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HIV-1准种传播的选择性与免疫学表位以及细胞嗜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3 02:48
【摘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到2007年底,全球现有3 300多万人HIV感染者,2007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达210万,我国现存HIV感染者约70万人,2007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达2万余。因此,艾滋病是危害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是HIV-1的2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是目前HIV-1感染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HIV-1传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感染途径、病毒亚型、黏膜完整性以及病毒适应性等。其中对病毒囊膜可变区的研究最多,因为病毒囊膜蛋白gp120亚单位不但能够决定病毒的细胞嗜性,而且是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靶点。此外,研究HIV-1的env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基因组的情况。 HIV-1传播的遗传“瓶颈”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母婴传播与性传播在选择性压力方面存在不同的机制,中和抗体的筛选作用在母婴传播中较为突出,而中和抗体在性传播中的筛选作用不明显,完整的黏膜对性传播的选择起关键作用。HIV-1的细胞嗜性在传播中也是重要的选择因素,既往的研究发现,发生传播的绝对多数均为R5巨噬细胞嗜性的HIV-1。已知CTL在HIV-1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发挥作用是通过与HLA限制性的CTL表位结合识别并杀伤靶细胞。CTL是否也在传播中起选择作用,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报道。理论上讲,更换宿主后,HLA类型不同,CTL作用表位必然不同,推测其在传播中有一定的选择作用。 目前发现的HIV-1的CTL表位有很多,几乎所有HIV-1编码的蛋白上均有CTL的表位。因此,HIV-1各个区域相应位点的突变均可导致CTL表位的改变。HIV-1各个区域突变频率不同,env区突变频率最高,导致的CTL表位变化最多。 HIV-1感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囊膜蛋白的中和抗体。艾滋病病人体内中和抗体滴度水平明显较无症状携带者低,说明中和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HIV-1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使原有中和抗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在潜伏感染阶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不被免疫系统识别,也是逃避免疫清除的一种方式。囊膜蛋白是中和抗体的主要靶点,其中gp120的V3区的顶端4肽是重要的免疫优势中和结构域(principal neutralizing epitope, PND)。 鉴于以上理论,我们设计并实施如下研究方案:从109例HIV感染者中挑选4对母婴传播和8对男传女性传播的传播者和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传播者和感染者体内HIV-1准种复杂度和熵值,对该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确定病毒的细胞嗜性,寻找存在的CTL表位和中和抗体表位,探究在两种传播方式下,病毒准种传播的选择性与CTL表位、中和抗体表位和细胞嗜性的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传播的遗传“瓶颈”效应提供实验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 1.分析并总结了1995年11月至2008年1月,确诊艾滋病患者及感染HIV的配偶或/和子女共109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其中包括4对母婴传播病例和8对男传女性传播病例。流行病学分析:109例中男性有64例,女性45例,21岁~40岁间有67例,来自重庆市的有77例,性传播感染者有64例;临床表现:最常见的3个临床表现为发热(60例)、体重减轻(46例)和腹泻(15例);检查结果:CD4细胞计数结果的最大值为670个/μl,最小值为2个/μl,平均值为120.35±82.83个/μl;HIV-RNA的最大值为5.222×10~7copies/ml,最小值为0 copy/ml,平均值为6.56×10~4copies/ml;治疗及预后:有15例接受HAART,2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其余13例健在。 2.母婴传播病例的病毒准种复杂度和熵值分析结果:4对中有3对的母亲的病毒准种复杂度和熵值高于其子,只有1对的母亲低于其子;母婴传播病例的CTL表位分析结果:2对子代体内病毒出现母亲没有的新表位,另外2对未出现新表位;中和抗体表位分析发现:仅发现2个次要中和抗体表位;未发现含顶端4肽的主要中和表位;细胞嗜性预测结果:其中2对母子体内的病毒均为R5型、非合胞体诱导型、巨噬细胞嗜性,1对为X4型、合胞体诱导型、T细胞嗜性,1对的母亲为R5、非合胞体诱导型、巨噬细胞嗜性,其子为X4型、合胞体诱导型、T细胞嗜性。 3.性传播病例的病毒准种复杂度和熵值分析结果:8对中有4对的男性体内病毒准种复杂度和熵值高于女性,有3对的男性低于女性,1对男女相同;CTL表位分析结果:5对被传播感染的女性出现了传播者男性没有的新表位,其余3对未出现新表位;中和抗体表位分析发现:发现2个中和抗体表位,一个是次要中和抗体表位,另一个是主要中和抗体表位“IGPGR”,仅一例传播者体内病毒含此表位;细胞嗜性预测结果:其中5对均为R5型、非合胞体诱导型、巨噬细胞嗜性,2对为X4、合胞体诱导型、T细胞嗜性,1对的男性为X4型、合胞体诱导型、T细胞嗜性,女性为R5型、非合胞体诱导型、巨噬细胞嗜性。 结论 1.通过我院13年109例HIV感染者资料系统综合分析提出对本地区病例的以下新认识: (1)艾滋病已经从既往的少见病逐渐成为常见病,性传播途径感染比例最高,感染者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感染人数不断增加。 (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病的表现不典型,少见病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3)艾滋病并发症能够被有效控制,联合HAART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2.通过四对母婴传播有关研究结果系统综合分析有以下新发现: (1)母亲的准种复杂度和熵值通常高于其子,说明准种传播的选择性存在。 (2)被选择性传播的HIV-1准种可快速进化产生新的CTL表位,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的新的CTL表位的概率增高。 (3)被选择性传播的HIV-1准种对中和抗体有抗性,且为巨噬细胞嗜性。 3.通过八对性传播有关研究结果系统综合分析有以下新发现: (1)传播者的准种复杂度和熵值高于被传播者,说明准种传播的选择性存在。 (2)被选择性传播的HIV-1准种可快速进化产生新的CTL表位。 (3)被选择性传播的HIV-1准种为巨噬细胞嗜性。
【图文】:

