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HBcAg和TBK1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9-11-28 16:40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常引起持续性感染,导致慢性肝炎,并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BV感染引起慢性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病毒编码的蛋白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是其中之一,随着固有免疫应答的深入研究,HBV对固有免疫的调节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同时通过诱导固有免疫应答有望在慢性HBV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应答是机体快速抵抗微生物病原体的重要机制。表达于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诱导保护性细胞因子如Ⅰ型干扰素(IFN-α/β)和前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固有免疫作用,并调节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应答。以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为代表的PRR是抗病毒固有免疫的关键性识别结构,TLR3,TLR7,TLR8和TLR9主要与病毒的识别有关,如TLR3识别病毒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类似物聚肌苷-聚胞嘧啶核苷酸(polyinosinic-poly cytosine nucleotide,polyⅠ:C)。TLRs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后,通过MyD88依赖性和TRIF依赖性途径,激活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3,IRF3),诱导抗病毒免疫分子的表达。此外,胞浆内的PRR如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和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MDA5)等也能识别病毒PAMP如dsRNA,诱导IFN-β的表达。在TLRs和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信号通路中均能激活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kinase-1,TBK1),表明其在机体固有免疫应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活TBK1,活化的TBK1能诱导IRF3二聚化并转入核内,从而增强Ⅰ型干扰素的表达,调节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并影响适应性免疫,有可能在慢性病毒感染如HBV和HCV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目的: 本研究以肝癌细胞株HepG2和整合HBV的肝癌细胞株HepG2.2.15为细胞模型,研究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信号转导特点;HBcAg真核表达质粒体外转染及其重组蛋白处理HepG2细胞,观察HBcAg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TBK1真核表达质粒体外转染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观察TBK1的抗HBV作用。本研究以期为阐明肝细胞内抗病毒免疫机制和HBV慢性感染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研制新型慢性乙肝治疗药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方法: 1.HBcAg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 1.1 pcDNA3-HBc质粒的构建:以HBV 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PCR扩增编码HBcAg的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 1.2 polyⅠ:C刺激HepG2细胞诱导IFN-β的表达: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polyⅠ:C以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刺激细胞12h、24h,刺激后提取细胞总RNA,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βmRNA表达。 1.3 pcDNA3-HBc转染HepG2细胞对polyⅠ:C诱导表达IFN-β的作用: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将质粒pcDNA3-HBc以1.2μg转染细胞,培养24h后,100μg/ml polyⅠ:C刺激细胞24h,定量PCR检测IFN-β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 1.4 HBcAg重组蛋白对polyⅠ:C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HBcAg重组蛋白以0μg/ml、10μg/ml处理细胞48h后,100μg/ml polyⅠ:C刺激细胞24h。定量PCR检测IFN-β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 2 TBK1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 2.1 pcDNA3-hTBK1质粒的构建:以hTBK1 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 2.2 pcDNA3-hTBK1转染Hela细胞对polyⅠ:C诱导表达IFN-β的作用: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将质粒pcDNA3-hTBK1以0μg、0.6μg、1.2μg、1.8μg转染细胞,培养24h后,100μg/ml polyⅠ:C刺激细胞24h,定量PCR检测IFN-β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 2.3 pcDNA3-hTBK1转染HepG2细胞对polyⅠ:C诱导表达IFN-β的作用: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将质粒pcDNA3-hTBK1以不同浓度转染细胞,培养24h后,100μg/ml polyⅠ:C刺激细胞24h,定量PCR检测IFN-β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 2.4 polyⅠ:C刺激HepG2.2.15细胞诱导IFN-β的表达:取对数生长期HepG2.2.15细胞,polyⅠ:C以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刺激细胞24h,定量PCR检测IFN-β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技术(TRFI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含量;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和细胞中HBV DNA拷贝数。 2.5 pcDNA3-hTBK1转染HepG2.2.15细胞对polyⅠ:C诱导抗病毒作用的调节作用:取对数生长期HepG2.2.15细胞,将质粒pcDNA3-hTBK1以1.8μg转染细胞,培养24h后,polyⅠ:C以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刺激细胞24h,定量PCR检测IFN-β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同时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含量及上清和细胞中HBV DNA拷贝数。 结果: 1.HBcAg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 1.1经EcoRⅠ和BamHⅠ酶切电泳鉴定,以及重组体插入片段的DNA序列测定,证实成功地构建了含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Bc。 1.2 polyⅠ:C刺激HepG2细胞诱导IFN-β表达:polyⅠ:C刺激细胞12h,与对照组相比,刺激组IFN-β表达显著增高(P<0.05),并随浓度增高而表达升高,各刺激组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polyⅠ:C刺激细胞24h较刺激12h组IFN-β表达显著增高(P<0.05)。 1.3 pcDNA3-HBc转染HepG2细胞对polyⅠ:C诱导表达IFN-β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2μg转染组IFN-β表达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上清中IFN-β浓度显著减少(P<0.05)。 1.4 HBcAg重组蛋白对polyⅠ:C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相比,HBcAg重组蛋白处理组IFN-β表达和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 2.TBK1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β的调节作用: 2.1经XbaⅠ和BamHⅠ酶切电泳鉴定,以及重组体插入片段的DNA序列测定,证实成功地构建了含hTBK1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TBK1。 2.2 pcDNA3-hTBK1转染Hela细胞对polyⅠ:C诱导表达IFN-β的作用:与对照组和其他转染组相比,1.8μg转染组IFN-β表达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和0.6μg转染组相比,1.2μg转染组IFN-β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转染组IFN-β浓度均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pcDNA3-hTBK1转染HepG2细胞对polyⅠ:C诱导表达IFN-β的作用:随着转染量的增加,IFN-β表达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和0.6μg转染组相比,1.2μg、1.8μg转染组IFN-β表达显著增加,不同浓度转染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转染组细胞上清IFN-β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2.4 polyⅠ:C刺激HepG2.2.15细胞诱导IFN-β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刺激组IFN-β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polyⅠ:C刺激浓度的增加,上清中IFN-β浓度呈梯度显著增加,不同浓度刺激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刺激组上清中HBsAg和HBeAg含量、及上清和细胞中HBV DNA拷贝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2.5 pcDNA3-hTBK1转染HepG2.2.15细胞对polyⅠ:C诱导抗病毒作用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和25μg/ml刺激组相比,100μg/ml polyⅠ:C刺激组IFN-β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刺激组上清中IFN-β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50μg/ml和100μg/ml polyⅠ:C刺激组HBsAg表达显著降低(P<0.05),不同浓度刺激组HBeAg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刺激组上清HBV DNA拷贝数均有显著下降(P<0.05),各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刺激组细胞HBV DNA拷贝数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polyⅠ:C刺激HepG2和HepG2.2.15细胞可诱导IFN-β表达,提示肝细胞可能在抗病毒固有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HBcAg真核表达质粒体外转染及其重组蛋白处理可抑制polyⅠ:C诱导HepG2细胞表达IFN-β,提示HBcAg具有拮抗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的作用。hTBK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可促进polyⅠ:C诱导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表达IFN-β,同时一定浓度的hTBK1转染可有效降低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V DNA拷贝数,提示TBK1可能通过增强固有免疫信号转导途径,增加细胞因子如Ⅰ型干扰素(IFN-β)的表达,进而对HBV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结果提示,病毒感染时肝细胞可产生一定的固有免疫应答,发挥抗病毒作用,而HBV可通过表达病毒蛋白HBcAg拮抗机体的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同时促进TBK1的表达和激活能提高肝细胞的固有免疫应答。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肝细胞在抗HBV感染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以及HBV慢性感染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研制新的慢性乙肝治疗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图文】:

