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物筛选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本文选题:铜绿假单胞菌 + 群体感应系统抑制物 ; 参考:《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摘要】:针对调控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基因表达的群体感应系统,将相关基因lasI和rhlA的启动子域与蔗糖致死基因相融合,构建出一个能通过菌体生长量来检测群体感应系统小分子抑制物的筛选体系。并在特定条件下,对一系列中药提取物进行筛选,同时用荧光筛选系统对结果进行验证。以此筛选出3种中药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3种中药分别隶属于爵床科、败酱科和萝呮科植物。本研究所构建的筛选体系能有效地筛选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物,为进一步了解和控制细菌的致病感染过程和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Abstract]:In order to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pathogenic gen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e promoter domains of lasI and rhlA were fused with sucrose lethal genes. A screening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molecular inhibitors of population sensing system by cell growth was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s were screen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the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fluorescence screening system. Thre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s were selected to inhibit the colony sensing syste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varying degrees.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ong to the family Jumbinaceae, septicaceae and Roxidaceae respectively. The screening system can effectively screen the inhibitors of the population sensing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athogenic infection process of bacteria and the study of new drug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30870097,30611120520) 教育部重点项目资助~~
【分类号】:Q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兴艳;梁海华;沈立新;董兆麟;段康民;;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基因的筛选及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月;陈晓艺;李宪臻;;微生物群体感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策略中的潜在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朱松雷;沈策;;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27期
3 Niels HФiby;Oana Ciofu;Helle Krogh Johansen;Claus Moser;Peter Фstrup Jensen;SФren Molin;Michael Givskov;Tim Tolker-Nielsen;Thomas Bjarnsholt;;The clinical impact of bacterial biofil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11年02期
4 余松远;熊瑛;陈燕达;阮连国;伍仕敏;廖芳;陈扬;许娜娜;;大蒜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年24期
5 王雪涵;刘力伟;李明轩;张秀明;白艳玲;徐海津;乔明强;;铜绿假单胞菌新基因PA0058插入失活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祥萍;AL-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扬;大蒜提取物竞争性阻断QS信号系统并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夏超;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及耐药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孙玮洁;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物筛选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09年
5 魏金花;铜绿假单胞菌PA2800在耐药性和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刘爽,徐艳杰;从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2 金正江,彭少华,李从荣;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耐药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08期
3 饶宪,唐英春,张扣兴,张天托;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藻酸盐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年04期
4 张克斌,金晓琳,朱军民,胡晓梅,饶贤才,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基因组测序[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谭艳,方治平,宋晓红,张海军,沈月华;铜绿假单胞菌parC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的关系[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6期
6 凌立君,张伟云,肖杭,刘瑞,杨金宇,侯亚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年05期
7 许宏涛,陈东科,俞云松,张秀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廖立新,曹郁生,李国辉,陈燕;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疫苗的制备[J];中华烧伤杂志;2005年03期
9 佟训靓;李明成;;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丁友法;王伟;毛剑锋;;浙江丽水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天恩;何志捷;邓义军;黄子通;蒋龙元;;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监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陈亚红;姚婉贞;刘振英;张晓伟;;2000至2005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变迁及耐药性[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丽霞;张立;杜佰风;冯爽;;16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唐爱琴;王小娜;范玲玲;;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5 沈继录;朱德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药外排泵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何晓锋;曹晋桂;张虎;马文杰;吴镝;焦力群;王敏;方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化及其DNA多态性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7 窦懿;;烧伤病房11年抗菌药物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化[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殷少军;何礼贤;瞿介明;欧周罗;胡必杰;王葆青;陈雪华;;免疫受损宿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时趋化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詹毅;余兰;;老年病科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10 倪明;田德英;宋佩辉;余冰;陈红云;李霞;;DNaseI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佳木斯大学微生态研究室 李丽秋;中药提取物水苏糖价值凸现[N];中国食品报;2009年
2 本刊记者 冰岛;曾建国以中药提取物架设中药国际化之桥[N];国际商报;2000年
3 曾建国;标准化中药提取物[N];国际商报;2000年
4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驻京记者 李雪墨;中药提取物实现标准化生产[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记者白晓芸;于明德提出:中药提取物产业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7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国外中药提取物产销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 于明德;推进中药现代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10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一强;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杰;中国部分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俞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小鼠伤口定植绿脓杆菌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媛媛;粘附分子MAdCAM-1/VCAM-1在奶牛乳腺炎作用中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平;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致病特征及Quorum Sensing系统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胡洪波;机械通气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或/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叶露;pvdQ基因在人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单志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相关基因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玮洁;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物筛选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09年
2 魏志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作用及其调控基因mexR的突变情况[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良;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林丽华;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段佳丽;铜绿假单胞菌中影响RsmA调节基因的筛选及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汪浙炯;PhoQ/PhoP与外膜蛋白OprH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曾祥萍;AL-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郭生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肺感染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干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9 吴雷;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细菌耐药性及预后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章喻军;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耐药和保护原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92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9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