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磷酸酶PHLPP对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选择性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9 20:24
【摘要】: 天然免疫应答是由能够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的受体所介导的,这些受体统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s)。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表面,特异性识别病原体中特定的分子结构,激活其下游MyD88或TRIF依赖的信号通路,激活MAPK、NFKB或者IRF3信号,最终激活天然免疫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构成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TLRs在各种生物体内高度保守,目前在小鼠中已发现12种TLRs。 另一类受到广泛关注的模式识别受体是维甲酸诱导的基因Ⅰ样受体(retinoid acid-inducible geneⅠ(RIG-I)-like receptors, RLRs),包括RIG-I和MDA5 (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它们都可以识别胞浆中的病毒RNA。常用于活化RIG-I信号的RNA病毒有水泡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仙台病毒(Sendai virus, SeV)等。RIG-I/MDA5识别相应病毒RNA后,通过招募接头分子IPS-1 (Interferon-beta promoter stimulator 1)等激活下游信号,引起IRF-3以及NF-κB的核转位,最终促进Ⅰ型干扰素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激发机体抗病毒反应。 TLR及RIG-I不仅启动天然免疫应答,控制炎症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可以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成为连接初始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桥梁。所以,TLR及RIG-I信号过度活化或活化不足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疾病的发生。许多其他信号通路参与对TLR及RIG-I信号的严密调控,然而到目前为止,对TLR和RIG-I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因此,对TLR及RIG-I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PHLPP (PH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是一种具有PH(pleckstrin homology)结构域并且富含亮氨酸重复基序的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它由N端的PH结构域、LRR (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域、PP2C (protein phosphatase2C)样磷酸酶活性结构域以及C端的PDZ binding结构域组成,大鼠的同源物编码1687个氨基酸。以前的研究发现在大鼠脑组织细胞中,PHLPP能通过其LRR区域直接与K-Ras相结合,负向调控K-Ras和MAPK信号途径;PHLPP也能够抑制ERK通路活化,参与大鼠脑组织长时间记忆的形成。PHLPP在多种肿瘤细胞中低表达,能够通过PP2C样磷酸酶活性区特异性作用于Akt的473位丝氨酸,使其去磷酸化,从而抑制Akt依赖的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PHLPP还可以依赖其PH区域使PKC去磷酸化,从而调控细胞内PKC的水平。这些研究提示PHLPP可通过其不同的功能域参与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 蛋白磷酸酶在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报道数个磷酸酶,包括SHP-1 (Src homology region 2 domain-containing phosphatase 1)、SHP-2、SHIP-1 (Src homology 2 domain containing inositol-5'-phosphatase-1)和MKP-1(MAPK phosphatase-1)等,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TLR或RIG-I触发的天然免疫应答中炎性细胞因子和/或Ⅰ型干扰素的产生。那么PHLPP作为另一重要的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调控的蛋白磷酸酶,是否参与天然免疫应答中TLR及RIG-I信号转导的调控尚不清楚。 本实验分三部分内容对PHLPP是否参与天然免疫的调控以及可能的相关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PHLPP对TLR及RIG-I触发巨噬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的选择性促进作用 我们研究发现PHLPP在小鼠脑组织、脾脏及淋巴结等组织和T细胞、B细胞、NK细胞、DC、腹腔巨噬细胞以及RAW264.7细胞株等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并且TLR配体LPS、poly(I:C)刺激以及RIG-I配体VSV感染可以诱导巨噬细胞表达PHLPP蛋白增加。 在小鼠巨噬细胞中,用靶向PHLPP的siRNA干扰PHLPP表达,发现可以显著抑制TLR4配体LPS、TLR3配体poly(I:C)以及RIG-I配体VSV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但对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无明显影响。另外,干扰PHLPP表达对CpG ODN诱导的Ⅰ型干扰素及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均无显著影响。过表达PHLPP可以显著增强LPS、poly(I:C)以及VSV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而对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也无明显影响。 细胞因子报告基因结果显示,过表达PHLPP可以显著促进TRIF、组成性活化的RIG-I(RIG I-N)以及MDA5活化的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并且呈剂量依赖性;但对TRIF以及MyD88活化TNF-α报告基因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对MyD88活化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也无明显影响。 通过PB转座子技术建立的PHLPP基因敲除小鼠,其腹腔巨噬细胞中PHLPP表达降低80%以上。实验发现PHLPP基因敲除小鼠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LPS.poly(I:C)以及VSV诱导的IFN-α和IFN-β产生水平较野生型小鼠巨噬细胞明显下降,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无明显差异。CpG ODN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以及Ⅰ型干扰素的水平在两种细胞中均没有明显差异。在PHLPP基因敲除小鼠骨髓来源的DC中我们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体内试验显示,PHLPP基因敲除小鼠及对照小鼠腹腔注射LPS.poly(I:C)或者VSV后,PHLPP基因敲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IFN-α和IFN-β的mRNA水平较对照小鼠均显著下降,而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HLPP基因敲除小鼠血清中IFN-β水平较对照小鼠显著降低,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PHLPP促进TLR配体诱导的TRIF依赖的以及RIG-I配体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而对其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以及MyD88依赖的细胞因子产生无明显影响。 