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HBV感染抗原表位特异性CTL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5:23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为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大约有3亿5千万慢性感染人口,每年死于HBV感染的人数达1百万。我国HBV感染人群比例更大,估计占总人口的10%。HBV感染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最终常因肝衰竭而死亡。上述复杂疾病谱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一致认为其发病机制中免疫反应占主导地位,受MHC-Ⅰ类分子严格限制的抗原特异性CTL识别感染肝细胞是造成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抗原特异性CTL在HBV感染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HBV感染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HBV感染时抗原特异性CTL反应很弱,特别是慢性HBV感染,用传统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方法,如有限稀释法(limiting dilution assays,LDA)、~(51)Cr释放试验法、酶联免疫斑点法等方法几乎检测不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自从1996年Altman等发明了MHC-表位肽四聚体技术以来,四聚体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也推动了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四聚体技术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CTL,无需体外扩增,是一种高效敏感的方法。 四聚体复合物是用生物技术将MHC-Ⅰ分子的C末端接一个生物素化位点,然后与特异性表位肽结合为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再按照4∶1的比例结合在亲和素上成为MHC-Ⅰ四聚体复合物。四聚体复合物可同时识别针对这段表位肽的四个T细胞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与T细胞紧密结合,从而识别特异性CTL。四聚体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即相同的MHC表型个体之间,四聚体复合物可以通用,无需考虑T细胞受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四聚体复合物结构简单,对适用于相同MHC表型个体的各种四聚体复合物之间的差异仅在所采用的表位肽。因此,构建一个MHC-表位肽四聚体也就方便了其他肽特异性四聚体复合物的构建。 四聚体技术用于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已有几年,但多限于核心抗原18-27、衣壳抗原335-343和多聚酶抗原575-583,而且所采用的病例数较少,难以反映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真实状态。因此,更多病例,更多抗原表位肽特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392
【图文】:

示意图,结构组成,原理,示意图


等很难检测到,因而限制了HBV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深入研究。对HBV感染患者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低的原因有多种推测,均未得到有效证实。同时,人逐渐认识到这些传统方法的一个共同点是采用体外活化的方法进行抗原特异TL的研究,它们只能检测到具有增殖、活化潜力的T细胞,因而肯定低估了抗原性CTL水平[’4],改进检测方法将有助于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1996年Altman等I‘’]建立可溶性甩A一般肤四聚体复合物(tetrmaericeo帅lexes,arme)r法,为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天地。可溶性HLA一A2肤四聚体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巧个氨基酸的BiAr酶底物肤B(SP)的编码基因克隆到质HLA一A2重链梭基端,表达HLA一A2重链一BSP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p一2微白、抗原表位肤(体外合成)折叠复合后与BirA酶作用,产生赖氨酸残基,再与藻白(PE)标记的亲合素混合,形成HL-AAZ重链、藻红蛋白一亲合素、p一2微球蛋白、位肤组成的四价复合体,四聚体复合物可以同时与四个TCR结合。四聚体复合物仿CTL识别靶细胞的“双识别”过程与TCR相结合,从而标记该IILA型、特定表位的CTL细胞。

鉴定结果,蛋白,微球蛋白,表达质粒


PCR扩增HAL一A2一BSP基因片段,片段大约30b7p子量标准条带,从下到上为:100Pb、200bP、300bp、400bp、500Pb、600p一微球蛋白M图1一4p一2微球蛋白表达质粒转化细菌PCR鉴定结果

微球蛋白,细菌,PCR鉴定,表达质粒


达质粒和p一2微球蛋白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培养时间最长达36小时。」M109转化感受态细菌培养皿中无细菌生长,BLZID(E3)、BLZI(DE3)pLyss转化成功,但生长缓慢,在24小时左右才能看见。见图1一2(培养30小时)二、HL-AAZ一SP表达质粒和p一2微球蛋白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的鉴定1.挑取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在含氨节青霉素LB培养液中,37℃摇菌培养,培养液刚开始变浑浊时,取菌液进行PCR方法直接鉴定转化菌液,PCR产物采用2%琼脂糖电泳,见预计大小的阳性条带者为转化成功细菌。转化成功细菌PCR鉴定电泳结果见图l一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南祥;张秀芝;蒋自钟;郭茂福;;人肠粘膜等匀浆对乙型肝炎抗原的抑制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79年04期

2 刘宝璋;乙型肝炎病毒的最新研究和展望[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8期

3 刘志平,施溥涛,江寿平;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分子的二级结构预测[J];科学通报;1985年08期

4 杨玉英;何启君;黄果勇;黄达春;;一例熊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四年的血清学及肝组织光、电镜观察报告[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9年01期

5 陈贤钦;;肝炎病毒可能触发肝癌基因[J];生物学通报;1989年09期

6 ;裸鼠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7 鲁仁杰;王慧玲;李光晨;刘鑫;;13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龚作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年03期

9 徐维祯;李迪;李桂秋;张淑云;房勇;谷鸿喜;;HBV YIDD变异株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5期

10 吕婧;杨晓玲;王惠珍;张栋;牛勃;;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沃健儿;侯伟;刘克洲;李敏伟;陈离伟;胡中荣;刘荣华;胡敏君;;不同结合臂长10-23 DNAzymes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王春花;成军;王欣欣;吴煜;刘妍;郎振为;;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孔祥平;任向荣;;RNA干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4 崣孴玲;蔡光明;张新全;李壮;;中药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评价[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崣孴玲;蔡光明;张新全;李壮;;中药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评价[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黄力毅;罗光汉;吴继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P变异意义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雷宇;黎燕;王蜀强;陈压西;周智;任红;;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四环素调控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孟忠吉;李磊;李新宇;张正茂;张振华;田拥军;王宝菊;张s

本文编号:2776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76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