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Ⅰ型VP26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
本文选题:单纯疱疹病毒Ⅰ + 质膜蛋白tetraspanin ; 参考:《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单纯疱疹病毒工(HSV-1)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双链DNA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中与宿主细胞之间表现有多种相互作用。HSV-1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研究HSV-1感染不同细胞后会形成不同的感染过程及结果的基础。以这个角度来看,对于病毒蛋白及其细胞作用蛋白在病毒感染周期中的功能分析,在探索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相应反应的机理,和由此机理所导致的各种可能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由此确定的临床治疗或诊断方法等领域内的应用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HSV-1 VP26是核衣壳组成中最小的蛋白,其功能至今尚未阐明。本实验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在病毒感染周期中病毒核衣壳蛋白VP26的功能及寻找与其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首先构建了UL35-EGFP重组病毒,利用该重组病毒与野毒株的生长曲线的差异分析,发现重组病毒出现了出胞膜阻滞的现象,提示VP26的功能可能与病毒感染周期中的出质膜环节相关。随后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查到VP26和细胞膜上的蛋白——CMTP-7有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细胞共定位分析验证了二者在完整细胞中存在生理性相互作用。随后采用siRNA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敲除CMTP-7蛋白的细胞内,病毒复制装配未受影响,但出现病毒出胞阻滞的现象,检测病毒滴度发现病毒生长量低于正常细胞内的所得数量,运用透射电镜也观察到了在近细胞膜的胞质外围处出现了堆积成团的病毒。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在病毒出细胞时CMTP-7也随之减少。这些结果表明CMTP-7的功能和HSV-1出质膜这一过程相关。HSV-1在CMTP-7蛋白敲除的细胞内和UL35-EGFP重组病毒在正常细胞内所表现出的特性极为相似。 以上结果强烈提示二者通过相互作用在完成同一项功能。即VP26具有与病毒包膜化和有效出胞膜的相关功能,并且是通过CMTP-7相互作用来完成这一对病毒感染周期至关重要的过程。而在荧光显微镜下还观察到,CMTP-7可以随病毒再次感染其它细胞。并且在新生病毒粒上检测出了CMTP-7蛋白。这些结果似乎表明CMTP-7和VP26作用后,对于病毒的意义远不止是体现在出胞释放这一个过程中。 至此,我们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对VP26和CMTP-7的相互作用在HSV-1感染周期中所起的作用提出初步假设。核衣壳在细胞核内装配成熟后,经过胞质运输到达质膜,VP26蛋白通过和CMTP-7的相互作用,触发了HSV-1包膜化的进程,并且在完成HSV-1的包膜化的同时进行有效出胞的过程。CMTP-7也结合在病毒粒核衣壳外层被膜中并且跟随病毒参与新一轮细胞感染。
[Abstract]:Herpes simplex virus (HSV-1) is a complex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 with strong infectiv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SV-1 and host cells in the process of intracellular replic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SV-1 and cells i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different infection 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HSV-1 infection with different cell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viral proteins and their cell-acting proteins in the viral infection cycle is us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cell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possible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mechanism.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r diagnostic method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SV-1 VP26 is the smallest protein in the nucleocapsid composition, and its function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viral nucleocapsid protein (VP26) in the viral infection cycle and to find the cell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it. Firstly, the UL35-EGFP recombinant virus was constructed.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wth curve of the recombinant virus and that of the wild strain,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combinant virus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cell membrane block,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function of VP26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plasma membrane in the virus infection cycle. 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P26 and CMTP-7 was detected by yeast two-hybrid system. The results of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bifluorescence cell co-localiz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as 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VP26 and CMTP-7 in intact cells. SiRNA technique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were used to further study. In the cells knockout CMTP-7 protein, the replication and assembly of the virus was not affected, but the phenomenon of virus exocytosis was found. Detection of virus titer showed that the virus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cells, and a cluster of viruses was observed near the cytoplasm of the cell membrane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CMTP-7 also decreased when the virus came out of the ce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unction of CMTP-7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HSV-1 exudation. HSV-1 exhibits ver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CMTP-7 protein knockout cells and UL35-EGFP recombinant virus in normal cells. The abov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two perform the same function by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That is to say, VP26 has the function of virus encapsulation and effective exfoliation,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of virus infection cycle through CMTP-7 interaction.