二、PHLPP选择性调控TLR及RIG-I触发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为明确PHLPP各个结构域的功能,我们根据PHLPP的分子结构构建了不同的PHLPP缺失突变载体。瞬时转染这些缺失突变载体后,检测对TRIF活化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缺失LRR或者PP2C结构域的PHLPP突变体不能促进TRIF活化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而缺失PH或者PDZ结构域的PHLPP突变体仍然能够显著促进TRIF活化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单一表达PP2C结构域的PHLPP突变体不能促进TRIF活化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而表达LRR和PP2C结构域的PHLPP突变体能够显著促进TRIF活化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同时,我们发现在巨噬细胞中瞬时转染缺失LRR或者PP2C结构域的PHLPP突变体不能促进poly(I:C)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由此认为,PHLPP正向调控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是依赖于其LRR结构域和磷酸酶活性结构域PP2C。 接着,我们观察了PHLPP对TLR及RIG-I信号活化的MAPKs、NF-κB的影响。发现PHLPP表达降低对poly(I:C)诱导的ERK、JNK、p38和IKKα/β的磷酸化没有明显影响。同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过表达PHLPP对MyD88、TRIF或RIG-I活化的NF-κB报告基因活性也没有显著影响。因此,PHLPP不能促进TLR及RIG-I触发的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对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没有显著影响。 那么PHLPP调控TLR及RIG-I信号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靶分子是什么呢?研究发现过表达PHLPP可以显著促进TBK1和IRF3活化的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以及TRIF活化IRF3报告基因的活性,并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提示PHLPP在Ⅰ型干扰素产生信号途径中作用在IRF3分子水平。 进一步免疫沉淀和GST-pull down实验表明PHLPP可以通过其LRR结构域直接与IRF3的C端相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在巨噬细胞静息状态下PHLPP在胞浆、胞核中均有分布,而IRF3全部在胞浆中;poly(I:C)刺激或SeV感染后,PHLPP有往胞核中聚集的趋势,IRF3转位入核;并且PHLPP与IRF3在细胞核内产生共定位,且分离胞浆、胞核蛋白进行免疫沉淀实验进一步证明PHLPP与IRF3在细胞核内结合。 为进一步证明PHLPP调控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靶分子是IRF3,我们采用了IRF3基因敲除小鼠(IRF3-/-)的腹腔巨噬细胞。实验发现过表达PHLPP对poly(LC)诱导的IRF3-/-巨噬细胞中Ⅰ型干扰素产生没有明显影响。在IRF3-/-巨噬细胞中瞬时转染IRF3质粒以恢复IRF3的表达后,发现过表达PHLPP也恢复了对poly(I:C)诱导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促进作用。由此确定PHLPP调控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信号途径靶分子是IRF3。 IRF3作为TLR和RIG-I信号通路的共同下游分子之一,活化后发生磷酸化、二聚体化以及核转位,进而与CBP/P300结合,促进Ⅰ型干扰素的产生,随后IRF3蛋白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保证Ⅰ型干扰素信号活化途径的平衡。我们研究发现PHLPP基因敲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在poly(I:C)刺激或者VSV、SeV感染后,其IRF3蛋白降解速度较对照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增快;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完全抑制上述两种细胞中IRF3的降解。过表达PHLPP可以抑制SeV感染诱导的IRF3蛋白降解。PHLPP表达降低之后可以显著增强IRF3泛素化。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HLPP能够与IRF3直接结合并维持IRF3蛋白的稳定,防止其泛素化而降解。 那么,PHLPP通过何种机制维持IRF3蛋白的稳定呢?考虑到PHLPP正向调控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是依赖于其磷酸酶活性结构域PP2C,且有文献报道IRF3 339位丝氨酸(小鼠IRF3 332位丝氨酸(IRF3 S332))磷酸化可以促进IRF3的泛素化和降解,那么PHLPP是否通过使IRF3 S332位去磷酸化而稳定IRF3蛋白呢?我们构建了小鼠IRF3 S332位突变的表达载体(IRF3 S332A)。研究发现在HEK293细胞中瞬时转染PHLPP和野生型IRF3或IRF3 S332A,用SeV感染后,PHLPP对IRF3 S332A的降解和泛素化无明显影响,却可以抑制野生型IRF3的降解和泛素化。同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PHLPP能促进野生型IRF3却不能促进IRF3 S332A突变体活化的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这些实验结果说明PHLPP的作用位点是IRF3 S332。 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中PHLPP在细胞核内通过其LRR结构域与活化的IRF3 C端结合,通过其PP2C磷酸酶活性区使IRF3 S332去磷酸化,从而抑制S332磷酸化依赖的IRF3泛素化和降解,维持IRF3蛋白的稳定,促进Ⅰ型干扰素的产生。 三、PHLPP通过促进Ⅰ型干扰素产生而参与抵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为探讨PHLPP正向调控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这一功能在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观察了PHLPP对VSV复制的影响。实验发现PHLPP基因敲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在VSV感染后,培养上清中VSV病毒滴度(TCID50)显著增加,用培养上清处理的HEK293细胞迅速出现细胞变圆等病毒感染性病变及细胞死亡;而在巨噬细胞培养过程中中加入重组小鼠IFN-β,可以明显降低VSV病毒滴度,减少HEK293细胞死亡率。上述结果表明PHLPP通过促进Ⅰ型干扰素的产生而抑制了VSV的复制。 进一步我们取小鼠体内感染VSV 24-48小时之后的脏器检测病毒感染情况,发现PHLPP基因敲除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组织中VSV的复制和病毒滴度(TCID50)较对照小鼠显著增加,表明PHLPP在体内参与了抵抗VSV感染的效应。 本部分研究表明PHLPP通过促进体内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VSV的复制,提高小鼠对VSV体内感染的抵抗能力,提示其在抵御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三部分研究结果,我们发现磷酸酶PHLPP参与了巨噬细胞中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正向调控;证明了PHLPP可以通过LRR结构域直接结合胞核内的IRF3,并依赖其磷酸酶活性使IRF3 332位丝氨酸去磷酸化而抑制IRF3的泛素化和降解,维持Ⅰ型干扰素产生的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提高小鼠对VSV感染的抵抗力。本研究揭示了磷酸酶PHLPP在先天免疫应答调控中的作用,丰富了TLR信号及RIG-I信号转导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文】:

