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是引起世界范围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缺陷个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新型抗生素研发的相对滞后及临床上常出现抗生素运用的不当,该菌耐药性菌株日益增多,因此疫苗对防治感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针对肺炎链球菌的疫苗应用较多的是第一代23价肺炎多糖疫苗和第二代7价肺炎多糖一蛋白偶联疫苗,前者主要问题在于单纯多糖是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对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的2岁以下婴幼儿以及老年人的保护性弱;而多糖蛋白偶联疫苗的荚膜多糖只有7种血清型,数量有限,对肺炎高发人群保护作用小,且生产成本高、不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大量使用,并有可能引起临床上流行肺炎球菌血清型的改变。新型核酸疫苗技术近年来引起了防治肺炎球菌疾病研究的重视,对于肺炎球菌核酸疫苗的研究在动物中已得到开展,以诱导抵制不同蛋白抗原免疫应答为目的的核酸疫苗已在疾病模型中显示了它们的保护效果。然而,核酸疫苗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其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不足以满足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要求,表现为核酸疫苗对小动物较免疫效果好,但对人类或灵长类动物无效或者诱导的免疫应答太低缺乏免疫保护或治疗作用。 肺炎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PN)是肺炎球菌产生的最主要毒素之一,是肺炎球菌产生的唯一能破坏宿主防御、补体和免疫应答的毒力蛋白,所有不同血清型肺炎链球菌的PN分子构造或抗原性相似,相互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因而成为肺炎球菌核酸疫苗的理想候选基因之一。其邻近羧基端的11个氨基酸序列为细胞毒性所必需,为保证疫苗的安全性,本研究在构建核酸疫苗时切去肺炎球菌溶血素基因羧基端33个核苷酸以去除其溶血活性,并采用体内电转染初免结合蛋白质加强的免疫策略以增强核酸疫苗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免疫原性。 根据Walker等1987年报道的肺炎球菌溶血素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no.X52474),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从肺炎球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肺炎球菌溶血素全长基因(pn)和切去羧基端33个核苷酸的基因(pnd)。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回收,将pn插入到pET-28a中构建成pET-pn重组体,将pnd插入到pET-21a载体中,构建成ET-pnd重组体,经鉴定后将pET-pn转化进宿主菌JM109(DE3)感受态细胞中,将pET-pnd转化进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表达,通过超声波破菌,用固相Ni-NTA树脂作亲和吸附纯化。经SDS-PAGE、溶血活性测定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证实,蛋白表达的产物相对分子量为52KDa和50KDa,纯化后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PND蛋白完全丧失溶血活性,但抗原性不受影响,完好保留了原PN蛋白质的抗原表位,可用作检测试验和核酸疫苗加强免疫的蛋白质抗原。 再将pn和pnd基因插入到pVAX1载体中,构建Pn和Pnd重组质粒。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进大肠杆菌DH5α宿主细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测序分析鉴定正确后大量抽提质粒DNA,并去除内毒素,配制Pn和Pnd核酸疫苗。 将构建好的核酸疫苗对小鼠和恒河猴进行DNA免疫。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组,每组5只。对照组注射pVAX1空质粒,实验组小鼠每只两侧胫骨前肌内注射10μg肺炎球菌Pn或Pnd核酸疫苗,注射后立即于注射部位用活体基因导入仪进行体内电转染。每隔两周免疫1次,共3次,为初免。第3次核酸疫苗免疫后2周,用各核酸疫苗相应的纯化PN或PND蛋白质抗原进行加强免疫,每只小鼠腹腔注射50μg不加佐剂的抗原蛋白。在第3次DNA免疫和蛋白质抗原加强免疫后的第10天采血,分离血清作免疫印染或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及其效价。结果显示小鼠肌肉内注射10微克核酸疫苗加电转染能诱导出特异性抗体免疫应答。采用相应蛋白加强,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比加强前提高约4倍。4-6岁(4-5公斤)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采用TwinInjector注射装置,分别肌肉注射Pn和Pnd核酸疫苗0.5mg/只,每4周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14天后用相应的PN或PND蛋白腹腔接种进行加强免疫(500μg/只),在第3次免疫或蛋白加强后第10天分别采血,用ELISA间接法测其效价。结果显示给恒河猴肌肉内注射0.5mg核酸疫苗加电转染能诱导出特异性抗体免疫应答,采用相应蛋白加强,恒河猴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比加强前提高了约4倍。因此,采用电转染技术结合DNA初免-加强免疫的策略,能显著增强肺炎球菌溶血素核酸疫苗在小鼠和恒河猴体内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通过本课题,在国内首次制备成功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代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核酸疫苗,并首次在国际上采用灵长类动物模型来验证肺炎球菌溶血素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旨在为增强此疫苗在大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提供新方法,为研制开发用于临床的肺炎球菌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永东,张明程,蒋琳,沈心亮,毕胜利;粘膜免疫戊型肝炎试验性疫苗的研究[J];病毒学报;2005年01期
2 庄汉澜;董梅;;炭疽免疫预防研究的现状及动向[J];传染病信息;2006年02期
3 王少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及其在我国病原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3年02期
4 徐苗;免疫佐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年02期
5 李丽;丁元廷;;卡介苗稳定L型对动物致病性的研究[J];贵州医药;2013年01期
6 胡仁建;蔡家利;刘利;涂漫语;徐涛;杜翠容;罗佳;丁森;;HPV18E7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优化[J];重庆医学;2013年30期
7 毛记军;徐殿胜;夏杰;陆兵;;结核病核酸疫苗纯化过程的初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8 童岩,边传周,郑纯宁;新型免疫佐剂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9 白静;任敏;;一些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J];河南畜牧兽医;2006年07期
10 周世力;DNA疫苗的研究进展[J];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天笑;王秀利;袁野;;DNA疫苗佐剂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海蓉;李吉轩;梅忠;何召庆;宋立芹;廖常和;岳建新;杨培豫;刘月焕;林建;;不同来源油佐剂质量分析及其制备的禽流感(Re-5株)灭活疫苗免疫效力比较研究报告[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庆;C3d分子佐剂核酸疫苗的构建与免疫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克研;猪血凝性脑脊髓炎免疫层析检测试纸及其灭活疫苗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晓宇;带有Tuftsin的分支状流感病毒M2e多肽疫苗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4 师东方;猪轮状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核酸免疫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吴绍强;鸡球虫核酸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徐薇;新型chitosan-DNA疫苗诱生CVB3特异粘膜免疫及其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刘丹;人参愈伤组织源性细胞系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肖少波;伪狂犬病毒gC基因“自杀性”DNA疫苗及VP22蛋白转导的免疫增强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孔庆波;转移因子增强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曹慧颖;人胸腺素α1基因及乳铁蛋白基因在番茄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作为免疫佐剂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静晓;炭疽杆菌A16R免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勇;草鱼出血病转基因植物疫苗表达载体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德峰;细胞白介素2基因佐剂对乙型肝炎疫苗效果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景福;布鲁菌新型亚单位疫苗BP26的动物免疫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杨明锋;致奶牛乳房炎金葡菌亚单位疫苗与原核表达牛IL-6的佐剂效果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张千里;HBcAg展示技术表达含有礁珊瑚荧光蛋白的病毒样颗粒[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高志勇;结核分枝杆菌体内诱导抗原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9 袁万哲;仔猪大肠杆菌病K88-K99-987P-F41四价亚单位疫苗的研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吴胜昔;抗猪SIgA、IgM单克隆抗体及其酶标记抗体的研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405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40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