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在炎症反应和雌激素内稳态相互调控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28 03:43
【摘要】:雌激素为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性激素,在各组织和器官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由合成和代谢途径达到平衡,其中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 EST;又称Sulfotransferase 1E1, SULT1E1)催化的硫酸化反应是使雌激素失活的主要途径,对体内雌激素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研究显示,雌激素在很多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雌激素在各种炎症疾病中的调控,可以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提供基础。本课题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炎症疾病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探讨EST介导的雌激素与炎症反应的相互调控。1.炎症反应诱导肝脏EST的表达Real-time PCR和Northern Blot的结果一致表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可使肝脏EST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酶反应活性实验表明,LPS可增强肝脏EST酶的催化活性。被诱导的EST酶可催化雌激素硫酸化反应,降低体内雌二醇水平。给予小鼠LPS4h、8h、16h和24 h后,收集肝脏组织,发现肝脏EST的mRNA水平在各时间点均被诱导,且在16h时达诱导最高点。分别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LPS(0.1,1,5和10 mg/kg),16 h后收集肝脏组织,发现LPS对肝脏EST的诱导随着剂量的升高而增强。LPS抑制许多肝脏药物代谢酶的表达,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11和Sult1a1的表达在注射LPS的小鼠中显著下降,而肝脏类固醇硫酸酯酶(Steroid sulfatase, STS)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说明LPS对肝脏EST的诱导具有特异性。除了腹腔注射LPS诱导炎症反应模型外,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诱导败血症模型和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中,肝脏EST水平也显著升高,说明炎症反应可诱导肝脏EST的表达。2.炎症反应诱导肝脏EST表达的机制研究研究表明,EST受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和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 LXR)的调控,且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 CAR)的激动剂可诱导EST的表达。测定GR靶基因Tat、LXR靶基因Srebp-1c和CAR靶基因Cyp2b10的表达,发现这些基因均被LPS抑制,与EST的诱导不同。此外,给予LXR基因敲除小鼠和CAR基因敲除小鼠腹腔注射LPS,肝脏EST的诱导不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LPS对肝脏EST的诱导不受核受体GR、LXR和CAR的调控。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在LPS介导的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予携带TLR4突变基因的C3H/HeJ小鼠腹腔注射LPS,发现肝脏EST的表达水平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而野生型C3H/HeOuJ小鼠中,LPS能诱导肝脏EST的表达。说明LPS对肝脏EST的诱导依赖于TLR4的介导。NF-κB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凝胶迁移实验、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EST启动子上含有NF-κB的结合位点。在小鼠体内,NF-κB的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可抑制LPS和CLP对肝脏EST的诱导。这些结果表明,EST是NF-κB的靶基因,LPS和CLP对肝脏EST的诱导受NF-κB的调控。3.EST在炎症反应与雌激素内稳态相互调控中的作用研究EST催化雌激素的硫酸化反应,降低雌激素活性。在LPS诱导模型和CLP诱导模型中,炎症刺激通过诱导肝脏EST,降低肝脏中受雌激素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子宫内膜BrdU免疫组化分析和雌激素调控基因表达水平表明,LPS通过诱导肝脏EST,抑制卵巢切除小鼠的子宫雌激素效应。这些结果说明,炎症反应通过诱导肝脏EST表达,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进而影响雌激素效应。雌激素在很多炎性疾病中具有抗炎作用,而EST可使雌激素失活。在LPS诱导模型和CLP诱导模型中,EST基因敲除小鼠肝脏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EST基因的缺失可减弱LPS和CLP诱导的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对炎症刺激的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EST可介导炎症反应和雌激素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为理解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宇红;雌激素对脑的作用[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2期

2 常兵;葛均辉;梁玉香;;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雌激素活性效应的增强作用[J];卫生研究;2007年03期

3 应桂双;外来雌激素的检测方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5年04期

4 祝红红;黄幸纾;;植物性雌激素对人类的潜在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6年04期

5 何明,胡昌奇;植物性雌激素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1999年01期

6 王若光,尤昭玲,冯光荣;中药植物性雌激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2期

7 单晓英,李百祥;农药咪鲜安环境雌激素活性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5期

8 刘冬梅,李宏军,高进;有雌激素活性中草药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9 陈春;张淑丽;;红花等10种中药的雌激素活性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4期

10 郑丽舒 ,金一和 ,靳翠红 ,张颖花;双酚A和β-六氯环己烷对小鼠雌激素活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若光;尤昭玲;;中药植物性雌激素研究[A];首届赣鄂湘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文超;Qian Yueming;Sun Xiujun;;雌激素硫酸转移酶的调节作用[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赵亚;魏少敏;;美容中草药的雌激素活性研究[A];2006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晓珂;裴素娟;冯卫生;;不同产地、种属十种卷柏雌激素活性筛选的实验研究[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5 梁栋;张光明;宗栋良;费世东;;雌二醇与其他单一雌激素联合后对雌激素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七卷)[C];2013年

6 王婷;季荣;;抗生素对于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矿化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前锋;王飞;张国林;;调控雌激素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亚;魏少敏;;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在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进展[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明;高文晖;韩啸宇;邵兵;;环境污染物双酚AF的生物转化及其雌激素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宋昆冈;对乳中的雌激素不必惊慌[N];消费日报;2010年

2 李颖 赵雪;大豆异黄酮到底能否替代雌激素[N];科技日报;2005年

3 李春;最佳补钙方式 饮牛奶喝豆浆[N];江苏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柴晓鹃;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在炎症反应和雌激素内稳态相互调控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2 孙庆峰;水处理过程中典型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变化特征[D];清华大学;2007年

3 刘凤华;雌激素、NH1996神经保护和抗痴呆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陈海燕;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雌激素干扰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5 刘际;下丘脑雌激素在调控HPA轴和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张良;雌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双重作用:受体介导的促增殖和代谢产物诱导的促早衰效应[D];武汉大学;2011年

7 张彩宁;中药虎杖雌激素活性成分及其物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张岩;葛根组分库的建立及雌激素活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张照韩;城市水体中雌激素的去除机制及复合污染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付元;合肥市水体中雌激素污染现状及其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去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2 张贤;雌激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D];泰山医学院;2011年

3 侯凌燕;雌激素在小鼠体内microRNA基因图谱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邢燕;长白山亚种林蛙卵中雌激素的提取与活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5 王强;蜂王浆中雌激素活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杨雪;酞酸酯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及生物降解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洪平;乌鲁木齐市地表源水及出厂水中有机提取物及其类雌激素活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利鹏;九龙江流域-河口-台湾海峡雌激素的污染特征及POCIS采样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刘芸;苯丙氨酸氯化消毒副产物及其抗雌激素活性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严继承;植物性雌激素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及间隙连接蛋白磷酸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43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43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