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流感病毒两种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的初步构建

发布时间:2018-11-21 12:06
【摘要】:目的构建依赖辅助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合成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vRNPs)的反向遗传学系统,利用上述两系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方法将EGFP cDNA精确插入人RNA聚合酶I启动子和小鼠终止子序列之间,构建RNA POLI系统,此系统被克隆入pBluescript II sk(+),获得重组质粒pBluescript II sk(+)-tI-EGFP-PIh;基于辅助病毒H1N1,pBluescript II sk(+)-tI-EGFP-PIh转染MDCK细胞,观察荧光。来源于甲型流感病毒H1N1分离株A/Puerto Rico/8/34的PB2、PB1、PA、NP 4个基因片段cDNA克隆入载体pcDNA3.1(+),获得pcDNA3.1-PB2、pcDNA3.1-PB1、pcDNA3.1-PA、pcDNA3.1-NP,将pBluescript II sk(+)-tI-EGFP-PIh与4个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观察荧光。结果所构建的载体均经菌液PCR及测序验证正确;两种转染体系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结论所构建的依赖辅助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合成vRNPs的反向遗传学系统均可使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reverse genetic system for the synthesis of viral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vRNPs) by co-dependent virus and host cells, and to expres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 Using these two systems. Methods EGFP cDNA was inserted precisely between human RNA polymerase I promoter and mouse Terminator, and the RNA POLI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he system was cloned into pBluescript II sk (), to obtain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Bluescript II sk () tI-EGFP-PIh;. II sk ()-tI-EGFP-PIh was transfected into MDCK cells based on H1-1 pBluescript II sk ()-tI-EGFP-PIh and fluorescence was observed. CDNA cloning of four PB2,PB1,PA,NP fragments from H1N1 isolate A/Puerto Rico/8/34 of Influenza A virus into pcDNA3.1 (), to obtain pcDNA3.1-PB2,pcDNA3.1-PB1,pcDNA3.1-PA,pcDNA3.1-NP, PBluescript II sk ()-tI-EGFP-PIh and four expression plasmids were co-transfected into 293T cells to observe the fluorescence. Results the constructed vectors were proved to be correct by PCR and sequencing, and the green fluorescence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two transfection systems.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ed reverse genetic system of co-virus and host cell vRNPs synthesis can mak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xpres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药学院;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基金】:深圳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JCYJ20140410164811662)资助~~
【分类号】:R37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连孟洋;郑青;房师松;;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大伟;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鸭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疫苗的初步研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2 范胜涛;野鸟禽流感监测及哺乳动物跨种传播能力评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李维克;犬瘟热病毒强毒株TM-CC反向遗传系统及表达犬细小病毒VP2蛋白重组犬瘟热弱毒株的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4 孙伟;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基因3’UTR第4位碱基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忻悦;长春地区H1N1流感病毒HA、NA基因分析及抗原性变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斌;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09年

3 李媛媛;H7N9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及H7N9和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候选疫苗株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4 任超超;流感病毒包装并表达的外源基因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申伟霞;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分析及细胞灭活苗初步研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王丹;李浩戈;;反向遗传学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5期

2 何延华;韩猛立;黄新;钟发刚;薄新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年03期

3 Orkin SH ,李焰生;反向遗传学与人类疾病[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87年05期

4 孙洁;崔海瑞;;TILLING技术及其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5 杨彬;王雪峰;王凤龙;;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08年12期

6 任永哲;徐艳花;马原松;丁锦平;张庆琛;裴冬丽;梁峰;;TILLING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种子;2011年06期

7 王玲丽;刘兴友;余娟;田献礼;;反向遗传学及其在冠状病毒中的研究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年03期

8 翟新验;韩焘;周智;;反向遗传学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4年04期

9 白兴文;李平花;刘在新;刘湘涛;谢庆阁;;口蹄疫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1期

10 刘文涛;江禹;李泽鸿;;反向遗传学技术在负链RNA病毒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鲁会军;韩松;徐一鸣;金宁一;;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在其RNA病毒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鸣潇;金宁一;郑敏;;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马鸣潇;金宁一;郑敏;;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玉章;母连志;丁壮;;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及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刘光清;倪征;云涛;张玉颖;盛祖恬;;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获得适应RK13细胞的兔出血症病毒[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方先珍;刘在新;吴志明;李平花;;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及其在FMDV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永伟;基于IBDV为模型的ds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6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46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