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输血前血液筛查中新型HBV基因突变及抗原分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6:42
   研究背景及目的 输血是挽救人类生命的重要手段,输血前对血液进行一系列生物学筛查和安全性评价,对保障安全用血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输血前血液筛查大多仍采用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液中的病原生物及其成分。近年来随着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的不断提高,经输血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性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然而,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隐匿性感染现象与病毒变异的存在,病毒反应性(阳性)献血者的漏检问题依然存在,输血或输注血液制品仍有一定的传播病毒的残余风险,对接受输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探索新的血液筛查方法,采用更加敏感特异方法消除漏检,对于增强输血及血液制品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类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一般人群HBV感染率高达57.6%,HBV携带率高达9.09%,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HBV感染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害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输血前血液安全筛查中,乙型肝炎抗原及核酸成分的检测就成为主要靶点。 利用ELISA检测HBsAg是应用最早,开展最广的检测方法,但由于该技术是利用酶催化底物显色的方法,灵敏度较低,操作误差大,易出现假反应性或假非反应性,给血液安全检测带来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地市级血站系统采用由双人两次通过ELISA法检测HBV的方法以减少误差,但实际上此方法仅仅是增加了检测的次数,虽可减少操作者方面的实验误差,但不能避免因加样、洗板、变异系数较大等引起的方法学上的固有误差。 近年来,核酸检测技术(NAT, Nucleic Acid Test)在输血前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受到高度关注。NAT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利用该技术可在病毒感染后数天后即能检出标本中极微量的核酸,大大缩短“窗口期”。NAT敏感性高,与传统的ELISA方法相比,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窗口期”但由于病毒核酸转阳之前的血液传染性极低,通过NAT检测,能够明显减少隐匿性感染和病毒变异株,最大限度地预防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因此,NAT可使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血液筛查传染病的检测技术。 隐匿性HBV感染(OBI)即血清HBs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HBV感染,表现为病毒载量持续处于低水平复制状态。OBI血液可以通过输血导致受血者感染HBV,其感染率与各地区的HBV感染率和基因型相关。HBsAg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约有3%的正常人或献血员为HBsAg阴性的HBV携带率者,在单一抗HBc阳性人群中有30%-35%血清HBV DNA阳性,是形成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 多种原因可能造成隐匿性HBV感染,位于aa124-147的“a”表位是HBsAg的免疫优势表位,是当前HBsAg检测的主要靶点,HBsAg表位基因突变是导致HBsAg漏检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aa100-160氨基酸突变可引起HBsAg抗原活性的明显改变。由于“a”表位也是乙肝疫苗的主要保护性表位以及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要靶点,“a”表位突变可使现有乙肝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下降,因此研究HBsAg "a"表位对应的HBV S区基因序列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课题以省级血液中心为研究基地,选择93613份无偿献血标本,采用NAT、基因突变检测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和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并与传统的ELISA对比研究;对HBsAg酶联免疫法检测阴性但NAT检测DNA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DNA序列分析和抗体蛋白的确认与分型,探讨HBsAg阴性血清模式与HBV DNA的关系,寻找窗口期和隐匿性HBV感染者;对隐匿性HBV感染者病毒株基因变异进行分析,对病毒株的“a”表位区域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a”表位基因突变情况。 本论文旨在了解目前我国HBV筛查体系下献血者隐匿性HBV感染及HBsAg突变株流行状况,建立更为灵敏、准确、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输血前血液筛查新模式,并根据筛查结果计算输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肝癌细胞PI3K/PKB信号转导通路对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变化的影响,旨在为HBV密切相关的肝癌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输血前应用NAT大规模筛查乙肝病毒的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1.核酸检测实验室体系的构建: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标准核酸检验实验室,之后所有NAT检测均在此实验室进行。 2.不同采血点血液标本的汇集和处理:将不同采血点冷链运送来的标本信息录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管理网络体系平台。样品处理:采用血清或抗凝血浆,离心后,取上清用于核酸检测。收集的样品置4℃保存,24小时内进行检测。 3.建立健全样品采集-预处理-保存-使用的标准化流程。