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基于P颗粒的诺如病毒GII.4型流行株进化机制及免疫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9:45
【摘要】:诺如病毒(NoVs)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性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之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个年龄段中NoV都有很高的感染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估计,仅美国每年有至少2300万例NoV导致的病毒性胃肠炎病例,每年因NoV胃肠炎导致直接治疗费用和间接所致的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 由于缺乏细胞培养系统,亦无合适的动物感染模型,一直以来NoV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尚缺乏针对NoV胃肠炎的有效疫苗及抗病毒药物。近年来,随着国外学者对NoV基因组结构和衣壳蛋白研究的日益深入,24聚体的P颗粒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创造了物质基础和新的研究思路。利用P区域蛋白(P颗粒)与生物合成的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BGA)受体抗原(A型/B型三糖)进行共结晶的晶体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其受体结合位点位于P2亚区,即P区域的最外端。P颗粒具有与VLPs相似的立体空间结构,及天然结合宿主HBGA受体特性和高免疫原性,提示P颗粒可用于探索NoV受体结合及疫苗研制的理想模型。 本研究在开展了1974-2012年间流行的NoV优势株GⅡ.4型毒株的基因遗传分析基础上,以表达的P颗粒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时期GⅡ.4型毒株P颗粒与HBGAs受体的结合方式和不同毒株的抗原关联性研究。旨在讨论宿主受体因素及宿主免疫因素在GⅡ.4的进化中所起的作用,为制定NoV疫苗策略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了抗P颗粒单价及抗P-VP8*嵌合P颗粒双价IgY抗体在NoV及轮状病毒(RV)感染中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 (一)HBGAs受体选择在GⅡ.4型NoV流行进化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NoV的遗传基因和抗原性呈高度多样性,根据病毒RNA聚合酶编码区核苷酸或外壳蛋白区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将NoV分成5个基因组。其中GⅠ、GⅡ、GⅣV基因组主要感染人类,GⅡ、GⅢ、GⅣ和GV组可分别感染猪、牛、犬及鼠。GⅠ、GⅡ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至少8和21个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包括多个变异毒株。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GⅡ.4基因型持续高流行。仅此一个基因型别就占了NoV世界范围内流行的60%以上,且每隔1-3年便产生新的变种,据此,有学者提出宿主免疫选择可能是导致NoV不断进化的因素之一。 然而,我们团队通过前期研究提出HBGA受体对GⅡ.4型NoV分子进化的强选择是其分子进化的重要机制的假说:即在宿主变异的推动下,病毒的抗原性持续的改变;同时HBGAs作为趋同因素,通过对病毒结构的限制起到功能性的选择作用,即HBGA受体选择在GⅡ.4NoV分子进化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阐明并验证该假说,本研究对1974-2012年间流行的82株GIⅡ.4型病毒株进行了遗传分析,HBGA受体结合域氨基酸保守性分析显示该区域氨基酸高度保守:S343(100%,即82株第343个氨基酸100%为S),T344(100%),R345(100%), D374(100%), S441(100%), G442(98.8%)和Y443(100%),结果表明NoV表面的HBGA受体结合区域高度保守。基于目前可获得的NoV晶体结构基础上进行序列深入分析,发现GⅡ.4NoV的HBGA受体结合界面形成了高度保守的口袋样受体结合域并能与HBGA抗原的重要位点结合。口袋样受体结合域周围则存在相对具有变异性的结构,该变异性结构主要负责与HBGA抗原的另外一个寡糖结合。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2000-2012年间加拿大阿尔伯特地区流行的10株GⅡ.4型NoV P颗粒(其中6株为新现的2008b和2010基因簇),通过唾液HBGA结合鉴定及人造寡聚糖(生物合成)HBGA结合鉴定实验表明:虽然不同株别的P颗粒结合A、B、H抗原的亲和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所有10株GⅡ.4NoV均能结合分泌型HBGA。