵;郭剑华;;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2例[A];西南片区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林金德;谭晓燕;荣国华;田枫;金岚;;神经端侧吻合对失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A];2006年浙江省整形外科与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艾琳;陈为民;王怡;;超声诊断腓总神经囊肿2例[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晓燕;;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艾琳;陈为民;王怡;;高频超声在诊断腓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系统超声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宋宁静;;以斑块状皮损为主要表现的瘤型麻风1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王跃;徐三中;林向进;;体位性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栋华;小腿双骨分“正副”治疗“待遇”不一般[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蒋明;锰过量对周围神经系统有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蒋明 楚静;锰对人体周围神经系统有损伤[N];光明日报;2006年

4 蒋明;锰对人体周围神经系统有损伤[N];健康报;2006年

5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阳陵泉穴止痛新探[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市三院骨科副主任 徐瑞生邋博士;地震引起的神经损伤[N];无锡日报;2008年

7 马占胜;乙草胺致多发性神经病病例体会[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蒋亚平;聘请医师造成损害医院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段文利;为糖尿病足“减压”[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巍;膝关节组成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赵维彦;应用荧光剂Neuro-DiI(DiO)示踪周围神经再生及端侧吻合神经来源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立钧;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选择性刺激和闭合反馈控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东生;生物素葡聚糖胺观测周围神经局部轴突运输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徐镇;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弛缓性膀胱功能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冯思哲;脊髓胶质细胞—前炎性细胞因子在保留神经损伤(SNI)模型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昊;腓骨肌管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曾维铨;腓总神经卡压的解剖与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3 曲秋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形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刘艾琳;腓总神经的高频超声诊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董吉峰;腓总神经及腓管的解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蒋天裕;踝关节主动运动及腓总神经电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7 张云峰;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新方法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8 于洪波;大鼠腓总神经与坐骨神经嵌入缝合法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9 于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胡杰;踝关节主动运动与腓总神经电刺激对中枢神经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75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75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