免疫细胞,配体,腹腔巨噬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为了解PHLPP在小鼠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分别取小鼠的各组织及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NK细胞、骨髓来源的DC及腹腔巨噬细胞等进行检测,发现这些组织和细胞中PHLPP均有表达,并显著表达于脑组织(图1一1)。﨑O盆﨑芝口S一一eo卜.寸O苏创V比竺一 0180.00兰一口O卜+寸00兰一800S一一00兄2s。动.二do﨑0.乏兰一QOO一一祠﨑OPUO﨑O艺﨑芝口考OJJ月 SUOEOPuO0二d之任。一﨑0倒ueso乏P0uO二d之任u一OoJu00一d的uJsn二卜孰^uo卫>I﨑公,一-JO亡。-J七eO工U一付﨑山PHLPPPHLPP卜aCtin图1一1.PHLPP在小鼠组织及免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Figurel一 1.ExPressionPatternofPHLPPmRNAinmousetissuesandirnrnuneeells物 riousmousetissues(A)andimmunecells(B)weresubjectedtoRl’ -PCRanalysisfor PHLPPmRNAexPression.Mousep一 actinwasamPlifiedasaeontrol.Similarresultswere obtainedinthreeindePendentexPriments.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用TLR4配体 Lps(1oon留ml)、TLR3配体poly(I:C)(10林留ml)刺激或者用G一I配体VSV(MOI=10)感染,可以诱导PHLPP蛋白表达增加,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图1一2)。

