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7 09:04
【摘要】:疯草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有毒植物,常引起大量的家畜死亡,孕畜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胎儿发育不良,空怀率高,公畜不育等,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人们通过挖除疯草、生物防除、化学灭除、添加解毒剂和轮牧等许多措施,以期降低疯草的危害,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研究证明,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疯草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人们对SW的理化性质、中毒机理、药理活性和毒理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如何通过免疫的方法预防动物疯草中毒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对氯甲基苯甲酸作为SW半抗原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载体之间的间隔臂,化学合成了SW-BSA人工抗原,并进行了人工合成抗原中SW与BSA最佳结合比的筛选、免疫佐剂的选择以及对家兔和山羊的免疫学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根据液液萃取时不同物质的分散原理,优化了从疯草有毒植物中提取SW的生产工艺,使SW的提取率显著提高,从变异黄芪和甘肃棘豆的提取率分别达到50 mg/kg和64 mg/kg以上,为SW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首要条件。 2.引入对氯甲基苯甲酸作为SW与BSA之间偶联的间隔臂,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先合成SW的季铵盐化合物,波普分析各步反应为目标化合物后,再用EDC法与BSA偶联得到SW-BSA人工抗原,紫外光谱检测偶联成功。 3.紫外光谱法测定了4种SW-BSA人工合成抗原中SW与BSA的结合比分别为14.7、20.2、25.3和32.6。并对小鼠进行免疫试验,间接EILSA检测结果表明,4种偶联率的SW-BSA人工合成抗原对小鼠都产生了较高效价的抗体,其中以偶联比为20.2的免疫效价最高,由此说明SW-BSA人工合成抗原的最佳偶联率为20.2。 4.以偶联比为20.2的SW-BSA为免疫原,分别制备弗氏佐剂疫苗、蜂胶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并对家兔进行免疫试验,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表明弗氏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都产生了较高的免疫效价。由于弗氏佐剂疫苗的副作用大,一般仅用于试验研究,所以本试验选择白油佐剂疫苗作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以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 同时,间接ELISA阻断试验和琼脂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家兔体内产生了针对SW的特异性抗体。 5.家兔血清加入丙酮,经过超声和离心净化处理,冷冻干燥后硅烷化试剂衍生化,建立了气相色谱分析家兔血清中SW的方法。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0 08 g/L~2.5 g/L,相关系数γ= 0.999 6,在0.001 g/L~1.0 g/L 4个水平上加标回收率为89.81%~96.23%,相对标准偏差为2.46%~4.35%。该方法适用于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6.SW-BSA白油佐剂疫苗免疫家兔2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抗体效价达到较高后进行甘肃棘豆(10 g/kg/d)攻毒试验,同时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家兔的临床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出现时间延迟30 d,血清中SW浓度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1 d达到较高水平,血清中AST、ALP、LDH、BUN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1 d达到较高值,血清α-mannosidase的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8 d下降到较低值,家兔各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主要是以细胞呈现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 7.SW-BSA疫苗免疫山羊2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抗体效价达到较高后进行甘肃棘豆(10 g/kg/d)攻毒饲喂试验,同时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攻毒组山羊于攻毒后15 d~20 d出现典型的中毒症状,免疫攻毒组于50 d~55 d出现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0 d~40 d;攻毒后,攻毒对照组山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迅速改变,而免疫攻毒组表现渐进性变化,其中SW浓度、AST、ALP、LDH、BUN、α-mannosidase活性分别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7 d、24 d、27 d、30 d、24 d、30 d达到较高或较低点;中毒山羊组织器官出现以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的病理变化,与家兔的基本一致。 以上结果表明,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对家兔和山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延缓疯草中毒时间30 d~40 d,为SW-BSA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图文】:
尽管苦马豆素能引起肝、肾实质细胞空泡变性,但低聚糖仅蓄积于肾在 1983 年就由 Sadeh S 等[120]从绵羊疯草中毒的尿中分离得到。以后到这种低聚糖[121]。马豆素的中毒机理认为苦马豆素引起动物中毒,主要由于其作用于甘露糖甙酶(mannos,可抑制溶酶体 α-甘露糖甙酶 I 和高尔基氏体 α-甘露糖甙酶 II 的活性酶活性受抑制后可导致部分合成的低聚糖在溶酶体内聚积;高尔基氏酶 II 受抑制,可导致糖蛋白合成异常。ani(1982)发现,苦马豆素是高尔基氏体甘露糖甙酶 II 的高效抑制剂,,甙酶 IA 和 IB。随后,Kang 和 Elbein(1983)也进一步证明了苦马豆素,即使很高浓度也不能抑制 β-甘露糖甙酶、α 或 β 葡萄糖甙酶、α 或氨基已糖甙酶和 α-果糖甙酶。认为,苦马豆素的抑制活性是由于苦马豆素阳离子同甘露糖甙水解过阳离子的半椅状空间结构上的相似性(图 2-2),以及对甘露糖甙酶的
图 6-2 1:化合物 III;2:化合物 II;3:化合物 IFig.6-2 1:compound III; 2:compound II; 3 compound I图 6-2)。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 322(见附录 I),与理论值一致。物 III 的合成,经纯化后得到 30 mg,得率为 68.2%,经 CHCl3:CH3Om 紫外检测显荧光,Rf = 0.06(见图 6-2)。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 3论值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本文编号:2519902
【图文】:
尽管苦马豆素能引起肝、肾实质细胞空泡变性,但低聚糖仅蓄积于肾在 1983 年就由 Sadeh S 等[120]从绵羊疯草中毒的尿中分离得到。以后到这种低聚糖[121]。马豆素的中毒机理认为苦马豆素引起动物中毒,主要由于其作用于甘露糖甙酶(mannos,可抑制溶酶体 α-甘露糖甙酶 I 和高尔基氏体 α-甘露糖甙酶 II 的活性酶活性受抑制后可导致部分合成的低聚糖在溶酶体内聚积;高尔基氏酶 II 受抑制,可导致糖蛋白合成异常。ani(1982)发现,苦马豆素是高尔基氏体甘露糖甙酶 II 的高效抑制剂,,甙酶 IA 和 IB。随后,Kang 和 Elbein(1983)也进一步证明了苦马豆素,即使很高浓度也不能抑制 β-甘露糖甙酶、α 或 β 葡萄糖甙酶、α 或氨基已糖甙酶和 α-果糖甙酶。认为,苦马豆素的抑制活性是由于苦马豆素阳离子同甘露糖甙水解过阳离子的半椅状空间结构上的相似性(图 2-2),以及对甘露糖甙酶的
图 6-2 1:化合物 III;2:化合物 II;3:化合物 IFig.6-2 1:compound III; 2:compound II; 3 compound I图 6-2)。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 322(见附录 I),与理论值一致。物 III 的合成,经纯化后得到 30 mg,得率为 68.2%,经 CHCl3:CH3Om 紫外检测显荧光,Rf = 0.06(见图 6-2)。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 3论值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毓民;唐岭田;王建华;唐金宁;王爱华;王研;;SW-BSA人工抗原疫苗对家兔的免疫效果[J];中国兽医学报;2012年05期
2 宋毓民;唐金宁;王爱华;王妍;王建华;;SW-BSA人工抗原疫苗对山羊的免疫评价[J];中国兽医学报;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妍;苦马豆素降解菌HW 08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国栋;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婷婷;计算机模拟辅助氯霉素人工抗原的设计与合成[D];南昌大学;2011年
2 荣杰;甘肃棘豆对大鼠亚急性毒性及α-甘露糖苷酶分布与表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9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199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