由于分泌型人群占到总人群的80%-85%,GⅡ.4的高流行与其与HBGA的结合谱相一致,说明GⅡ.4高流行正是在HBGA的选择下NoV长期进化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GⅡ.4志愿者攻毒试验获得的配对血清开展了血清学抗原性分析,研究发现1998-2012年间14个变异株之间存在显著的交叉抗原性,通过HBGA受体阻断实验(NoV体外中和实验替代模型)亦发现志愿者血清对不同毒株具有交叉阻断能力,提示GⅡ.4感染产生的抗体对不同变异株存在交叉保护作用。 研究结果为GⅡ.4型NoV分子进化机制及疫苗研制策略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即:①高度保守的口袋样受体结合域为宿主HBGA受体因素强选择的结果,这将为研制抗GⅡ.4NoV疫苗提供重要依据;②序列中变异区域为HBGA和宿主免疫共选择的结果。同时由于GⅡ基因组NoV的HBGA口袋样受体结合域亦相对保守,进一步深入研究GⅡ NoV抗原交叉反应性将为下一步研制更为广谱的NoV疫苗提供依据。 (二)抗NoV P颗粒单价IgY抗体的制备及其HBGA受体阻断作用 被动免疫是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利用哺乳动物血清中提取的抗体进行口服治疗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由于在哺乳动物中进行大规模生产抗体的花费高,使得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与多克隆抗体相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被动免疫所产生的保护水平也较低。鸡IgY由于其生产成本低、产量而成为是被动保护抗体的一种有效选择。近几年,多个研究表明鸡IgY对粘膜病原体,特别是病原体引起的肠道内感染非常有效。 本研究采用NoVs P颗粒蛋白免疫来航鸡,制备了NoV特异性IgY抗体。结果显示:鸡蛋蛋黄中自第3周开始产生特异性抗体,到第7周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并一直持续到第16周,抗体滴度达到200,000-500,000,平均每个鸡蛋中NoVs特异性抗体含量高达4.7-9.2mg。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从蛋黄中分离的IgY抗体与NoVs P颗粒有很强的免疫反应,并且能阻断NoVs病毒样颗粒(VLPs)及P颗粒与HBGA受体结合(NoV体外中和实验替代模型),BT50为1:800。鸡IgY在70℃温育30分钟或者在pH4-9的环境中处理3小时后仍能保持80%以上的HBGA受体阻断活性。NoVs IgY抗体滴度高、产量高,具有在胃肠道中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特点,为抗NoV感染的被动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三)抗P-VP8*嵌合P颗粒IgY抗体的制备及其对NoV/RV的双价免疫保护作用 轮状病毒(RVs)和NoVs是导致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两种病原体。RVs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1.385亿婴幼儿严重腹泻,包括造成2500万的就诊量,超过200万的住院量和453,000五岁以下儿童死亡。RVs和NoVs在儿童和/或老年人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并在免疫受损的病人中造成持续性感染。因此,被动免疫策略来控制和预防临床RVs和NoVs的感染是有必要的。 本研究利用P-VP8*嵌合P颗粒蛋白免疫来航鸡,成功大规模制备了抗人类NoVs和RVs的双价特异性IgY抗体。在首次免疫后第二周的血清和第四周的蛋黄中就检测到P-VP8*抗体,特异性抗NoV抗体滴度与单独用NoV P颗粒免疫获得的抗体滴度相似(750,000-800,0000),而其抗RV VP8*抗体滴度(~80,000)显著性高于单独用VP8*抗原免疫获得的滴度(~48,000)。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抗P-VP8*IgY与NoV VLP和RV VP8*具有特异性反应。HBGA受体阻断实验表明:抗P-VP8*IgY具有阻断NoV与HBGA受体A、B抗原的结合能力(BT50为1:1,200-1:1,300);同时具有阻断RV与HBGA Leb (BT50为1:80)及H-1抗原(BT50为1:240)的结合能力。RV体外中和蚀斑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显示抗P-VP8*IgY可阻断Wa毒株的体外复制(IC50为0.304mg/ml)。利用CPE及Western blot分析,发现抗P-VP8*IgY对体外RV病毒接种前(预防)、接种后(治疗)复制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VP8*诱导的IgY具有开发出一种同时有效预防和治疗NoV和RV感染的免疫制剂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灶和;曹剑香;简纪常;鲁义善;;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6期

