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树突状细胞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早期蜕膜组织中数量及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17:06
【摘要】: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一类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可以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DC既能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又可诱导免疫耐受。近年更多的研究表明,DC在外周免疫耐受中起关键性作用。正常妊娠作为一种生理过程,从免疫学角度看是母体免疫系统对含有一半父方抗原—胚胎免疫耐受的成功事件。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及妊娠早期蜕膜组织中抗原提呈细胞数量及分布的系列研究,探讨DC在围着床期为胚胎提供正常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 方法: 非妊娠期子宫内膜标本取自46例生育期年龄妇女,平均年龄38.6±0.4(32~46)岁。她们因子宫良性疾病而行子宫切除术,经病理检查子宫内膜无异常发现,并都有规律的月经周期,术前一年未服任何激素类药物及使用宫内节育器。根据月经史及组织学Noye氏标准来确定月经周期时相。46例中21例为增生期,12例为早分泌期,13例为晚分泌期。妊娠早期蜕膜组织来源于23例妊娠7~9周的胚胎植入部位的蜕膜组织,终止妊娠前经超声检查证实胚胎发育正常并与停经月份相符。妊娠产物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蜕膜组织在液氮中速冻后,-70℃冰箱保存。 用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检测CD83+、DC-SIGN+、HLA-DR、CD68+、CD14+细胞的数量、平均密度和分布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均以x±s表示,采用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CD14+是单核细胞的标志物,整个月经期的平均密度为:90.1个细胞/mm2,各月经时相之间CD14+细胞没有差异。妊娠早期也没有明显变化。 2 CD68是成熟巨噬细胞的标志物,广泛分布于整个子宫内膜组织中,其平均密度为113.1个细胞/mm2,在增生期、早分泌期和妊娠早期细胞的数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分泌晚期有所增加,但与增生期内膜和妊娠早期蜕膜组织中的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 DC-SIGN特异性表达于未成熟DC表面,整个月经周期的细胞数量很少但相对恒定,平均密度57.4个细胞/mm2。DC-SIGN阳性细胞在妊娠早期蜕膜组织,平均密度151.6个细胞/mm2,主要位于胚胎植入部位,即滋养层细胞下方,平均细胞数量较非孕期子宫内膜增加三倍左右,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4 CD83为成熟DC特异性表达,在整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中只能检测少量的CD83+细胞,呈散在分布。晚分泌期的数量较分泌早期和妊娠早期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 HLA-DR是MHC-II类分子,在月经周期各时相子宫内膜组织的平均数量无显著差异,但妊娠早期蜕膜组织中HLA-DR的数量与各期子宫内膜相比有明显增加(P0.01)。 结论: 1月经周期不同时相子宫内膜和早期蜕膜组织中含有不同数量的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在不同时相表现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这说明母体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对胚胎的着床有重要意义,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孕酮的水平有关。 2巨噬细胞在月经周期和妊娠早期的数量较恒定,散在分布于内膜组织中,其功能可能为防止子宫内病原体的侵入提供免疫屏障,但可能受性激素的影响较少。。 3 CD83是成熟DC的特异性标志,它少量存在于晚分泌期和妊娠早期,它在围着床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产生少量的成功妊娠所必需的Th1型细胞因子。 4 DC-SIGN+作为未成熟DC的标志物,在妊娠早期蜕膜组织中的数量显著增加,且主要位于绒毛植入处的底蜕膜部位。这一特征可能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uNK细胞为妊娠早期数量较多的免疫细胞,它部分位于绒毛侵袭处,本研究显示,表达HLA-E的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与表达抑制性受体CD94/NKG2A的uNK细胞存在直接的接触,这种结合可能降低或抑制了uNK细胞的自然杀伤活性。 6研究显示未成熟DC与uNK细胞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接触,可能通过受体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来维持母胎界面的免疫微环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92;R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鸿,王翔,张元芳,丁强,瞿连喜,吴忠,陈波,古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肾移植大鼠免疫耐受及其机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2 朱学军;曹雪涛;;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3 张文颖;;IDO、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6期

4 姚茹冰;高佩芳;蔡辉;;树突状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9期

5 刘金鹏;邓春艳;齐晖;李富荣;;体外DCs在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2期

6 孙鲲,林科雄,吴奎,夏俊波,王长征;Serrate1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7期

7 陈希炜,郑峻松;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01年S1期

8 滕振平;邢飞跃;于哲;曾耀英;;Jagged1在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9 冯剑锷;孙宗全;史嘉玮;高开柱;;低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小鼠骨髓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10 王红祥;;ILT及IDO在树突状细胞介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机制[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毛毛;吴健;张奇;侯静波;于波;;中药苏木单体PrA衍生物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杨月;;树突状细胞与HBV免疫耐受[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翔;赵鸿;张元芳;丁强;瞿连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低反应保护大鼠移植肾脏的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方敏;于光;龚敏;刘莉;龚非力;;输注表达IDO供者来源树突状细胞上调CD4+CD25+Treg诱导皮肤移植免疫耐受[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吴晓燕;施秉银;;共刺激分子CD40基因沉默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Graves病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夏圣;许熊飞;郭振红;易海;岳思标;厉倩;曹雪涛;;肝脏基质微环境诱导造血前体细胞分化成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徐述雄;孙兆林;李敛;刘军;何坚;宋大龙;单刚;刘宏;吴雄飞;;VSIG4重组腺病毒转染的树突状细胞抑制T细胞生物学功能[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茜;陆江阳;王晓红;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PD-1、PD-L1的表达及意义[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刘光泽;熊一力;贾彦征;王洪敏;;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提呈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肖波;段潇潇;杨欢;;Tα146-162-iMDC对p21表达的调节在诱导EAMG免疫耐受中的作用[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3 崔振宇;乙肝疫苗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N];健康报;2002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董家鸿;免疫耐受:梦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报;2003年

6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9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单骄宇;细粒棘球蚴致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潘明沃;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数量及活化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史平;吲哚胺2,3二氧化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哲;不同刺激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吴卫疆;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哮喘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3 曹伟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D];郑州大学;2006年

4 姜艳;人外周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鉴定及抗成熟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顾春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免疫学功能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骆志清;zVAD-fmk对imDC诱导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为Treg影响的体外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7 邢敬龙;CD40 shRNA干扰CD40-CD40L在阻断共刺激通路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毕卡斯;RNAi阻断B7/CD28共刺激通路在小鼠小肠移植中的抗排斥反应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张璋;利用IL-3培养获得低表达CD80,CD86树突状细胞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刘杨;中枢神经系统中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36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36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