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巨细胞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之间的异种免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14:16
【摘要】:目的 1.建立HBV复制小鼠模型并研究HBV清除的免疫学机制。 2.了解MCMV和HBV先后感染/复制的相互影响及其机制。重点研究合并CMV感染对HBV感染转归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将10ug腺病毒载体构建的HBV表达质粒pAAV/HBV1.2经尾静脉高压水注射入不同来源的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Harla、DEREG、ZTL、Charles River)体内,监测不同时间点血清HBsAg清除情况。 2.分别将2ug、5ug、10ugpAAV/HBV1.2经尾静脉高压水注射入三组Harlan小鼠,监测不同时间点血清HBsAg清除情况。 3.将10ugpAAV/HBV1.2及其HBV核心区截短的突变体(HBc150、HBc175)以及质粒骨架和HBV序列长度均不同于pAAV/HBV1.2的质粒pSM2分别经尾静脉高压水注射入3组Harlan小鼠体内。监测不同时间点血清HBsAg清除情况。采用细胞内IFNγ染色结合细胞表面染色技术检测Harlan小鼠在分别转染pAAV/HBV1.2和pSM2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特异的T细胞的数量。 4.将10ug的pAAV/HBV1.2经尾静脉高压水注射入Harlan小鼠,6周后经腹膜内注射100ul含5×104PFU的MCMV病毒。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HBsAg水平。在MCMV感染1周后制备脾脏淋巴细胞悬液用于检测MCMV及HBV特异性T细胞。匀浆肝脏组织,收集上清采用病毒空斑试验检测MCMV的滴度。 5.分别对HBV和MCMV免疫的脾脏和肝脏细胞作细胞内因子染色和抗原肽包被的H-2b二聚体和五聚体染色,以检测HBV与MCMV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免疫细胞。 6.将100ul含1×105PFU MCMV的PBS经腹膜内注射入Harlan小鼠体内,6周后经尾静脉高压水注射10ug pSM2质粒。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HBsAg水平。pSM2注射后16天制备脾脏淋巴细胞悬液用于检测MCMV及HBV特异性T细胞及NK细胞、Treg细胞的频率。匀浆肝脏组织,收集上清采用病毒空斑试验检测MCMV的滴度。 7.分别采用针对NK细胞、CD8细胞以及INF-γ的单克隆抗体在pSM2转染小鼠前后经腹膜内注射入小鼠体内。监测血清HBsAg水平及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弱的变化。 结果 1.不同来源的C57BL/6J小鼠在pAAV/HBV1.2转染后1天可检测到血清中HBsAg分泌,第4天到1周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所有Harlan小鼠和DEREG小鼠血清HBsAg分别于第6周和第7周下降至检测限以下。而50%的ZTL小鼠及Charles River小鼠HBsAg血症持续到8周以后。 2.三组分别转染了2ug、5ug、10ugpAAV/HBV1.2的Harlan小鼠均在质粒注射后5周内清除了HBsAg血症,清除过程没有显著性差别。 3.75%转染pAAV/HBV1.2的Harlan小鼠在质粒注射后4周内清除血清中的HBsAg,而66%转染HBc150及HBc175的小鼠分别在质粒注射后第3周和5周清除血清中的HBsAg o所有转染pSM2的小鼠在注射质粒后2周内HBsAg血症消失。 4.pSM2转染后第2周起,在Harlan小鼠PBMC中即可检测到针对HBcAg和HBsAg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针对HBcAg的免疫应答显著高于HBsAg。而在pAAV/HBV1.2及其衍生质粒转染的小鼠PBMC中未检测到HBV特异性免疫应答。 5.急性HBV清除后的小鼠和未经免疫的小鼠在感染急性MCMV后产生MCMV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以及肝脏中MCMV的病毒含量无显著性差别。急性HBV感染后第7周,血清中HBsAg清除后第2周,在MCMV感染的小鼠而非HBV转染小鼠的脾脏中检测HBV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采用抗原肽包被的H-2b二聚体和五聚体染色技术在MCMV免疫的脾脏细胞中检测到能同时与HBV抗原肽C1与MCMV抗原肽M57反应的T细胞,在HBV免疫的脾细胞中则未检测到,说明这种交叉免疫具有单向性。 6.持续性MCMV感染或未经免疫的Harlan小鼠转染pSM2后,其血清HBsAg水平迅速上升,4天后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持续性MCMV感染的小鼠血清HBsAg清除较缓慢,血清HBsAg水平在转染pSM2后第9、11天均高于未经免疫的小鼠。在9天时有显著性差异。转染pSM2后,两组小鼠未检测到巨噬细胞(F4/80) MHC表达量的显著差异。但是在持续性MCMV感染的小鼠中产IFNy的HBV C1特异性T细胞及NK细胞显著高于未经免疫的小鼠。清除或封闭NK细胞或EFNγ均可增加血清HBsAg水平,同时封闭IFNy还可减低HBV特异性T细胞数量。另外转染pSM2后,持续性MCMV感染小鼠脾脏和肝脏内Treg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未经免疫的小鼠。 7.持续性MCMV感染的小鼠转染pSM2后,其脾脏中针对MCMV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及肝脏中MCMV的病毒含量较单纯持续性MCMV感染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HBV表达质粒的质粒骨架、HBV序列组成以及小鼠的基因背景决定了HBV在小鼠体内持续时间。其中基因背景的差异普遍存在,来源不同的同品系小鼠清除HBV的能力各不相同。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是HBV清除的重要机制,其强弱决定了HBsAg血症持续时间的长短。 2.既往的HBV感染对急性MCMV感染的结局和免疫状态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持续性MCMV感染对急性HBV复制的免疫状态和结局有显著影响:一方面MCMV记忆细胞能够单向提供对HBV感染的抵抗作用(散发);另一方面MCMV感染可通过降低的NK细胞和HBV特异性T细胞数量,进而减少IFNy分泌,最终导致HBV的清除减慢。这种现象可能与MCMV感染小鼠中升高的Treg细胞对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负性调控有关。继发急性HBV复制对持续性MCMV清除无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点 1.pAAV/HBV1.2经尾静脉高压水注射入C57BL/6J小鼠建立的慢性HBV复制模型已经被广泛认识,但在科学实践中,往往不能成功复制该模型。本研究表明除了小鼠的品系外其来源不同也会影响到HBV持续状态。 2.首次利用高压水尾静脉注射小鼠的HBV复制模型和MCMV感染模型来模拟人类HBV和CMV共感染对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以及感染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的意义 既往的研究表明病毒感染结局取决于宿主的遗传背景和病毒致病力,我们的研究表明个体既往的感染病史可对新的病毒感染结局产生影响。本研究建立了MCMV和HBV共感染的小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MCMV感染与急性HBV复制之间相互影响及可能的免疫学机制。这些工作拓宽了我们对HBV自然感染状态下(没有一个个体是未经免疫的)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和清除机制的认识。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在设计疫苗时应当考虑异种免疫对新病原体感染的抵抗作用以及对感染结局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3;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宏斌;邬开朗;姜鲲;彭玲;;双表达小干扰RNA抑制小鼠体内HBV感染(英文)[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年09期

