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iNKT细胞联合卵清蛋白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5 22:52
   目的:观察哮喘小鼠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细胞)联合卵清蛋白(OVA)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野生型BLAB/c小鼠BMDCs,分别与哮喘小鼠脾脏iNKT细胞联合OVA(iNKT细胞联合OVA组)、脂多糖(LPS组)、iNKT细胞联合PBS(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OVA组)或PBS(PBS组)共培养2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表面分子MHC-II、CD80、CD86和CD40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70、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的水平;取各组共培养后的BMDCs,与DO11.10转基因小鼠脾CD4~+ T细胞共培养48 h,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iNKT细胞联合OVA组BMDCs表面分子MHC-II、CD80、CD86和CD40及培养上清液IL-12 p70、IL-6和TNF-α水平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组和PBS组(P0.05或P0.01);iNKT细胞联合OVA组BMDCs与DO11.10 CD4~+ T细胞共培养上清液IL-4水平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组和PBS组(P0.01)。结论:存在OVA时,iNKT细胞可以诱导BMDCs表型和功能的免疫原性成熟。
【部分图文】:

共培养,表达水平,细胞,上清液


Figure2.TheexpressionofMHCII,CD80,CD86andCD40onBMDCs(CD11c+F4/80-cells)fromdifferentBMDCspecimens.BMDCs: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ThepercentagesonthehorizontallinesrepresentpercentagesofMHC-II+,CD40+,CD86+andCD80+BMDCsinBMDCs.图2各组共培养后BMDCs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比较表1各组共培养后BMDCs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比较Table1.TheexpressionofMHC-II,CD80,CD86andCD40onBMDCs(CD11c+F4/80-cells)indifferentBMDCspecimens(%.Mean±SD.n=6)GroupMHC-II+/BMDCsCD80+/BMDCsCD86+/BMDCsCD40+/BMDCsPBS62.6±15.831.9±7.723.2±4.141.0±11.6OVA63.6±16.530.7±7.522.9±4.838.4±10.2LPS94.2±20.1△△**88.8±18.6△△**93.2±21.5△△**89.6±18.3△△**iNKTcellsplusPBS80.3±19.4△△62.6±14.5△△74.2±16.7△△59.4±12.8△△iNKTcellsplusOVA90.3±21.2△△*85.5±19.2△△**88.4±20.5△△**82.3±20.1△△**BMDCs: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P<0.01vsPBSandOVAgroup;*P<0.05,**P<0.01vsiNKTcellsplusPBSgroup.3各组BMDCs共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以BMDCs体外培养上清液IL-12p70、IL-6、TNF-α和IL-10的水平表示BMDCs处于功能成熟水平[6]。iNKT细胞联合OVA组BMDCs培养上清液的IL-12p70、IL-6和TNF-α水平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组和PBS组(P<0.01),见表2。iNKT细胞联合PBS组BMDCs培养上清液IL-10水平明显高于iNKT细胞联合OVA组和LPS组(P<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旭雪;聂汉祥;陈千慧;邓霓姗;;iNKT细胞联合卵清蛋白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年08期

2 武萍,刘春,张冬青;CD40L在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微循环;2005年04期

3 卢伸;王青青;;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会议热点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1期

4 ;中国医科院揭示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的调控机理[J];生物学教学;2017年01期

5 曹华;薛峰;陈小英;李霞;陈雪华;郑捷;;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12期

6 马金柱;宋佰芬;崔玉东;;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2年02期

7 ;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中国厂矿医学;2009年04期

8 ;科学家发现树突状细胞调节新机制[J];生物学通报;2007年11期

9 吴蕾;古航;;树突状细胞与妊娠免疫耐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年12期

10 顾春瑜;郑磊;裘宇容;包杰;王前;;构建体外树突状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调节模型[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接晶;MF59联合CpG ODN1826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强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疫苗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罗英丽;纳米颗粒介导CRISPR/Cas9基因编辑干预巨噬和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陈琳;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与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4 王全楚;HCV C-Fc融合基因疫苗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江小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6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侯万秋;树突状细胞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陈涛涌;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的新型癌基因样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叶枫;VEGF对CD34~+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免疫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俞静;整合素相关蛋白(CD47)及其配体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怡;小鼠肺组织内造血干细胞分离、纯化与诱导[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丛哲;TLR4-NOD2协同信号传递增强树突状细胞活性及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初步研究[D];大理大学;2018年

3 邓捷文;FasL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控及在真菌感染中的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许洁;Sel1L分子对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8年

5 白煜;全葡聚糖颗粒对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6 迪丽达尔·地里夏提;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刺激树突状细胞产生TNF-α、IFN-γ、IL-4及其表达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7 何玉洁;TcpC调控树突状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王嘉良;同时下调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CD40表达水平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何栩;硫酸吲哚酚影响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10 史毓杰;树突状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6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56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4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