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基因芯片及基因工程单链抗体检测研究
[Abstract]: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 a pathogen that causes diseases in human and aquatic animal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ased on gene chip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scFv.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genes of the genom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the 367 bp fragment of the thermostable hemolytic toxin gene (tlh)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269 bp fragment of the TLH, heat resistant hemolytic toxin gene (tdh) for TDH, detection. Detection of 176 bp fragment on flagellin encoding gene (FlaB) FLAB, used Bio-dUTP labeled liquid phase triple PCR products hybridization with specific probes (primers), combined with alkaline phosphatase detection system. Three unique gene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detected by gene chip technique. In the experiment, 36 actual samples were used to further verify and analyze the detection system. Of the 18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detected, 8 were virulent strains and 10 were attenuated strain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No nonspecific bands were found in the 18 other bacteria test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About 1.3 kb tlh antigen gene in the genom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as amplified by PCR. The pET32a-tlh vector was constructed by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 and the antigenic gene was fused with thioxy-reducing protein gene. SDS-PAGE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target band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molecular weight of E. coli. The expression level was about 45% of the bacterial protein and the soluble protein was high. The Trx tag at the end of the fusion protein increased the solubility of the protein, and the His6 tag was helpful to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protein.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purified protein. The titer of antiserum was determined after enhanced immunization, and the total RNA, reverse transcriptase was extracted from the spleen of the mice to obtain the first chain of cDNA. The V _ (th) gene in the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 and the V _ (L) L gene in the light chain variable region were obtained by PCR amplification. The scFv was assembled and cloned into the phage display vector pCANTAB-5E to construct the phage antibody library. High affinity scFv WW6. obtained by phage display technique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上媛,刘永福,周志江,张维国;脲酶阳性副溶血弧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年02期
2 李研东;卢士英;任洪林;周玉;柳增善;;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5期
3 王春宴,王茵茵,虞丽琴;抗副溶血弧菌鞭毛血清的初步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9期
4 曹严华;日本1996~1998年的副溶血弧菌感染[J];疾病监测;2000年10期
5 邱波,姚斐,王本利;产尿素酶副溶血弧菌的病原学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3年05期
6 ;副溶血弧菌质粒检测[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4年06期
7 杨其元,刘均凤,,孙天梅,李士永,崔树玉;尿酶阳性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6年01期
8 宋卫峰;;副溶血弧菌基因组序列[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6期
9 吴永生;刘思国;何浩;王春来;宫强;彭永刚;王牟平;罗公平;魏凤祥;孔宪刚;;金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单管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年04期
10 胡祺;;副溶血弧菌性肺炎[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峰;曹慧慧;周德庆;;东部六个沿海城市零售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及特征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陈文炳;李寿崧;邵碧英;江树勋;;多重PCR技术在SARS病毒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何丽斌;周宸;林克冰;;几种养殖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5 王昆;王栋;李魁英;张峰;马书林;吴占军;张新同;陈景顺;;利用多重PCR技术鉴别牛早期胚胎性别研究[A];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林强;李宁求;付小哲;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流行情况调查[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朱振营;林祥梅;刘建;吴绍强;仇松寅;王建武;薛振华;;转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奶牛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傅玲琳;励建荣;;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表型及其主要毒力基因分布特征[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朱章菱;刘敬忠;闫梅;;用多重PCR技术鉴定假两性畸形[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10 何冬梅;朱海明;马聪;柯碧霞;方伟;谭海玲;李柏生;邓小玲;柯昌文;;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表型特征与分子分型比较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井 韦;把四天缩短为四小时[N];中国质量报;2005年
2 张元跃;南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达71.4%[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3 广西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谢芝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同时检测鉴别疫病技术[N];中国畜牧报;2002年
4 高晶霞邋记者 吴天飞;市卫生监督部门发布食品安全预警[N];哈尔滨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周丽;如何安全应对腹泻[N];河北日报;2006年
6 ;海鲜中毒进入“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6年
7 韩振奎;腹泻原因各不同胡乱止泻恶果生[N];中国石化报;2004年
8 原河北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副主任、副教授 刘照福;腹泻不可胡乱止[N];广东科技报;2006年
9 符壮才 刘嫦玉;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有新方法[N];健康报;2006年
10 朱 海 吕敬章 侯乐锡;深圳局研发成功致病菌PCR检测快速方法[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蒋鲁岩;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万义;副溶血弧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基因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俞盈;副溶血弧菌VI型分泌系统功能及其调控[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海荣;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曹胜波;猪圆环病毒感染性分子克隆构建及siRNA对rep基因表达抑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洪庆;山东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RTI干预与病原体筛查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邓笑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9 金大智;重要病原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10 许嘉;利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转基因农作物[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学东;鼠疫耶尔森氏菌多重PCR-微孔板杂交-EIA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2 王慧;鸡奇异变形杆菌致病性相关毒素检测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范宏英;水体污染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PCR分子检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陆长勇;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佘花娣;基于SSR标记的玉米品种DNA指纹图谱的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6 林密;羊支原体性肺炎多重PCR病原快速诊断技术与敏感性药物筛选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7 鲁阳;应用多重PCR方法对东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庞倩;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Hps和APP方法的建立[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杨文杰;HBV DNA和HCV RNA的全血联合快速检测[D];郑州大学;2003年
10 王利国;牛新孢子虫与牛瑟氏泰勒虫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9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7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