标本离心后,经全自动加样仪自动读取标本条码并加样,生成加样文件,发送至实验室服务器的相应加样数据目录下,由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和核酸检测仪处理,将其检测结果相关数据发送至实验室服务器的相应检测数据目录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将对应的加样数据与检测结果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生成每个标本相应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释放至血站信息管理系统(Blood St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IS)。通过深孔板的同步留样,避免人工误差和传统辫血留样错误,配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取代人工保存,保证血样检测结果的还原性。 4. ELISA法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ELISA法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或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最后在450/630nm处测读吸光度值。按照试剂说明书设立临界值。检测孔A值大于临界值则为反应性,否则为非反应性。酶联免疫法的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其中核心抗体检测时用生理盐水作1:30稀释。 5.标准NAT检测自动化流程建立:初期采用半自动化设备进行测试,探索出试剂准备、样品核酸提取到检测的适宜条件,最后形成样品自动汇集、检测的标准自动化流程。配套条码扫描,测试过程可全程监控。 6.核酸测定:采用合并检测方式进行。选择ALT阴性,ELISA测定HBsAg阴性、抗HCV Ab阴性、抗HIV Ab阴性的样品以及仅1种ELISA试剂为阴性的标本进行HBV、HCV和HIV病原体核酸的检测。初筛检测方式为合并检测(6个样本混合)。当合并检测汇集池样品中HBV DNA、HCV RNA、HIV RNA任何1项为反应性时,对该汇集池样品再进行拆分检测,挑选出对应的单份反应性样品。合并检测方式同时需满足单份样品临床检测的敏感性要求。 7.NAT体系的方法学评价:采用卫生部临检中心及国际血筛标准品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当发现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立即停止试验,查明原因后再继续进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有效。使用该体系对本中心近30000份样本进行连续检测,有效评估实验整体的性能及稳定性。 3.8复检及确认:所有ELISA非反应性,NAT反应性标本都将备份管寄送至中国卫生部临检中心作HBV DNA、HCV RNA和HIV RNA分项定量检测。并对献血者进行随访,以观察是否为抗体检测窗口期标本。 3.9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Student't检验来判断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 研究结果 1.NAT检测模式和流程的设计:构建了NAT大规模筛查乙肝病毒的检测模式和流程。 2.NAT检测的数据统计:93613份无偿献血的标本中,经ELISA筛查HBsAg、抗HCV和抗HIV-1/2非反应性及仅1种ELISA试剂为非反应性的标本共91271份,经NAT检测其中有60例反应性标本,反应性检出率为0.066%。 3.NAT反应性标本定量检测:NAT分项鉴别实验反应性率为63.33%(38/60)在我国经血传播疾病病毒酶免试剂阴性核酸试剂阳性献血者标本中,以HBV为主,不同于国外HIV为主的流行模式。 4. HBV DNA反应性标本病毒含量分布:38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中病毒含量20IU/ml的标本28例,占73.68%;20~100IU/ml的标本4例,占10.53%。 5.HBV检测单试剂反应分析:HBV38例单试剂反应性样本中,使用中国产试剂16例,使用美国雅培公司试剂22例;经NAT确认反应性2例,为美国雅培公司试剂单试剂检出。 6.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系统指标: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系统的单项检测灵敏度≥95%,单项检测特异性≥95%,单项检测检测下限是50IU/ml,单项检测下限检出率≥95%。检测通量≥300例样本/每日。 第二部分HBsAg ELISA-/NAT+的HBV血清学模式和病毒变异分析 研究方法 1. HBV DNA提取:使用QIAamp MinElute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标本中病毒DNA。 2.PCR扩增:PCR扩增使用Prime STAR高保真DNA聚合酶在BIO-RAD IC-Cycler梯度PCR扩增仪或PE2400PCR扩增仪上进行目的片段PCR扩增。引物HBSSWF: AACATCAGGATTCCTAGGAC; HBSSWR:CCTTGTAAGTTGGCGAGAA; HBSS-F TTCATCCTGCTGCTATGCC; HBSS-R:ACGTTTGGTTTTATTAGGGTTC,扩增产物理论上包含HBV pre-S和S区基因。50μl PCR反应体系中加入5×Prime STARTM Buffer (Mg2+plus)10μl, dNTP Mixture(各2.5mM)4μl, Primer1(10μM)1μl, Primer2(10μM)1μl,上述提取的模板DNA2-4μl, Prime STARTM HS DNA Polymerase(2.5U/μl)0.5μl,灭菌蒸馏水加至50μl。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2min。94℃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55s,共40个循环。72℃2min。反应体系:10×buffer1.0μl, primer F1.0μl, R1.0μl, dNTP1.0μl, Taq0.4μl, ddH2O3.6μl, cDNA2.0μl。每轮PCR均设阴阳性对照,以不同拷贝数的HBV标准质粒为阳性对照,敏感度为50copy/ml。PCR产物取2μl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3.PCR产物纯化:使用TBE缓冲液制作1.5%琼脂糖凝胶,然后对目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载样液中加入SYBR Green Ⅰ。对于扩增产物量大(电泳条亮带)的标本扩增50μl体系后电泳,对于扩增产物量小的标本扩增100μl体系后电泳,使用胶纯化试剂盒纯化扩增产物。 4.DNA测序:PCR产物克隆,质粒抽提,使用Big Dye测序反应试剂盒在ABI PRISM3730型全自动DNA测序仪上进行双向测序。 5.HBV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对扩增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确定所携HBV的基因型。 6.生物信息学软件处理:测序结果采用ContigExpress、MEGA4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测得基因片段序列与各基因型参比序列用Blast进行同源列队,比较分析基因突变情况。 研究结果 1.HBV pre-S/S基因PCR扩增结果:56例标本中有41例标本PCR扩增不佳,仅有15例标本PCR产物电泳均可看到1400bp的特异性条带。大部分标本扩增产物量较小,特异性条带较弱。 2.