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CMTP-7 could reinfect other cells with the virus. CMTP-7 protein was detected on the neovascularization viru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 of CMTP-7 and VP26 on the virus is much more than the process of cell release. So far, we hypothesized the role of VP26 and CMTP-7 interaction in HSV-1 infection cycle. After the nucleocapsid was assembled and matured in the nucleus, the VP26 protein was transported to the plasma membrane through the cytoplasmic transport, which triggered the process of HSV-1 encapsulat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CMTP-7. CMTP-7 also binds to the outer membrane of the nucleocapsid of the virus and follows the viru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round of cell inf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海群;田泽华;杨明;刘子仪;;几种植物提取液对感染TMV烟草叶片核酸及类黄酮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赵月萍,马明英,王建军,谢东,任军;一起爆发型柯萨奇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3 赵月萍,周淑洁,唐继海,罗光焘,潘福龙,夏志才,覃德芹;腮腺炎病毒抗体检测在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4 李国兰;郭玲;李治悦;卜戈;于昌军;张威;杨帆;李建国;王伟;;RT-PCR法在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核酸中应用[J];安徽医学;2008年04期
5 刘辉;潘家华;;EV71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08年04期
6 江杨帆;刁慧敏;周秀红;何素冰;吴纳新;盛晓蓉;;射岑含片体外抗腺病毒3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学;2010年09期
7 顾建华;;百贝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J];安徽医药;2007年01期
8 张宝华;;重组人干扰素a2b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08年12期
9 夏仁飞;周迎春;黄海军;;番石榴叶水煎液及其总黄酮抗轮状病毒作用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陈晓琦,曹涛,王继麟,徐葛林;单克隆抗体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金秋;梅建国;沈志强;;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金乐;贾继宗;李川;杨亮;何德磊;李娟;叶祥忠;李益民;;肠道病毒71抗原ELISA定量检测方法构建及其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方美玉;任瑞文;刘建伟;;我国甲病毒的研究进展及其预防[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戚鹏;韩金祥;鲁艳芹;王传玺;栾中华;卜范峰;;病毒编码的miRNAs:基因表达新的调控因子[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悦越;刘艳;谷金莲;于洋;国泰;;血清抗轮状病毒IgA诊断试剂的研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周伯平;刘威龙;谢靖婧;陈心春;徐六妹;谭艳;刘映霞;杨桂林;;肠道病毒71型重组VP1蛋白的表达和EV71型手足口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兆梅;温瑞兴;马洪涛;;中药青龙爪抗HIV-1病毒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袁斌;任现志;孙轶秋;邹建东;赵长江;刘光陵;陈吉庆;赵德育;徐玲;;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166例临床研究[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傅燕;高红;刘健毅;;宁波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VP7序列分析[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丽荣;;珠海市多起连续发生的乙型流感疫情的病毒HA1基因分析[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淑贞;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的毒性初探及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时景伟;麻疹疫苗减毒机制及疫苗接种后我国麻疹流行病学特点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楚鹰;中国HIV-1感染者中和抗体反应以及靶位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瑞芳;蛋白质编码序列对蛋白质折叠速率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茅凌翔;肠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miRNA抑制肠道病毒71型体外复制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6 徐娟;肠道病毒EV71 VP1基因的优化和免疫原性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7 卢桂兰;北京地区人偏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血清流行率分析及B细胞表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8 管莹;与HSV-1 UL31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TMEM140生物学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郭磊;HSV1 ICP22蛋白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及其与病毒蛋白VP16、ICP0对病毒基因转录的共调控作用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陈慧诚;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免疫后攻毒及未免疫攻毒恒河猴婴猴丘脑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毅;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流感病毒NS2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士强;甲型H1N1流感病毒NS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抗体制备及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绍丽;河南省2008年手足口病病原体(EV71)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D];郑州大学;2010年
4 于贺娟;肠道病毒71型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5 辛英豪;DHV-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殷坚;秦香颗粒对人轮状病毒致感染乳鼠血清IFN-γ、IL-2的影响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雷红娟;肠道病毒71型H6株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适应[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费永亮;新疆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初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岳锋;猪瘟病毒感染靶细胞的配体表位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
10 郭延锋;CSISV人工感染SPF雏鸡和商品肉仔鸡后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D];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892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9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