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发布时间:2018-11-07 18:20
【摘要】: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经兔耳缘静脉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归巢至腹主动脉及其在腹主动脉中的分布,评价降脂疗效,初步探讨移植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修复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并进行两种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修复的疗效比较。 方法:①细胞分离纯化:分别用氯化铵破碎红细胞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105、CD106的表达。③BrdU标记移植细胞:BrdU标记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标记率。④兔体内实验:高脂饮食喂养法制作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造模后第10周经耳缘静脉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分别在造模前、造模第5周、造模第10周及干细胞移植后第3、7、14、21、28天行血脂检测、腹主动脉病理学分析及BrdU免疫组化分析。 结果:①骨髓干细胞生物学鉴定:新鲜接种的BMMNCs为圆形,大小均一,4小时开始贴壁,接种24小时后即有少量圆形细胞贴壁,接种72小时贴壁细胞明显增多,部分已伸出伪足变为梭形,第7天左右细胞呈现克隆性生长,呈MSCs特征性的旋涡状生长,细胞形态多呈梭形,并含少量圆形细胞。P1-P3代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多表现为长梭形、多角形,细胞形态及生长方向渐趋于一致。实验所采用的P3代细胞CD34染色均呈阴性反应,而CD105、CD106染色阳性细胞在>98%以上。②移植细胞的标记:以20μmol/L的BrdU孵育骨髓单个核细胞72h及以30μmol/L的BrdU孵育骨髓MSCs72h的阳性标记率均达95%以上,而标记组细胞形态、生长和增殖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③血脂检测:造模前各组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值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模第5周造模组各组TG、TC、LDL-C值达最高水平,HDL-C达最低水平.造模第10周造模组各组TG、TC、LDL-C、HDL-C与第5周无明显差异.干细胞移植后第7天移植组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至第21天对照组TG、TC、HDL-C、LDL-C分别为(4.65±0.95)mmol/L、(16.09±1.89)mmol/L、(1.55±0.50)mmol/L、(9.37±1.26)mmol/L,骨髓MSCs移植组TG、TC、HDL-C、LDL-C分别为(2.88±0.49)mmol/L、(13.70±3.52)mmol/L、(2.35±0.50)mmol/L、(3.11±1.16)mmol/L,BMMNCs移植组TG、TC、HDL-C、LDL-C分别为(1.11±0.20)mmol/L、(1.37±0.38)mmol/L、(5.34±0.75)mmol/L、(0.61±0.33)mmol/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④腹主动脉病理学观察:高脂饲料喂养第10周各模型组肉眼可见大量灰黄色斑点及条纹状脂质,向内膜表面显著隆起。光镜下,内膜显著增厚、水肿、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少许炎症细胞,未见胆固醇结晶。两移植组分别移植MSCs和BMMNCs后28天,动脉粥样斑块减轻,显逆转趋势,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移植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⑤腹主动脉组织BrdU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髓MSCs移植组和BMMNCs移植组于移植后各时间点腹主动脉组织BrdU染色均呈阴性。 结论:①高脂饲料喂养10周,成功复制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②经静脉输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有一定降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③扩增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高脂血症的疗效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④经耳缘静脉移植的骨髓干细胞未迁移并定居于腹主动脉,未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32;R5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修复及组织重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3期

2 张云强;徐爱国;齐向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7期

3 林治平;曾荣;胡资兵;林颢;;Wnt信号通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4 王长军;殷国勇;李翔;沈国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复合培养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1年11期

5 张英博;杨大平;;干细胞用于创伤修复的新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8期

6 石洋;袁伟;;中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5期

7 罗俊;顾文娟;徐礼;李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6期

8 刘嘉祺;林峰;李孟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伟;赵劲民;苏伟;李晓峰;秦义武;;柚皮苷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1年14期

10 程书榜;王成友;洪建琴;范子冰;胡迎春;;同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大鼠CD4~+、CD8~+T淋巴细胞和IL-10、IL-2、TNF-α的影响[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水儿;金洁;童向民;钱文斌;薛永权;;干扰素-α联合GM-CSF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肖佩芳;柴忆欢;何军;邵雪军;何海龙;王易;李桢萍;李建琴;李捷;卢俊;吕慧;;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安民;张志文;郭晓明;;自体外周血骨髓单个核细胞脑移植治疗精神发育迟滞[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黄榕,

本文编号:2317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17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