载体,管内


00 μl 洗液,振荡使沉淀悬浮,13 000 rpm 离心 1 min,去上清,加使沉淀悬浮,13 000 rpm 离心 1 min,去上清,加 30 μl 洗脱液,室温作pm 离心 1 min,吸取上清入新离心管,13 000 rpm 离心 1 min,获得 目的 DNA 与 PCR2.1 载体连接 PCR2.1(图 2-1)与插入的目的 DN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1,反应体系为 14℃,12 h。 感受态大肠埃希菌的制备 000ml 锥形瓶配制 100 ml SOB 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挑取 Top10 大落接种于 SOB→18℃振荡培养细菌至菌液 OD≈0.6→转移至 2 个 50 m内,冰上孵育 10min→4℃ 3 000 g 离心 10min→每管内加 12.8 ml 预孵育 10min→4℃ 3 000 g 离心 10min→每管内加 3.2 ml TB+0.24 m 10min→100 μl 分装,-70℃保存。

序列,名称,样本,界面


图 2-2 Geno2pheno [coreceptor]输入界面:1.Identifier 处输入检测样本名称;2.Significance Levels 处选择假阳性率(特异性),,默认值为 10%,浏览处上传序列文件;3.Sequence containing the V3 region of gp120 处输入包含V3 区的序列;4.Additional parameters 处可以选择性填写;5.Action 处点击 Go,即开始比对预结 果一、套式 PCR 产物于 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套式 PCR 产物于 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图 2-3),M 代表 DNA 分子量标准的 DNA 片段大小约为 762 bp。CM ZDB M YJ WYF YJR TLS DSF SODSF N762bp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12.91;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友芬;李俊如;李建;杨锦云;李明珠;;某医院HIV感染检出状况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2 苏子燕;;艾滋病母婴传播及母婴阻断研究[J];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04期

3 王慧珠;田敬华;李敏;张燕;赵辉;毛羽;;HIV阳性患者血培养法分离马尔尼菲青霉菌[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6期