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HB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析:23例ELISA HBsAg阳性标本和15例隐匿性HBV标本经巢式PCR扩增阳性检测基因型,结果显示,C基因型在隐匿性HBV中的比例(80.0%)明显高于在HBsAg阳性标本中的比例(17.4%),p0.05。 3.隐匿性HBV感染者表面抗原S区基因突变分析:3株基因B型和12株基因C型的S区序列分析。有6例在该区域内出现了基因序列点突变,其中有3例为1个碱基点突变,3例发生2个位点的碱基点突变。12例HBV基因C型感染者有4例出现基因点突变,而另3例HBV基因B型感染者中,2例出现基因突变株。 4.HBV S基因“a”决定簇内点突变分析:15例HBsAg ELISA-NAT+标本测序结果表明“a”决定簇内点突变较多,有6例标本存在9个位点处的“a”决定簇内碱基点突变,主要以A-C突变多见。 第三部分ELISA-/NAT+献血者血液HBV抗原抗体确认的研究 研究方法 1. HBsAg ELISA-/NAT+献血者随访策略和随访流程的设计和建立 2.标本采集及处理 3. ECLIA法检测HBV抗体和抗原。 4.NAT检测 5.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HBsAg ELISA-/NAT+献血者随访策略和随访流程的设计和建立。 2. ELISA(-)NAT(+)献血者随访:对60名ELISA(-), NAT(+)献血者立即进行随访,追踪成功26人(34人次)。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转阳的有3人;HBV核酸转阴的5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未转阳但核酸仍为反应性的10人。 3.无偿献血者中HBV窗口期标本追踪检测概况 4.HBsAg ELISA-/NAT+献血者HBV抗体确认。对将59人份核酸检测阳性血液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有1人HBsAg阳性,HBcAb阳性43人、HBsAb阳性26人,HBcAb单阳性13人。 5.抗-HBc的表达与乙型肝炎隐匿性感染的关联研究:抗-HBc与HBV隐匿性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抗-HBc不仅可以作为既往HBV感染的标志,也可以提示隐匿性HBV感染的可能。 第四部分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及bFGF的调控作用 研究方法 1.细胞培养:培养肝癌细胞系(Bel-7402),培养基为含有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每2-3天传代一次。根据文献及预实验结果对将培养的Bel-7402细胞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bFGF或wortmannin处理。 2.细胞处理:将对数生长期细胞1×105/ml,接种于培养瓶,待达到70%融合时换成无血清DMEM培养液孵育过夜,使细胞同步化,然后按时间点和浓度点分组施加因素。 3.Western blot分析:将样品加适量样品悬浮缓冲液后,超声破碎,离心取上清,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浓度。用10%SDS-PAGE电泳后,将PAGE凝胶中的蛋白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加入一抗(PKB Ser473)进行Western Blot。最后定影、显影,分析结果。 4. RT-PCR检测Bel-7402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提取细胞总RNA,设计survivin特异性引物,RT-PCR, PCR产物经2%凝胶电泳,凝胶成像仪观察结果并拍照。 5.细胞周期分析:收集消化的贴壁Bel-7402细胞,加入70%冷乙醇固定48h,PI染色,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荧光强度。CellQuest分析软件进行细胞周期DNA含量分析。 6.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经bFGF处理后肝癌细胞PKB活性变化 2.经bFGF处理后肝癌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 3.PI3K抑制剂对bFGF诱导肝癌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的影响。 4. Wortmannin对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研究结论: 1.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筛查中,采用ELISA技术对血液标本进行初检,NAT技术进行复检的模式,能够对标本进行精确的定性检测,对窗口期的标本和隐匿性肝炎标本具有更强的检出率。 2.目前常规血液筛查中检测HBsAg为阴性的合格血液,仍然存在着窗口期漏检和隐匿性乙肝感染,以隐匿性乙肝为主,病毒株多为C型,且存在着变异株,B型病毒株较少,但突变株较高,突变株可逃避现有的诊断试剂的筛查。 3.抗-HBc与HBV隐匿性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抗-HBc不仅可以作为既往HBV感染的标志,也可以提示隐匿性HBV感染的可能。在不具备开展核酸检测的地区,可以开展抗-HBc检测,以降低输血风险。 4. bFGF通过依赖PI3K/PKB途径调节肝癌细胞Survivin的转录活性,促进其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凋亡,PI3K/PKB抑制剂wortmannin可抑制该作用,并导致survivin表达的下调。 创新点 1、以省级血液中心为基础,选择93613例大样本,对现有血液筛查模式下ELISA及NAT对HBV血液筛查的应用价值和输血残余风险进行对比研究。 2、成功构建以核酸检测技术组合酶联免疫筛查技术的输血前经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检测模式来取代目前单一免疫学检测模式,显著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3、首次研究了本地区HBV感染者HBV基因类型的分布和变异株的基因序列,丰富了国内HBV基因型分布的数据,为乙肝疫苗研制和乙肝诊断试剂的改进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4、抗-HBc与HBV隐匿性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抗-HBc不仅可以作为既往HBV感染的标志,也可以提示隐匿性HBV感染的可能,在不具备开展核酸检测的地区,开展抗-HBc检测可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5.首次证实bFGF刺激Bel-7402细胞后,通过依赖PI3K/PKB途径调节Survivin的转录活性,促进其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凋亡。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久波;范金波;周国均;李海平;曾静;张海燕;;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HIV、HBV、HCV及梅毒交叉感染的研究[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余忠清,胡丽华,刘峰,高志峰,韩敏;输血前同时检出抗-HIV、抗-HCV及HBV[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3期

