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酒精导致的精子异常与子代出生缺陷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3:32
【摘要】:1973年,西雅图的研究人员Jones和Smith公布了一系列孕期酒精暴露相关症状的研究结果,并将其正式命名为胎儿酒精中毒综合症(Fetal Alcohol Syndrome, FAS)。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孕期酒精暴露引起的胎儿出生缺陷的研究中。在机制方面,关于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机制也有越来越多的报道。相比之下,男性长期酗酒导致后代出生缺陷的研究却极少。在有限的动物学研究中,由于酒精量、年龄及品种的差异,酒精导致雄性小鼠后代出生缺陷的表型不一,机制研究尚未涉及。尽管人们猜测,酒精作为环境致畸因子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改变而致使后代发生出生缺陷,但迄今为止,父系酒精暴露导致胎儿酒精综合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拟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将酒精导致精子异常与后代出生缺陷相联系,先建立雄性动物长期酒精暴露导致的后代出生缺陷模型,再通过各种表观遗传学分析技术检测父本精子以及后代各组织的表观遗传修饰变化,以回答酒精究竟是否可以通过父系精子的表观遗传学变异导致后代发生出生缺陷这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并力争明确部分分子机制。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通过对雄性KM,C57及Aldh2-/-小鼠进行为期1个月的梯度酒精(0g/kg,1g/kg和3.3g/kg)灌胃处理,检测小鼠体重、睾丸重量、附睾重量、精子密度以及精子活力等参数,对不同雄性小鼠长期酒精暴露对其生殖毒性影响进行研究。二、三种实验小鼠与正常雌鼠杂交,获得F1代小鼠,通过对其存活率、畸形率、体重及性别比统计观察F1代小鼠生长发育情况;待F1代小鼠8周龄后,对其进行高架十字、悬尾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对其焦虑抑郁情绪及认知能力进行评测。三、通过MassArray EpiTYPER甲基化平台,对酒精处理KM小鼠FO代精子、F1和F2代大脑皮层4个印迹基因(H19, Peg3, Ndn及Snrpn) DMR区的甲基化水平进行研究,并用QRT-PCR检测其大脑皮层中mRNA水平表达情况。四、使用酶切甲基化测序(MSCC)方法对酒精处理的C57小鼠F0代精子和F1代海马组织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再利用表达谱芯片对F1代海马组织进行全转录组进行检测,最后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和筛选,挑选酒精处理后C57小鼠FO和F1代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变化与F1代mRNA表达相一致的基因,利用MassARRAY以及QRT-PCR方法在C57小鼠和Aldh2-/-小鼠F0及F1代中,进行扩大样本的DNA甲基化和mRNA水平验证。研究结果如下:一、3.3g/kg酒精处理的F0代KM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精子密度及精子活力呈减少趋势;3.3g/kg酒精处理的C57和Aldh2-/-小鼠,其体重、睾丸和附睾重量均减少(p0.05),精子密度呈减少趋势;随着酒精处理剂量的增加,两种小鼠睾丸内精子凋亡率增加(p0.05);与C57小鼠酒精处理组比较,Aldh2-/-小鼠对酒精敏感性更高,后者的死亡率高于前者;3.3g/kg酒精处理的Aldh2-/-小鼠,其睾酮激素、精子平均路径速度(VAP)及平均曲线速度(VCL)均显著减少(p0.05)。二、对于酒精处理的三种小鼠,其F1代存活率下降(p0.05),认知、焦虑和抑郁程度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酒精处理的KM小鼠F1代中出现了耳聋与急速转圈两种小鼠;与对照组比较,酒精处理组F1代KM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焦虑抑郁情绪增加(p0.05)。酒精处理的F1代Aldh2-/-小鼠,其认知及抑郁情绪受影响程度高于酒精处理的C57小鼠F1代。三、在KM小鼠印迹基因甲基化检测中,我们观察到F0代雄性小鼠的精子中,高剂量酒精处理后H19与Peg3基因DMR区甲基化改变显著(p0.05);在F1代小鼠大脑皮层中,Peg3基因的CpG7与CpG11两个位点的甲基化变化与F0代精子中相同,有显著性差异(P0.05)。 Snrpn基因在Fl代及F2代大脑皮层中观察到甲基化显著减少(p0.05)。其它印迹基因在F1代均未发现显著的甲基化改变。4个印迹基因在F1代大脑皮层mRNA水平检测显示,酒精处理组Peg3基因mRNA表达有减少趋势,Snrpn基因有增加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四、利用酶切甲基化测序技术(MSCC)结合表达谱芯片对不同剂量酒精处理后C57 FO代精子及F1代海马组织全基因组启动子区域进行甲基化检测和转录组进行分析,发现F0代甲基化改变且稳定遗传给F1代,且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程度相对应的基因有12个。将这些基因在C57、Aldh2-/-小鼠F0及F1代中扩大样本进行甲基化及mRNA水平验证,结果发现Syt2基因的表达变化最有意义。进一步机制研究及筛选实验正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酒精长期暴露能够影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引起精子某些基因甲基化发生改变,而这种异常的改变可传递到F1代,并导致相应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可能是F1代出现异常的部分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况花荣;王小丽;;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2 彭凤兰;;出生缺陷与优生研究进展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2年10期

