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7 17:34
【摘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好而毒性小,是目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但随之而来细菌也很快就产生耐药性。近年来,控制由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一直是各国医学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ktended-spectrum a-lactamases ESBLs)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最常见机制。各地ESBLs的流行情况差异很大,各个国家和地区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亦明显不同。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菌种之一。由于它具有先天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常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一旦感染,治疗非常棘手,死亡率很高。 探索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是人类在与感染性疾病抗争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常规方法筛选产ESBLs的181株肠杆菌科细菌和7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测序法检测了这些菌株中ESBLs的基因型分布。结果显示,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均较高;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敏感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全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所用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相当高。最有效的药物是美罗培南,但其抑菌率只有69.7%。 181株肠杆菌科细菌全部检出ESBLs基因,经测序证实以tem-1和ctx-m-3型为主,其中tem和ctx-m同时阳性的有82株,有4株菌tem基因阳性同时还检出oxa-Ⅰ群基因,其它基因型均未检出。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0株检测到ESBLs基因。tem-1是最常见的,有20株菌阳性;其次是oxa-10,13株阳性。没有检测到shv、ctx-m和ges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中ESBLs并非最重要的β-内酰胺酶,所以对75株铜绿假单胞菌,我们还采用用头孢西丁敏感试验、三联纸片试验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抑制剂增效试验和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AmpC酶阳性的有40株,金属酶阳性为38株。与ESBLs综合来看,75株菌中有11株菌同时检测到ESBLs、AmpC和MBLs,33株同时两类酶阳性。 除β-内酰胺酶外,外膜通透性降低与多药外排泵的产生在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中有重要的作用。故对3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用定量。RT-PCR检测其OprD和四种多药耐药泵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3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14株有耐药泵基因表达异常,12株OprD表达异常。结合第一部分中β-内酰胺酶的分析,一株细菌中可同时存在耐药泵、OprD基因表达异常及产多种β-内酰胺酶,由此可见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这些不同的耐药机制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产生不同的耐药表型。与实验菌株相比,临床株的耐药机制错综复杂。一些耐药机制在实验株中表现出来的耐药表型并不一定在临床株中存在。比如实验株中MexCD高表达导致对亚胺培南的高度敏感,而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此种现象。通常对产AmpC酶的菌株主张选用头孢吡肟治疗,但本研究中8株只产AmpC酶的菌株中就有4株都对头孢吡肟耐药。 综上分析,尽管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强,但其对含酶抑制剂的药物依然保持较高的敏感率,而且,全部菌株都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所以,对其感染我们依然有药可用。但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美罗培南的抑菌率也只有69.7%。产生β-内酰胺酶是耐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碳青霉烯类耐药株中部分有泵基因或OprD的表达异常。一株细菌中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一般说来,同时有β-内酰胺酶和泵或孔蛋白表达异常的菌株有更强的耐药性。发展新的可对抗多种耐药机制的抗菌药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更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支密,杨丽蓉,糜祖煌,秦玲,熊春林,邹玉秀,仵蕾;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消毒剂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05年03期

2 宦定才,张信红,裴斐,王辰允,王睿;哌拉西林与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药敏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孙秋林,叶冬青,李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1期

4 张淑华,肖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学特性与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蒋燕群,王坚强,陈珊珊,李桂兰,倪语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β-内酰胺酶的筛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年01期

6 杨启文;王辉;徐英春;谢秀丽;陈民钧;;环丙沙星或阿米卡星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抑菌效应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7 周志慧,李兰娟,俞云松,马亦林;The status of drug resistance and ampC gene expression in Enterobacter cloaca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年08期

8 王春新;祁国阳;糜祖煌;陈国千;;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年07期

9 张乐海,傅云霜,马丽霞,许国生,伊长英,蒋芙蓉;双抑制剂扩散协同法检测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10 周志慧,李兰娟,俞云松,裘云庆,马亦林;两种检测阴沟肠杆菌AmpC酶方法的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442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442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2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