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7 20:02
【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e,I/RI)实验,观察肢体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否产生保护作用,为临床上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探索一条新的防治措施,并通过观察缺血局部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情况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6只,雌雄不拘,体重2.32±0.23kg,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IPo组)。对照组4只、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后适应组各16只,后两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再分为再灌注后1h(IR-1和IPo-1)、2h(IR-2和IPo-2)、4h(IR-3和IPo-3)、24h(IR-4和IPo-4)四组,各小组4只。(1)Control组:仅暴露右股总动脉而不阻断;(2)IR组:无创血管夹阻断右股总动脉致右下肢缺血4h,然后松开血管夹恢复灌注;(3)IPo组:在恢复灌注初期给予夹闭右股总动脉1 min,然后松开血管夹恢复灌注1 min,如此反复3次,其余处理同IR组。各组动物于相应时间点切取约1000mg右侧腓肠肌中部肌肉,冰盐水中快速洗去血液,滤纸吸干水分,剪碎制成匀浆,用于骨骼肌MDA、SOD、MPO的检测;另切取部分腓肠肌,固定于福尔马林溶液中行组织切片检查;然后于右股静脉穿刺取血,离心后行血清CPK、LDH、MDA、SOD检测。所得计量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应用SSP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比较进行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1)MDA的检测结果:IR与IPo各组血清及骨骼肌MDA含量均较Control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4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在24h时MDA含量有所下降。而IPo组经缺血后适应干预后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D的检测结果:IR与IPo各组血清及骨骼肌SOD活性均较Control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4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24h时SOD活性有所回升。而IPo组经缺血后适应干预后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O的检测结果:IR与IPo各组骨骼肌MPO含量均较Control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4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IPo组经缺血后适应干预后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稍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PK、LDH的检测结果:IR与IPo各组血清CPK、LDH值均较Control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24h内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CPK、LDH值逐渐升高。IPo组经缺血后适应干预后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组织切片的检测结果:IR组和IPo组各时间点较Control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细胞水肿、肌纤维断裂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但IPo组在相应时间点较IR组肌纤维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所减轻。 结论:缺血后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减少活性氧类物质的生成、增强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肌纤维水肿等有关;但缺血局部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未见明显缓解。缺血后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6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剑刚;张蕾;史君鹤;张大武;史大卓;;预适应和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年03期
2 王茜;刘革修;宾娟;徐江平;;环磷酸腺苷和一氧化氮在后适应保护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邹毅清;毛燕飞;蔡志扬;李金宝;邓小明;;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通冠胶囊后适应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边云飞;二氮嗪药物后适应及其机制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3 邹毅清;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4 汤婛;PI-3K/Akt信号转导在树,
本文编号:2317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174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