2 李鹏;罗德炎;高永辉;张松乐;宋艳;王希良;;布氏杆菌BCSP_(31)/pVAX1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年06期

3 杨鹏;雷连成;谢芳;韩文瑜;王加启;;痤疮丙酸杆菌对小鼠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年08期

4 吴丹,郭瀛军,林懿,孙树汉;猪囊尾蚴抗原DNA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效应[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罗德炎;高永辉;张松乐;袁园;谢应国;师伟;王希良;;布氏杆菌PBP_(39)/pCDNATE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年02期

6 孟庆文;刘光亮;于康震;童光志;刘娣;施建忠;陈化兰;;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昆虫/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及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J];科技导报;2006年03期

7 张万江;邓喜玲;吴芳;黄春;曹旭东;吴江东;杜燕;李蕾;;结核杆菌Ag85B基因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8 石星明;贺笋;王玫;杨桂花;曾伟伟;崔红玉;童光志;王云峰;;基因修饰的鸡新城疫病毒HN基因DNA疫苗免疫效力评价[J];畜牧兽医学报;2009年10期

9 韩宏晓;彭金彪;洪炀;王欣之;石耀军;傅志强;刘金明;程国锋;李祥瑞;林矫矫;;日本血吸虫SjPRMT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免疫保护效果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刘秀梵,王志亮,彭大新,张如宽;表达MDV gB的重组FPV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J];江苏农业研究;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毅;;肺炎克雷伯氏菌灭活疫苗对白鲢的免疫保护效应[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石星明;杨桂花;赵妍;张晶;魏秀英;胡顺磊;王玫;王云峰;;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免疫保护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向明;崔治中;殷俊;杨玲;薛整风;李厚达;;犬瘟热病毒DNA疫苗免疫犬诱发的免疫保护[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庆美;何生虎;米荣升;黄燕;周鹏;张国恩;秦培兰;呼高伟;陈兆国;;CP15亚单位疫苗对小鼠隐孢子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霄;周子华;廖玉华;王敏;;乙肝核心病毒样颗粒的克隆、改建、表达和纯化[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林跃智;邓喜林;沈楠;吕晓玲;赵立平;邵一鸣;沈荣显;周建华;;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特点与免疫保护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姚龙泉;尹继刚;张西巨;李建华;宫鹏涛;陈玉兰;;微小隐孢子虫粘附相关蛋白基因的筛选、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钟凯;王艳玲;杨国宇;;乳腺分泌物中体细胞的研究进展[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呼锐;樊自尧;佟春玉;迟佳琦;李闰婷;丁兆凤;陈龙欣;陈亮;于立权;马金柱;宋佰芬;朱战波;崔玉东;;奶牛乳房炎肠杆菌OmpA的免疫原性分析及对小鼠感染模型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戚宇华;崔仑标;史智扬;葛以跃;李显;单军;陆祖宏;;H5N1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的制备与应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于洋 记者 张兆军;病毒样颗粒荧光示踪研究获重要进展[N];科技日报;2011年

2 邵斌;我国SARS灭活疫苗完成一期临床试验[N];大众科技报;2004年

3 学玲;肉羊常规免疫程序[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4 山东省沂水县第二职业中专 王道坤;谨防猪肺疫和猪气喘病[N];河北农民报;2006年

5 山东省沂水县第二职业中专 王道坤;鸡群免疫好越冬[N];河北农民报;2007年

6 山东省沂水县三十里职业中专 王道坤;家兔常用疫苗及用法[N];河北农民报;2006年

7 薛玉华;常用兔用疫苗的种类与应用[N];湖北科技报;2006年

8 尹晓曦 记者 付宇;宣传计划免疫保护儿童健康[N];牡丹江日报;2011年

9 记者  黄还春 实习生 陈来;集中免疫,严防紧急“禽”况[N];温州日报;2006年

10 ;初乳和常乳在子猪防病保健中的作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迎春;基于P颗粒的诺如病毒GII.4型流行株进化机制及免疫保护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杨秀清;抗B型肉毒毒素鼠源中和抗体快速制备及其免疫学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张硕;多价登革热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4 姚龙泉;微小隐孢子虫粘附相关蛋白基因的筛选、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邱志华;病毒样颗粒构建和治疗性降压疫苗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尹双辉;猪圆环病毒2型衣壳蛋白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王洪法;弓形虫ROP2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卡介苗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晓雯;高致病小RNA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部分颗粒的免疫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荣光;幽门螺杆菌omp11和lpp2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孙长江;猪链球菌2型免疫相关抗原的分离与免疫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志贤;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及免疫保护研究[D];集美大学;2012年

2 赵彬;SjTPx-3基因的克隆、特性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林强;GII.4诺如病毒全基因组共发生网络的构建和分析[D];南华大学;2012年

4 张雪花;展示生长抑素的猪细小病毒样颗粒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袁延庆;尤氏泰勒虫重组抗原TuIP免疫保护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周清;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Sip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吴小茜;幽门螺杆菌oipA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树菊;IL-18增强pVAX1/SjRPS4·CB抗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效果的观察[D];中南大学;2012年

9 韩化敏;先天性旋毛虫病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袁涛;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对小鼠黑色素瘤治疗及免疫保护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8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68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1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