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脂多糖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光梅;米亚英;;某高校新生钩端螺旋体感染血清学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5期
2 ;河南省猪携带钩端螺旋体情况的初步调查(摘要)[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76年03期
3 ;你知道吗?[J];广西赤脚医生;1978年05期
4 叶丹霓,刘湘民,伍淑蓉,王偕秀,李成j,汪成孝,代保民;钩端螺旋体染色新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5 王树人,殷强仲,叶丹霓,代保民,雷幼导;豚鼠肝内钩端螺旋体数量与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的关系——出血机理的实验探讨[J];四川医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杨耀;用放射测定法快速检测钩端螺旋体[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87年01期
7 张宽深,徐文杰;从青蛙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J];浙江预防医学与疾病监测;1992年04期
8 文友基,苏盛通,梁庆勋;小鼠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年03期
9 秦进才,王岳竹,蒲丛,高吉元;河南省分离发现纳姆型钩端螺旋体[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年04期
10 刘洪涛,陈景武,田贤先;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钩端螺旋体脑病3例长期误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金红;盛跃颖;张志明;刘世贵;赵国屏;郭晓奎;;钩端螺旋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达谱的变化[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琳;王明珠;王艳丽;魏志毅;张平;李一琨;姜晓华;龚为民;;钩端螺旋体的Homoserine O-acetyltransferase晶体结构揭示了一种新的乙酰基转移机制[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董珂;李振红;袁建平;胡宝瑜;赵国屏;郭晓奎;;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趋化系统的初步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秦金红;张志明;何平;郭晓奎;;不同传代次数的钩端螺旋体表达谱的差异[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刘丽华;米亚英;;钩端螺旋体血清抗体调查[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范泉水;邱薇;郑颖;李作生;李刚山;张富强;黄勇;周卫国;尹惠琼;李江;;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范泉水;邱薇;郑颖;张富强;李作生;李刚山;黄勇;周卫国;叶封平;;云南军犬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A];第十三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董珂;李振红;孙景春;袁建平;胡宝瑜;郭晓奎;;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趋化系统的初步研究[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徐静;姜叙诚;李文俊;杨宏亮;汤道强;郭晓奎;;钩端螺旋体胶原酶在钩体病中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孙洋;冯书章;;钩端螺旋体种系发生学研究的门户——LepBank数据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楠;加州大学发现钩端螺旋体快速识别法[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胡德荣;钩端螺旋体研究获重大突破[N];健康报;2003年
3 记者 骆红初;我微生物研究获重大突破[N];上海科技报;2003年
4 记者 胡德荣;钩体菌基因组测序完成[N];健康报;2000年
5 记者 张学全;叩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之门[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怡轩;钩端螺旋体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2 秦金红;钩端螺旋体表达谱的研究及噬菌体片段转录调控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王欢;钩端螺旋体溶血素促炎反应及其信号通路和溶解吞噬泡膜介导免疫逃逸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龙;钩端螺旋体分子特性分析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2 殷世亮;钩端螺旋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3 李春娟;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方法的建立[D];辽宁医学院;2011年
4 王中平;赖型钩端螺旋体毒力基因mviN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佳文;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杨会棉;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7 毕波;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8 王斐;钩端螺旋体Lig蛋白在仓鼠动物模型中的免疫效果评价[D];吉林大学;2015年
9 张翠彩;钩端螺旋体MLV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10 李国波;钩端螺旋体Lig 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7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6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