3 T.厄温格;陈民;;澳大利亚一著名科学家被指控犯科学伪造罪[J];世界研究与开发报导;1989年02期

4 周丽苹;;中国缺陷儿童何其多?[J];百科知识;2010年10期

5 李莲秀;;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6 张英骅,赵赶,刘湘萍,党应媛;微量元素与出生缺陷关系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9年01期

7 芸生;;破解人出生缺陷之谜——我国科学家发现胚胎发育调控的新机理[J];今日科苑;2007年01期

8 曲红梅;于国伟;;出生缺陷与原生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1期

9 安郁宽;徐艳岩;;物理因素与出生缺陷[J];生物学通报;2013年12期

10 傅立杰;;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不可忽视的因素[J];科学;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丽琼;贺晓艳;岳佳;杨美英;文玉婷;;通海县1996~2006年出生缺陷调查研究[A];玉溪市第十五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山西省出生缺陷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分报告之一)[A];2009—2010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10年

3 谢立春;钟于玲;刘青玲;冯琪;于红;夏霁琼;;深圳市0-5岁儿童出生缺陷调查分析[A];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04年优生科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素兰;李文孝;;降低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与效果分析(摘要)[A];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04年优生科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心亮;魏庆;张蕊;齐岩;宫建国;钟南;;北京市海淀区05-07年出生缺陷的调查[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四届全国学术论文报告会暨基因科学高峰论坛论文专辑[C];2008年

6 胡崇高;;浙江省预防出生缺陷及残疾[A];2011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生殖健康讲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祝轲;任榕娜;;出生缺陷476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8 于俊荣;李斌斌;宋淑秀;孟庆莲;;河北省0~6岁儿童出生缺陷风险因素调查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邹鸣飞;孙跃宏;屈煜;钱莹莹;蒋燕萍;舒立波;;出生缺陷危险因素与对策研究[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邱丽倩;;浙江省预防出生缺陷策略与前景[A];2013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减少出生缺陷 提高人口素质[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郑晓瑛;出生缺陷急待干预[N];人民日报;2003年

3 高莎;出生缺陷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提升[N];工人日报;2007年

4 记者 谭克扬邋通讯员 刘后红 康平 姚家琦;控制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N];湖南日报;2007年

5 魏萍;预防出生缺陷重点在孕前[N];健康报;2006年

6 魏萍;有出生缺陷要在第一时间上报[N];健康报;2007年

7 记者 卢素仙;北京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宣传活动[N];科技日报;2007年

8 盟妇儿工委办;我盟开展健康宝宝、幸福家庭——预防出生缺陷系列宣传活动[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9 李如一;“预防出生缺陷”首府开讲座[N];伊犁日报(汉);2007年

10 刘翔霄;山西调查:出生缺陷高发疑与污染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菲;酒精导致的精子异常与子代出生缺陷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刘建琼;湖北省主要出生缺陷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绍强;深圳市龙岗区围生儿出生缺陷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昕;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出生缺陷代谢组学和金属组学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陈英耀;我国主要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和预防措施的经济学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代礼;出生缺陷家系收集及并指(趾)多指(趾)畸形的HOXD13基因突变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芈静;蚌埠地区0~5岁儿童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2 缪凡;海岛出生缺陷患病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陈鸣鸣;新生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及近5年变化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郭瑶琴;基于弹性网络的出生缺陷多维地理环境因子探索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 修晓燕;福建省出生缺陷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祝轲;出生缺陷的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海涛;吉林省2003~2008年出生缺陷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光河;山东省2005~2012年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9 陈静;沧州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尹新娟;郑州市五种主要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4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24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7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