2 商小英,庞学雯,张华刚,陈慰峰;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抗原特异的CTL免疫应答试验条件的优化[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年06期

3 许家喜,麻密,麻远,林忠平;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基因表达产物的方法[J];科学通报;1999年09期

4 阎景波;MHC-抗原肽-TCR亲和力与T_H1/T_H2细胞分化[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年05期

5 汪泽厚;HLA分子的超型、结合肽的超基序及其意义[J];免疫学杂志;1999年02期

6 李世荣,曹川,吴军;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与递呈机制[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7 姜良勇,王福庆;HLA-DR抗原与多肽的结合[J];生命的化学;1998年03期

8 潘杰,孙文夏,金晓蕾;多基因突变小鼠模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年S1期

9 吕小文;吕飞杰;王静;;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抗原肽[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年06期

10 王庭欣;夏立娅;吴广臣;刘峥颢;梁淑珍;;海带多糖对小鼠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涛;;APOBEC3F在急性感染小鼠模型中抗HBV效应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杭;缪凤琴;潘宁;沈宇清;张建琼;;HLA Ⅰ类分子结构差异与HBV清除相关性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宋桂芹;吴卫平;宋春杰;尹岭;朱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的基因芯片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曹华;郑捷;;UVA1照射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郑建铭;施光峰;李宁;钱志平;朱梦琪;陈明泉;李谦;王新宇;;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IRF3及其下游Ⅰ型干扰素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陆树良;金曙雯;金再敏;史济湘;丁长囡;;烫伤小鼠模型制作中脱毛剂对皮肤组织损害的病理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陈欣;龚秀丽;曾凡一;黄淑帧;;遗传病宫内治疗的研究-应用改良的干细胞宫内移植方法建立高嵌合率小鼠模型[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8 文峻;刘鲁伟;范云;屈学民;龙开平;王斯刚;;一种心肌细胞替换实验技术的研究[A];全国第九届心脏学会第十二届心功能学会《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罗萍;卢雪红;吴曼;刘树军;尚秀兰;;来氟米特对狼疮肾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杜家忠;李松滨;李宝龙;高维滨;;针刺对乳腺增生症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的病理形态定量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美制造出感染丙肝病毒的小鼠模型[N];科技日报;2011年

2 孔琪 张连峰;小动物 大作为[N];健康报;2010年

3 记者 仇逸;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探病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刘燕玲;免疫辨证指导乙肝治疗[N];健康报;2005年

5 陈操 赵玉军;操纵“主犯”:变异毒株及其“特异”功能[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6 王迪;胰腺癌小鼠模型面世[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驻京记者 李瑶;感染早,易成HBV携带者[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匡远深;小鼠模型助帕金森病早诊早治[N];健康报;2008年

9 任荃;国内首家“小鼠医院”在沪建成[N];文汇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邹曦;北京百万实验动物大迁徙[N];北京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静;巨细胞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之间的异种免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黄顺梅;免疫抑制剂处理建立HBV持续复制小鼠模型及其免疫学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林宁;人参皂甙Rb1对高脂饮食诱导C57/BL6小鼠肥胖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赵刚;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2J2基因过表达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APOE缺陷小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明发;NOD1/NOD2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对HBV持续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珏;具有“人源性微环境”的乳腺癌原位和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7 卢洁;人MDS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砷剂、沙利度胺在荷瘤小鼠体内抗瘤作用与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彭娟;白介素23调节过敏性气道炎症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刘海娜;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马芹颖;快速老化小鼠SAMP8老化过程中自噬的改变以及mTOR信号通路功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佳;Exosome用于抗HBV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2 李兆圣;亚甲蓝对APP/PS1小鼠海马结构Aβ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林都;双花颗粒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4 王玲;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乙醇吸收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储昭新;植物乳杆菌对IL-10基因敲除结肠炎小鼠黏附分子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6 侯娟;Th17/Treg失衡在EAE小鼠模型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张静;小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线粒体生物合成的损伤[D];郑州大学;2010年

8 胡小丹;"Ala"~(16)-aFGF(1-29)对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9 谢春凤;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抗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抗体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1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51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