巨噬细胞,蛋白,干扰效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I型干扰素产生的变化。我们设计合成了靶向PHLPP的多对siRNA,并筛选出能显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PHLPP表达的一对siRNA,与对照siRNA(Ctrl)相比,其干扰效率达到80%以上(图1一3)。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臣宾;IFN-ω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1期

2 顾越英,陈晓翔;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11期

3 赵军,段招军,王红艳,李武平,吕宏亮,魏开坤,孙立连,侯云德;检测人Ⅰ型干扰素生物学活性的新方法[J];病毒学报;2002年01期

4 陈小青;顾越英;;Ⅰ型干扰素通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现代免疫学;2008年05期

5 程志,李险峰,蔡剑晖;Ⅰ型干扰素受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9年02期

6 王希晶;吴秉毅;;Ⅰ型干扰素通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14期

7 孔宪波;你了解干扰素吗?[J];解放军健康;2003年04期

8 吴萍萍;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4期

9 赵慧;邓永强;陈水平;姜涛;韩剑峰;秦成峰;秦鄂德;;重要蚊媒黄病毒对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年03期

10 余艳;谢幸;吕卫国;;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及其与疾病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舒红兵;;病毒感染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英文)[A];第三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任苏平;陈智;王信子;;乙型肝炎病毒对Ⅰ型干扰素受体表达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滔;叶冬青;;Ⅰ型干扰素和系统性红斑狼疮[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4 舒红兵;;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英文)[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郑建铭;施光峰;李宁;钱志平;朱梦琪;陈明泉;李谦;王新宇;;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IRF3及其下游Ⅰ型干扰素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梁淑娟;魏海明;田志刚;;IFN-α通过STAT3,STAT1信号通路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梁淑娟;魏海明;田志刚;;IFNa通过STAT3、STAT1信号通路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夏春;刘津;汪明;;一新亚型鸡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A];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曹瑞兵;王旭东;王敏秀;郑其生;李学仁;陈德胜;陈溥言;;猪α_1-干扰素全基因大肠杆菌偏嗜性密码子改造及高效原核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杨 杨苏丽;干扰素新成员——β-干扰素[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高飞;HIV感染机理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溥言 教授;禽流感及其防治新技术[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溥言教授;禽流感及其防治新技术[N];中国畜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占贞贞;磷酸酶PHLPP对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选择性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赵慧;重要蚊媒黄病毒在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3 王亚棋;肿瘤中磷酸酶PHLPP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杨燕;双链DNA对HBV复制的影响及其胞内信号传导[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董立巍;肝癌癌蛋白p28~(GANK)正反馈调节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钟波;MITA介导的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及其调节机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姝;OTUB1和OTUB2对细胞抗病毒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D];武汉大学;2010年

8 祖宁;Ⅰ型干扰素系统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和炎性肌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毛爱平;cIAP1/2调控IFN-β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燕杰;E3泛素连接酶TRIM4和TRIM21调节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机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娜;鸭Ⅰ型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品;micro-RNAs对Ⅰ型干扰素免疫效应的调控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3 任苏平;乙型肝炎病毒对Ⅰ型干扰素受体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4 曾慧敏;PHLPP和MDK基因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靶基因可行性研究及残留白血病检测体系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5 李亚南;PHLPP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人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张玉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3触发后Ⅰ型干扰素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李丽;小鼠脾脏基质微环境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张沛;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Ⅰ型干扰素表达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谭婉珑;IRF-7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Ⅰ型干扰素转录的调控[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孙义锡;孕激素、microRNA及IRAK1对单核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5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85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