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深部念珠菌的基因诊断、分子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09:15
【摘要】:念珠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占深部念珠菌感染的90%以上。由于艾滋病、白血病、肿瘤、粒细胞减少症、器官移植等免疫缺陷或低下患者日益增多,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癌症的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类固醇药物等使患者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合并深部念珠菌感染不断增加。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念珠菌属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临床抗真菌药品种有限,念珠菌获得性耐药发展快,常出现交叉耐药,严重危及病人生命。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靶酶的变化及药物外排泵的过度表达。C-14去甲基酶(ERG11)是唑类药物在真菌细胞内作用的靶酶,是麦角固醇(念珠菌细胞膜重要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不可缺少的代谢酶,念珠菌在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由于靶酶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引起酶活性区氨基酸变化和酶三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酶与药物的亲和力及粘附度降低,使得真菌细胞内药物不能有效抑制C-14去甲基酶的催化活性而耐药;或靶酶基因调控区和(或)相应的调节基因发生改变,靶酶基因过度表达,产生大量的靶酶,细胞内药物浓度不能完全抑制靶酶的活性而耐药。多数念珠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内药物累积量下降。这一变化与多种外排泵基因的过度表达相关。外排泵能将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胞外,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不能有效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念珠菌与唑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ATP结合盒转运子家族(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如cdr1、cdr2等基因;另一类是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superfacilitater)的多重耐药基因mdr1。 近年来,国内深部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加强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控,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进行深部真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深入探讨真菌耐药机制已刻不容缓。本研 究以2002年度从天津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分离的深部念珠菌临床株着手,分 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了对常见病原念珠菌快速、准确的临床基因诊断方法, 对收集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为临床深部念珠菌感染的基因诊断、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并初步探讨了耐氟康哇热带念珠菌临床株Fc30 的耐药机制。 第一部分天津地区深部念珠菌感染临床株分析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特点,分析深部念珠菌感染的危 险因素及耐药特征,,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从天津地区的5家大型医院收集2002年5月一11月的深部念珠菌 感染临床分离株,应用WHOnets软件分析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特点,采用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它们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2002从天津地区共分离深部感染念珠菌53株。白色念珠菌最多 占47.1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26.42%。深部念珠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占 69.81%:老年患者居多54.72%;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抗生素、激素的大量使 用、各种侵入性操作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是重要危险因素。念珠菌对酮康哇、 5一氟胞啼咤敏感性高,无耐药;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哇敏感率分 别为100%、92.9%,但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敏感率较低分别是62.5%、40%。 四种念珠菌均对两性霉素B不同程度存在耐药,敏感率分别是白色念珠菌 84%、热带念珠菌64.3%、光滑念珠菌75%、克柔念珠菌60%。 结论:念珠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是深部念珠菌感染 的重要原因,必须重视院内深部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氟康哇仍是早期 经验性治疗深部念珠菌感染及预防用药的最佳选择。 天津医科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常见深部念珠菌感染的快速基因诊断、白色念珠菌 基因分型及与耐药表型的关系 目的:研究常见病原念珠菌快速、准确的基因诊断方法,为临床深部 念珠菌感染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建立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分型方法,观察 不同基因型药敏变化,为白色念珠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常见深部念珠菌感染临床株,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念珠 菌r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I一ITSZ,根据PCR产物片段的大小进行快速 基因鉴定。采用PCR方法扩增白色念珠菌285 rDNA基因内含子区,以内含 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I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采用微 量肉汤稀释法对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进行药敏分析。 结果:(1)53株常见院内感染念珠菌依据多重PCR电泳图谱分五型: 热带念珠菌14株:单一条带,大小350饰。白色念珠菌25株:2条带,150bp 和550bp。8株光滑念珠菌:单一条带,大小90Obp。克柔念珠菌5株:单 一条带,大小550bp。乳酒念珠菌1株:单一条带,大小700bp。常见病原 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经PCR扩增均无 产物。快速多重引物PCR诊断结果与常规生化鉴定一致,检出率10既,无 假阳性。(2)临床分离的25株白色念珠菌经PCR方法分为三型:A型12 株(450bp),B型10株(840bp),C型3株(450bp、840bp)。A、B型为 主要基因型,其药敏结果差异并不显著。 结论:此多重PCR快速基因诊断方法简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重 复性好,有助于临床早期快速
【图文】:

氨基酸,药物,抗真菌药,耐药机制


真菌在哇类抗真菌药的选择压力下,药物靶酶基因可能发生改变,使耐药菌成为药物环境下的优势菌。与靶酶基因相关的耐药机制主要有:A.由于靶酶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见图2),引起酶活性区氨基酸变化和酶三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酶与药物的亲和力及粘附度降低,使得真菌细胞内药物不能有效抑制C一14去甲基酶的催化活性而耐药;B.靶酶基因调控区和(或)

典型结构,念珠菌,多种耐药,口腔念珠菌病


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胞外,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不能有效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念珠菌与哇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ATP结合盒转运子家族(ATPbindingeassettetransporter)如edr(见图3)、pdh等基因;另一类是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faCilitaters叩erfamily)的多重耐药基因mdrl(见图4)。图3:ABC转运子典型结构图4:MDRI外排泵念珠菌对哇类药物高度耐药通常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Miyazaki〔4e]对从A工Ds病人口腔念珠菌病分离的2株高耐氟康哇念珠菌进行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37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淼淼;刘维达;吕雪莲;张晓利;葛一平;吕桂霞;沈永年;;念珠菌多重PCR鉴定方法的建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英;顾军;刘维达;;应用ITS通用引物对念珠菌菌种快速PCR鉴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吕宏光;高晗;;念珠菌变应性鼻炎的slgE检测[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曾贤铭;谢珏;吴泉;孙长贵;张丽君;;451例念珠菌感染菌株鉴定结果与分析[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闫志敏;华红;徐岩英;;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性的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郑岳臣;曾敬思;李家文;王岱军;邬焱卿;吴艳;;国内首例解脂念珠菌肉芽肿鼻窦炎[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英;顾军;刘维达;;念珠菌属的PCR快速检测方法[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陈桂山;卢兰芬;梁锦胜;吴秀娟;吴剑扬;;146核念珠菌的检出分布与耐药分析[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刘斌;王胜春;郭艳阳;郑颖;樊星;;泌尿生殖道念珠菌混合感染的临床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徐丽霞;曾学思;孙建方;杨海平;吕桂霞;胡素泉;顾菊林;;克柔念珠菌引起的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国内首报[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科学家破解六种念珠菌遗传代码[N];科技日报;2009年

2 韩咏霞;“特殊时期”当心念珠菌乘虚而入[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患有念珠菌阴道炎该怎么办[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新加坡公司开发出快速念珠菌检测器[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郑惠方;霉菌性阴道炎难治,难在哪里?[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金匕辉;莫让“难言之隐”困扰[N];保健时报;2003年

7 林怀宪;注意细节防霉菌性阴道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8 本版指导专家: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 周德平 记者 潘雪燕;霉菌性阴道炎用药宝典[N];医药导报;2006年

9 张红真;合理治疗霉菌性阴道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10 张家勇;生殖器也会“发霉”[N];大众卫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劲松;深部念珠菌的基因诊断、分子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2 亓庆国;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符美华;深部念珠菌病快速PCR检测的标准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魏昕;老年口腔念珠菌的分布及生物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前军;连钱草、假木豆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6 王淼淼;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的快速鉴定和近平滑念珠菌形态转换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张烨;宫环出血病病理生理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斐;阴道致病念珠菌的菌种与耐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钟志华;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江秀秀;念珠菌阴道炎致病菌株的基因组分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马海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王丽;性病就诊人群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学的感染特征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6 牙祖科;鼻咽癌放疗期患者口腔健康及念珠菌负荷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7 向华国;Multiplex PCR-RLB检测常见性病病原体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陈同庆;两性霉素B与其脂质体抗菌活性比较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脂质体最低抑菌浓度[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9 张震;35株念珠菌药敏分析及氟康唑和环孢菌素的体外协同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10 尹瑞瑞;林生地霉致病性的动物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3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83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