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树突状细胞 + 米非司酮 ; 参考:《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年02期
【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作为紧急避孕药的免疫学机制。方法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体外经GM-CSF、IL-4培养6d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加入1800 nmol/L米非司酮继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ELSIA检测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处理后的DCs,其细胞表面HLA-DR及CD83分子表达上调(t分别=15.23、7.63,P均0.05),IL-12p70分泌增加(t=12.62,P0.05),且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2、13.24、6.78,P均0.05)。结论米非司酮能诱导人外周血来源DCs成熟,促进DCs诱导的免疫应答启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ifepristone on the matur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derived dendritic cells (DCs) and to explore the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of mifepristone as an emergency contraceptive. Methods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D14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immature DCs after cultured with GM-CSF- IL-4 for 6 d.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for 48 h with 1800 nmol/L mifepristone. The phenotype of DC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IL-12p70 level in supernatant of DCs culture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ability of DCs to stimul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allogeneic T cells was detected by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HLA-DR and CD83 on the cell surface of DCs treated with mifepristone increased the secretion of IL-12p70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allogeneic T cell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ifepristone can induce the maturation of DC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and promote the initi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DCs.
【作者单位】: 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科;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永丽;;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年01期
2 姜道亮;王巧民;宋继中;周政;徐雪梅;代子艳;;大鼠肠道DC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冷-束缚应激诱导肠功能紊乱后的表达[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01期
3 孙立英;;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2期
4 陈亚慧;;独立实验室迎来“独立日”[J];中国医院院长;2010年Z1期
5 ;《肝脏》杂志常用医学名词缩写[J];肝脏;2010年01期
6 刘筠;;青海省育龄妇女紧急避孕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02期
7 李文静;;异丙酚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初孕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07期
8 赵粉琴;谢知慧;;自拟清宫合剂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1期
9 李欣;吴国英;;复方紫草汤为主治疗异位妊娠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01期
10 邓钦莹;;姜黄素通过诱导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促进肠保护型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卫平;;新型转录因子ZBTB20生理功能和病理学作用的基因打靶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宗国;陈晓蓉;巫善明;;慢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姜南;郭连英;施广霞;唐力;;乳酸杆菌分泌物RNA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瑶;;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进展[A];营养与慢性病——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李婷婷;叶冬青;;IL-2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滔;叶冬青;;Ⅰ型干扰素和系统性红斑狼疮[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国勤;卢立志;;动物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曹新鹏;陈书明;;IL-15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耿梅英;翟向和;赵丽娟;钟秀会;;保胎无忧散对小鼠诱导性流产的保胎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周雍明;朴炳奎;郑红刚;赵保胜;熊露;侯炜;;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迁移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A];第三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晋宇 张爱岭 特约记者 肖鑫;科海群英竞风流[N];科技日报;2011年
2 李晋宇 张爱岭 特约记者 肖鑫;科海群英竞风流[N];科技日报;2011年
3 山东省临沂市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康复中心 胡玉芝;用心过好情人节和春节 让亲情与爱情同行[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4 记者 王建新;科学看待紧急避孕药[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5 记者 朱国旺;紧急避孕药并不会增加宫外孕风险[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郑宏;我国紧急避孕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消费日报;2010年
7 编译 姚立新;FDA批准5日紧急避孕药[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实习生 易立;紧急避孕药如何使用更安全?[N];科技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凯洋;无痛人流很“伤痛”[N];大众卫生报;2010年
10 通讯员 李世雄;情系农村姐妹[N];郴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昌忠;HIV-1性传播的关键分子DC-SIGN特异性表达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马静;阿片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模型固有免疫的调节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丽晶;以减毒沙门氏菌携带HPV16 L1和siRNA-E6共表达质粒防治子宫颈癌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建康;HSP70在机体创伤应激及维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侯楠;Tim-3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方芳;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疫苗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远涛;CD47在移植免疫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晓红;细胞因子IL-2,,15联合自体DCs对人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体外扩增及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9 冯晓声;诱发TH-1型免疫应答的犬新孢子虫可溶性复合物的探寻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庄亚玲;药物流产后绒毛组织中P-糖蛋白EMMPRIN和MMPs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2 任文智;云芝糖肽(PS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双向免疫调节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绣瑛;米非司酮影响女性分泌期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活性及其表面受体CD94/NKG2A、NKG2D[D];浙江大学;2010年
4 郑晓静;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组织核转录因子-κB和E-钙粘素表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杨龙;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GPC3的构建和鉴定[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苏丽;孕激素对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孙颖;米非司酮抑制滋养细胞和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作用及共同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冯磊;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肾癌临床分析(附31例报告)[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晴晴;登革热患者血清IL-12p70、IFN-γ、TNF-α、IL-6和IL-1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昆明医学院;2010年
10 于渊;外周血来源的DC与CIK共培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6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9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