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对GRK功能调控的研究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Q5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燕斌,罗静初,姜颖;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生物信息学研究[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2 王勃,苏瑞斌,李锦;组成型激活突变体在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5期
3 袁静;王恒睴;苏国富;;锅柄式PCR及其在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断裂区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1期
4 刘光聪;朱大铭;姜海涛;;有向基因组反转和转位排序最小权重问题的1.5k近似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年07期
5 ;小指转位再造拇指的应用解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3期
6 王树锋;曹文德;张发惠;陈振光;潘增军;;腓肠肌双极转位重建股四头肌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6年02期
7 张惠爱,刘树元,朱庆生;肝胃胰及十二指肠转位伴先天性无脾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年04期
8 曾凡表,龙大宏,洪乐鹏,李沃棠,罗秀梅,许孟杰;带蒂尺侧腕屈肌转位重建屈肘功能的解剖学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侯永丰,李通化;HMM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识别[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10 王莉,霍艳英,张开泰,王莹,项晓琼,胡迎春,余刚,李刚,米粲,吴德昌;Smad7对Smad2、Smad3、Smad4核转位的抑制作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立;G蛋白偶联受体对GRK功能调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许哲军;GPCR配体药效团模拟及其数据库构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范学良;吗啡对GRK2、GRK5和JNK3基因在大鼠脑内表达调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2年
4 马志海;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的新底物Eps15的发现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刘湘华;两个新的蛋白质结构域的鉴定暨生长分化因子3功能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06年
6 高华;β-Arrestin2承担G蛋白偶联受体与其它信号通路间通讯的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高景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调控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05年
8 章小清;激动剂诱导的δ阿片受体内吞及内吞后分选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严鸣;Mac-1-FP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鉴定及其在细胞内走向的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袁泰昌;脂质筏和质膜微囊在GLUT4转位调节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艳;海鞘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cDNA的克隆定性与表达[D];暨南大学;2002年
2 王应灯;脂多糖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及GRKs对其调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3 陈仁海;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SPA药物筛选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李应海;2,6-萘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莉;绿脓杆菌外毒素转位结构域的结构与ImmunoGrB融合蛋白肿瘤杀伤功能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6 陈春;溶酶体参与蓖麻毒素A链降解途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琼;构建表达蓖麻毒素A链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研究蓖麻毒素A链的细胞内转运途径[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曦;多次跨膜蛋白EMT-1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高勇;胰岛素信号通路中GLUT4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唐诗添;拇对掌功能重建—转位腱嵌入点的生物力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9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4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