3 钟土泉,张小云;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1期

4 许丽艳,敬华,杨晋德,刘春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DNA[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05期

5 王晓艳,韩建萍,攸小瑾,梁惠芳;广州市1990~2003年饮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HBeAg、ALT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05期

6 邢颜超,程维兴,陈红,黄永莉;输血前检出外伤患者HIV、HCV、HBV合并感染1例[J];中国输血杂志;2005年04期

7 杨世明,杨枨林,陈莉;受血者输血前HBV,HCV血清标志检测及其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8期

8 朱晓玲,孙艳艳,吴雪梅;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对判别病毒复制临床价值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02期

9 刘冰,陈华根;患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检查必要性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5期

10 李熙芹,陈白玉,谭明科;郴州市大中专学生HBV与HCV感染状况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莎;罗伟生;覃理灵;何武;周劲刚;王钊;吴淋玲;黄亚琴;;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谭诗文;冉懋韬;艾玉萍;龙鳌;王凡;;贵州奶牛类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研究——流行规律分析[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曹玮;李太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核心蛋白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应答[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丁柳;刘显中;陆小军;应斌武;;中国成都地区乙肝病毒(HBV)高复制人群HBV基因型分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任巧晶;王鲁文;龚作炯;;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杨永林;孟钵;傅强;马贵明;黄祖瑚;;献血者HBV表面抗原基因变异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7 谭斌;应斌武;秦莉;王立新;;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HCV和HIV病毒[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过建春;施军平;荀运浩;刘长灵;石伟珍;;中医体质和HBV感染结局相关[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苏立稳;刘宇;;恩替卡韦联合中药复方治疗HBV复制的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研究[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杨帆;朱焕玲;李建军;何川;季杰;黄杰;崔旭;向兵;;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相关性HBV再激活所致肝损害防治的回顾性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力文邋杨露勇;一份检察建议催生一项卫生新制度[N];法制日报;2008年

2 驻京记者 李瑶;感染早,易成HBV携带者[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郝辉;输血反应的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4 记者 张灿灿;西藏分类指导确保用血安全[N];健康报;2010年

5 记者 张晓姝;王瑛获2010年省新技术一等奖[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6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防治指导委员会主任 王钊;HBV传染性是HIV的50倍[N];健康报;2011年

7 刘龙 段世东;强化管理 保障安全[N];新乡日报;2009年

8 李健;两把利剑确保临床输血安全[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黄敏;常见的输血反应[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10 黄碧梅;多一点沟通,少一些隐患[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波;输血前血液筛查中新型HBV基因突变及抗原分析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沈晓霞;输血对早产儿红细胞NO生物活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庆虹;基于临床信息的新发传染病诊疗系统与基于遗传信息的HBV个体化诊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4 南雪平;抗HBV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石英;角蛋白18及其磷酸化在HBV感染慢性肝病及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6 赵耀;HBV同时分型和定量新方法的建立及基因型对药物敏感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凤梅;调节性T细胞在HBV感染的肝癌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初探[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张爱民;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9 李婉玉;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等因素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靳自学;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免疫学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蔚;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共刺激分子、IFN-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柏盛;慢性HBV感染者病原学特点与肝肾损害、治疗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梁洁;重庆地区儿童HBV血清学标志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潘乐林;CD45分子在肝移植病人HBV特异性T细胞上的表达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吴珍萍;拉米夫定耐药后补救治疗中HBV准种的演变及耐药模式的特点[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陈映;巨噬细胞与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关系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慧华;天然免疫因子MBL和Elafin水平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军;成都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陈良云;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多重耐药HBV毒株的进化[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文;自体CIK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治疗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1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21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8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