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穹窿下器参与脑内神经免疫调节的形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8:51
【摘要】: 穹窿下器(subfomical organ,SFO)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其背侧紧邻腹侧海马连合,其腹侧邻近室间孔。在正中矢状切面上,SFO呈长梭形,其中间部(体部)最宽大,前腹侧端(腹侧柄)和背后端(背侧柄)较窄细。在冠状面上,SFO二柄部呈盘状,体部近于半球形。在光镜下观察,其脑室面为室管膜单层柱状上皮,其中以单纤毛的伸展细胞居多;其实质部富含微血管,在其间有密集的各种细胞,,以神经内分泌样神经元最多,其次含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电镜下观察,穹窿下器的毛细血管为窗性毛细血管,内皮缺乏紧密连接结构,基膜薄而不完整,内皮与基膜之间的间隙宽大,内皮裂隙可通向此间隙,毛细血管内皮腔面可见贴壁小泡,星形胶质细胞脚板未完整包围毛细血管,这些结构特点提示SFO的血脑屏障不完整。因此它是典型的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CVOs)之一,Gross等人还将穹窿下器、终板血管器和最后区等称为感受性室周器官(sensory CVOs,SCVOs),认为它们可能作为脑的窗口(windows of the brain)能感受血携免疫信息分子的信息变化。已经证实SFO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饮水行为,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体内环境稳定机制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早就有文献指出,CVOs参与脑内免疫反应,但无详细报道。脑屏障留有CVOs和柔膜(珠网膜和软脑膜)缺乏血脑屏障的“脑开窗”,但脑内理化环境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个尚未解开之谜。脑有免疫系统,但脑是免疫相对豁免器官,又是一个未解之谜。本研究欲以SFO为CVOs的代表,以形态学手段,探求其在感受血携免疫信息分子和感受脑脊液化学分子方面,及对脑内免疫反应调节方面的意义。 我们认为从其形态学的诸多特点上来推测,穹窿下器肯定与脑内的神经免疫调节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穹窿下器等感受性室周器官在对某些诸如:IL-1、TNF等细胞因子的通过方面有着特 中文摘要 别的表现,这也增强了我们研究的可厅性。 为了证实穹窿下器在脑内免疫调节系统中的作用,在本研究当 中,应用了NADPH刁的组化方法、TUNEL末端标记法、扫描及透射 电镜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的荧光双标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 术,来研究在腹腔内给予大肠杆菌内毒素后,脑内的一氧化氮合酶细 胞的变化、室管膜细胞的凋亡、早期即刻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沁-fos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穹窿下器与其它 脑区相比较时的特异性改变。并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选择,来推断穹窿 下器在整个脑的变化中所处的阶段性作用。 大肠杆菌内毒素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产生的一种复合脂多 糖,外周给予内毒素后可以引起机体的许多急性反应,包括高热、痛 阈降低、加速新陈代谢等,并激活神经系统的多种内分泌活动,可以 显著地增加血浆中多种激素的水平。即大大的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应激 状态。在此状态下的穹窿下器又有着什么样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呢。 一氧化氮与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各种白细胞 介素的分泌起着复杂的影响作用,可促进 IL刁 a和 IL八 的产生,抑 制巨噬细胞及肝巨噬细胞产生IL6,NO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免疫介质。 因此,我们用能催化产生一氧化氮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作为指标,来 观察其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大鼠脑内的变化,以推测它们在脑内免疫 反应中的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腹腔内给予不同剂量的大肠杆 菌内毒素(内;:1.smwg、内厂2.sing 各 内厂3.sin叭g)和地塞 米松(地;:6mg/kg、地。:12mghg、地。:18mgdig)8小时后,观 察阳性一氧化氮合酶细胞与它们的剂量依赖关系,进而证实一氧化氮 合酶细胞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的不同变化,正是一氧化氮参与脑内免 疫调节的重要证据。结果显示在不同组别中穹窿下器的阳性一氧化氮 合酶细胞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应用体视学测量方法,计算出不同 组别的穹窿下器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均值和标准差,并 进行在检验得出:对照组<地1<地广地广内;<内产内尸 同样,在对 相同组别的脑的不同部位进行面密度比较时,穹窿下器内的阳性一氧 化氮合酶细胞均有着明显的增高。 基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在穹窿下器内特别的表现,我们认为 2 中文摘要 有必要从电镜水平来观察穹窿下器此时在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对于穹 窿下器血脑屏障方面的研究较多而详细,但从脑一脑脊液屏障方面的 研究并不十分透彻,尤其是穹窿下器与周围脑结构的差别以及其在免 疫状态发生改变后的形态,并未引起注意。因此我们分别选择了在腹 腔给予大肠杆菌内毒素(2.sing/kg)2刁时、4刁时、8刁日不 16刁时 后的4个时间点来对穹窿下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应用透射电镜 观察细胞结构上的改变。 结果显示:扫描电镜观察结果:l、对照组的结果:从整体上 看,SFO表而纤毛稀少,大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329
本文编号:2657739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望东,马常升,曹翠丽,杨天祝;不同免疫状态下穹窿下器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的变化[J];解剖学杂志;2001年02期
2 苏正昌,曾德音,张瑞琼;免疫反应产物对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J];生理科学进展;1992年04期
本文编号:2657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577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