4 林晓晨;焦丽;任林柱;;HIV模型猪建立的可行性[J];中国兽医学报;2011年09期

5 蔡南乔;郝元涛;方积乾;何丽云;;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6 蔡良友;谢春雷;吴钦旋;张玉柱;;晋江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成效和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7 吴敏;刘建建;吴颖岚;方超英;;湖南省2004-2010年孕产妇HIV检测情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8 刘玉凤;南云蓉;郭静;;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1期

9 田志伟;赵淑娟;牛留业;陈亚菲;;2005~2010年许昌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7期

10 殷华美;;ELISA法检测HIV抗体室内质控[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辉;;HIV抗体阳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一例[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文林;;1例精神分裂症并存HIV阳性患者的护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冯连贵;丁贤彬;卢戎戎;徐世明;郭晓嘉;杨明芳;徐静;郑建琼;;青年学生中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梅毒感染率及估计HIV发病率的趋势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4 毛青;;HIV/HCV合并感染时病毒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红心;;如何调整抗HIV治疗方案[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彤;焦艳梅;吴昊;;HIV早期感染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进程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董继鹏;李洪娟;刘颖;王健;;273例HIV/AIDS人群脏腑热态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鲁伟;李丽松;殷迎春;毛永惠;汤文山;陈粤丽;孙绍洪;刘鸿斌;孟丽蕊;徐稳;向文蔚;白园;黄金莲;李双华;夏红;杨婧婷;邹芳;张艳芬;;口腔颌面部为首发症状的HIV感染病例临床分析[A];玉溪市医学会第九届口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马海莉;陈璐;;昆明地区70名献血者HIV感染情况及行为特征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10 姚嵩;史四九;张泽坤;;安徽省HIV/AIDS患者异烟肼结核预防性治疗初步研究进展[A];2011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谢小军 微生物学博士;三十年苦战HIV[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闫松 吴狄 (本报记者 闫松);还“艾滋妈妈”一个健康宝宝[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张淑会;968万元下拨我省防治母婴传播疾病[N];河北日报;2010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徐滔 钟锴 实习生 张芳圆;HIV自测— 恐艾人群的无效疗伤[N];南方日报;2011年

5 记者 陈枫;全省行动“预防母婴传播”[N];南方日报;2011年

6 郑灵巧;艾滋病:母婴传播比例增长[N];健康报;2004年

7 主治医师 韩咏霞;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方式有哪些[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驻京记者 贾岩;HIV快速诊断新秀登场[N];医药经济报;2011年

9 刘霞;美找出骨髓细胞抵抗HIV感染的关键蛋白[N];科技日报;2011年

10 ;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刻不容缓[N];中国妇女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莹珍;MSM人群HIV-1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云南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傅卓华;德宏州HIV感染状况不一致夫妻和农村社区居民性行为网络与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蓝光华;南宁市男男性行为队列人群HIV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冯婷婷;新型宿主因子在HIV感染和复制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田利光;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6 吴鹏;中国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与典型进展者遗传、免疫及HIV变异特点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李文娟;中国经性途径感染的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齐海燕;广西地区HIV-1流行亚型、基因变异性分析及耐药突变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硕;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自身阳性状况知晓与性行为特征的关联[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于长清;HIV-1跨种传播限制性和易感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临床HIV/AID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及皮肤性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江通天;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者HIV-1原发耐药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3 房恩贞;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翟维维;云南地区HIV相关口腔疱疹病毒1、2、3和4型感染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李赫伟;广西桂北地区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D];桂林医学院;2010年

6 张昕;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数量与功能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7 安明晖;辽宁MSM人群HIV-1原发感染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赵鹏;HIV/HCV共感染者自然杀伤细胞表面活化性与抑制性受体表达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9 何磊;HIV原发感染者自然杀伤细胞NKG2A/NKG2C受体变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宇方;MSM人群HIV高危行为同伴群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5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35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