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19-08-13 19:20
【摘要】: 【目的】 1.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了解大鼠小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后的病理改变。 2.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获得足够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分子进行检测。 3.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大鼠,评价其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1.采用阻断肠系膜前动脉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250g-350g,氯胺酮麻醉并固定大鼠,于腹前正中线开腹,分层剪开皮毛、腹肌。找到肠系膜前动脉,以3cm血管夹夹闭45min后开放,恢复血供。在造模后24h处死大鼠,获取小肠病理组织,依据Chiu’小肠组织损伤评价标准对小肠损伤情况进行评分。对照组大鼠仅作假手术。 2.采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下肢股骨和胫骨,剪开骨端,DMEM反复冲洗骨髓腔至骨干发白,将冲洗下的细胞悬液10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用含10%~15%胎牛血清培养液重悬后,接种于75cm2培养瓶,在37℃,5% CO2,饱和湿度CO2培养箱内培养,每天观察细胞生长、贴壁情况。细胞生长至培养瓶面积约90%时传代,根据细胞生长情况1:2或1:3传代。传至第3代时,胰酶消化,收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将收获的MSCs分入7个EP管,每管约1×106个细胞,分别为CD29及其同型对照管、CD34及其同型对照管、CD45和CD90及其同型对照管,各管内加入相应标记抗体,避光孵育40min后上机检测。 3.获取雄性SD大鼠的MSCs,传代、增殖、纯化。制作大鼠肠I/R模型。将第3代MSCs用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率。再将MSCs制成细胞悬液,浓度为1×106/ml,于造模成功后60min,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大鼠体内,1ml/只。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输注后6h、24h、72h分批处死大鼠,获取血液、小肠组织等标本。检测血液IL-6、IL-10、TNF-α、MDA、SOD的浓度。小肠组织部分行快速冰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阳性细胞;部分常规HE染色,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部分作免疫组化,观察肠上皮细胞坏死和增殖修复情况。 【结果】 1.夹闭肠系膜前动脉后,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管变白、痉挛、皱缩,约在40min后肠管鼓胀、呈暗红色,恢复肠系膜前动脉血供后,肠系膜动脉恢复搏动,肠管恢复蠕动,颜色变为鲜红色。小肠组织常规病理镜下观察多数标本肠黏膜破损、溃疡、出血,固有层破坏、毛细血管暴露,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局部出血,甚至有固有层腺体的破坏,肠绒毛萎缩,少数标本病理损伤较轻。Chiu’小肠组织损伤评价标准评分为54.83±4.26分。 2.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接种24h即可见较多细胞贴壁,外观呈纺锤形和多角形, 72h后细胞数量开始增多,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培养至9d左右细胞汇合达到90%左右,细胞呈极性排列,集落呈漩涡状。经过换液和传代后,细胞逐渐纯化,至第3代时,细胞形态均一,呈膜状铺展。细胞表面标记物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阳性率为98.6%、CD90阳性率99.6%;而CD34、CD45为阴性,阳性率分别为0.56%、0.89%。 3. MSCs输注治疗组大鼠的血清IL-6、TNF-α水平在治疗后6h和24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DA水平在各时间点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SOD在治疗后24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小肠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DAPI阳性细胞。病理及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肠黏膜损伤在6h、24h较对照组轻,24h和72h治疗组肠黏膜组织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P0.05)。 【结论】 1.夹闭肠系膜前动脉建立肠I/R模型,可以引起小肠黏膜的坏死、溃疡、出血;模型稳定,适合作为研究对象。 2.全骨髓差异贴壁法能够获得较高纯度的MSCs,获得的第3代MSCs纯度达到95%以上,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为:CD29阳性率98.6%,CD90阳性率99.6%,CD34、CD45为阴性,阳性率分别为0.89%、0.56%,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充足的MSCs来源。 3.肠I/R I能够引起大鼠全身性炎症反应,于损伤后24h反应较明显,72h逐渐恢复。移植的MSCs能够迁移并定居到受损肠道,对肠I/R I有一定的治疗作用。MSCs能够调节大鼠肠I/R I后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促进抗炎介质的分泌和氧自由基的清除,减轻肠道的免疫损伤,促进肠上皮的增殖、肠黏膜的修复,维护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图文】:

横线,动脉,视野,总和


表 1-2 I/R 组小肠组织损伤评分表(n=6)编号 6 个视野的评分 总和19 11 7 10 11 10 5827 7 9 10 8 7 48311 8 7 7 14 12 59411 9 7 8 10 8 53510 11 9 9 10 9 58610 10 8 8 7 10 53

肠系膜,视野,动脉,总和


表 1-2 I/R 组小肠组织损伤评分表(n=6)编号 6 个视野的评分 总和19 11 7 10 11 10 5827 7 9 10 8 7 48311 8 7 7 14 12 59411 9 7 8 10 8 53510 11 9 9 10 9 58610 10 8 8 7 10 53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江洁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王蓓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张建华;姜蓉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汪维伟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胎儿肠壁结缔组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肠上皮细胞的分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8期

2 王春荣;程永刚;席孝忠;田苑;;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肾肺功能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24期

3 段进粮;聂玉强;李瑜元;杜艳蕾;沙卫红;何慧华;董伟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肠道的定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retina in normal and laser-injured rat ey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4年03期

5 韩钦;何东南;刘艳宁;李康华;黎介寿;赵春华;;Flk-1~+间充质干细胞和SP细胞参与肠道损伤修复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6期

6 李宁;李艳菊;丁振华;郭坤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肠辐射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7 何中乾,蒋健,陆一鸣;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流导致肺损伤中的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8 张丹;杜欣;耿素霞;翁建宇;邢海洲;陆泽生;林秋雄;;一氧化氮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异基因增殖反应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年05期

9 贾忠;封光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级联反应的调控机制[J];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08期

10 黎介寿;加强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526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26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0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