电泳图,电泳,产物


图1.1HBcAgPcR产物电泳结果Fig.1.1ElectroPhoretieanalysisofHBcAgPCRProduetLanel,2:HBcAgPCRProduet图1.2peDNA3一HBc酶切产物Fig.1.2EleetroPhoretieanrestrietionenz犯nediPeDNA3一HBe

电泳图,电泳,产物,亚型


实验结果1HBcAg对dsRNA诱导肝细胞表达IFN一p的调节作用1.1penNA3一HBc质粒的构建以HBv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PcR扩增编码HBcAg的基脂糖凝胶电泳可见约55lbp的目的基因片段,见图1.1。采用EcoRI和Bam步酶切筛选重组peDNA3一HBc质粒阳性克隆,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一条约目的片段和约5.4kb的载体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筛选的阳性克隆经上DNA序列测定,结果与HBVayw亚型核心抗原基因DNA序列完全一致,组pcDNA3一HBc质粒构建成功,见图1.2和图1.3。bPl2b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靖华,赵克森;TLR与天然免疫反应[J];免疫学杂志;2001年S1期

2 牛海刚;LPS-CD14-TLR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崔澄 ,王赞旭;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年01期

4 杨清武;Toll-like receptors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年04期

5 徐大为,陈四平,孙肖红;TLRs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文海平;周红;;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家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1期

7 刘兴,冯文莉,康格非;脂多糖受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3期

8 彭涛;赵逵;;Toll样受体和核苷酸结合寡聚蛋白2与克罗恩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年05期

9 俞碧君;;TLR信号通路在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中的作用[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7年06期

10 王菲;TLR家族分子信号转导新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娟;;RHBDD3通过抑制TLR触发的树突状细胞成熟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安华章;周俊;赵伟;侯晋;谢云;徐红梅;钱程;于益芝;刘书逊;张燕;曹雪涛;;SHP-1抑制自发性及Toll样受体配体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伍翔;魏海明;孙lm;田志刚;;TLR信号对人NK细胞的调节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4 安华章;赵伟;侯晋;张燕;谢云;徐红梅;钱程;周俊;于益芝;刘书逊;冯根生;曹雪涛;;SHP-2抑制TLR信号传导中TRIF依赖的细胞因子的产生[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刘书逊;张婷;李丽;于益芝;曹雪涛;;C1q负向调控IFN-α对单核细胞的活化效应[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6 毛洁;周韧;毛峥嵘;;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相关分子标记[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冯淑娟;儿童专用座椅离孩子们有多远[N];中国汽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宁;TLR信号通路有关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封迎帅;从eHSP释放与TLR信号转导途径探讨艾灸对Hp胃黏膜炎性损伤的干预机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易拓;肿瘤细胞/糖脂类复合物联合TLR配体对小鼠NKT细胞和DC功能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4 董丹;以“肺常不足”立论双表法抗流感病毒感染TLR信号通路时效关系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学红;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益生菌的筛选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李彩霞;猪苓及猪苓多糖对TLR介导的BCG抗大鼠膀胱癌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占贞贞;磷酸酶PHLPP对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选择性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8 商涛;Leydig细胞中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睾丸天然免疫反应[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钱程;Fas信号和TLR信号促进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负向调控CD4~+T细胞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荆科;TLR2、4在内毒素血症幼鼠肠损伤的作用机制和谷氨酰胺与肠三叶因子保护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q谇,

本文编号:2567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67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