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应用Drug-western法从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青蒿素类抗疟药靶标蛋白基因

发布时间:2020-10-26 14:29
   以总RNA中的mRNA构建的cDNA表达文库理论上含有该生物体的所有表达基因,可表达与天然蛋白相似的重组蛋白。建立cDNA表达文库在一次永久保存基因资源的同时,可以利用功能筛选、免疫学筛选、药物探针筛选、Southern杂交和大规模序列测定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寻找特异性活性蛋白基因,进而克隆和表达这些基因,对从核酸及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研究疟原虫的生命活动规律,对揭示其抗药性分子机理,搞清某些特效药物结合蛋白的基因及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新型抗疟药物的合理设计及筛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蒿素是从传统中草药菊科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出的一种具有内过氧桥结构的倍半帖内酯。青蒿素类药物是一种与已知抗疟药如氯喹等完全不同的新型化合物。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证明青蒿素类药物是优于氯喹的抗疟新药,具有速效、低毒、高效等特点。1991年Meshnick等人提出了青蒿素类药物作用的二步机制假说:首先疟原虫体内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亚铁血红素与青蒿素结合,激活青蒿素,催化内过氧桥裂解形成一个以碳原子为中心的自由基;然后自由基与亚铁血红素和虫体内一些特异性蛋白结合而起作用。青蒿素类药物可以选择性地烷化虫体内一些含量较低的蛋白,并且这种烷化作用依赖内过氧桥,但并不烷化未感染红细胞内的蛋白。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虫体内蛋白质烷化是虫体致死的原因,但烷化蛋白与青蒿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有关是很明显的。 Tanaka等建立了一种新奇、快速、方便的分离药物靶标蛋白基因的疗法:drug-western法。即利用标记分子与药物结合作为探针,直接从cDNA表达文库筛选药物结合蛋白的基因并分离和体外表达,以便获取目的蛋白进行结构和功能研究。与传统分离方法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不需纯化而直接确认靶受体痕量蛋白基因。 翻译控制肿瘤蛋白最初在小鼠肿瘤细胞中被发现,是一个受翻译过程所阻遏并与肿瘤生长相关的蛋白质,随后在酵母及植物和除肾细胞外的各种动物组织正常细胞中被发现。从植物到动物的各类细胞中,TCTP都有广泛的高 度同源性和高度保守性,提示TCTP在细胞中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虽然报道 认为TCTP具有钙结合、金属内环境稳定、细胞内信号传导、作为IgE依赖性 组胺释放因子等功能,但其具体生物学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Bhisutthibhan等把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与恤标记的双氢青篙素共培养, 发现几种特异性蛋白被标记,其中之一是TCTP。Walker于2000年在研究啮 齿类动物感染的约氏疟原虫对青篙素药物的抗性实验中发现,约氏疟原虫抗 性系中TCTP过表达,表达量是敏感系的2.5倍,据此,他们认为TCTP可能 是青篙素类药物靶标之一。 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和研究背景,我们构建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 cDNA表达文库。把青篙素类衍生物:12B一二氢青篙素(4’一氧乙酸基)苯醚 用BsA标记作为探针,对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DNA表达文库筛选,分离出插入 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因的阳性单克隆。对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 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CDNA表达文库提取红内期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总RNA,直接以总RNA为模板使用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首先反转录 合成ss一DNA,再扩增合成ds一DNA(cDNA),对扩增产物用蛋白酶K消化及左Z丁 I酶切,抽提蛋白、去除RNA后,用玻璃奶试剂盒纯化、回收20Obp以上的 片断,经与载体连接再用蛋白包装物包装后形成未扩增文库,最后扩增完成恶 性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所构建的cDNA表达文库滴度 为1.76x109,重组率达到90%。 Drug一乳stern法筛选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DNA表达文库文库扩增后 使噬菌体噬斑转移到PVDF膜上,经漂洗后,用胶联剂EDC把青篙素类衍生物: 12乃一2氢青篙素(4’一氧乙酸基)苯醚与BSA连接作为探针与膜杂交,然后 依次与抗BSA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共孵育,最后以增强化学发 光系统检测,使X光片感光。通过X光片上的感光斑点确定PVDF膜的相应位 置,再根据PvDF膜的相应位置找到培养皿上的对应噬菌体噬斑,挑取单噬斑 噬菌体扩增,经二次筛选除去假阳性,最终筛选出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对阳 性单克隆噬菌体人DNA纯化,经DNA测序并登陆美国GenBank国际基因库检 索,发现在一个阳性单克隆中插入了恶性疟原虫TCTP基因。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因的克隆及其在M15中的表达根据恶性 疟原虫海南株全长TCTP基因序列、pMD一踢一T克隆载体限制性酶切位点及 pQE一30表达载体限制性酶切位点设计引物,以含有TcTP基因的阳性单克隆 噬菌体入DNA为模板,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全长‘lC’l’P基因,经与pMD一18一T 克隆载体重组,转化XLI一Blue。提取pMD一18一T质粒测序并登陆美国GenBank 国际基因库检索,所克隆的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TP基因与基因库中的恶性疟 原虫TCT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提示己止确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 因。对重组pMD一18一T克隆载体及pQE一30表达载体双酶切,提取TCTP基因和 pQE一30空载体并使二者重组,然后转化M15,挑取阳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Q781
【部分图文】:

产物,试剂盒


oPCR产物经玻璃奶试剂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丹;;一种用于恶性疟原虫及肿瘤细胞培养的有隔膜的多碳酸盐细胞培养装置[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9年02期

2 江静波;龙祖培;周洁娴;;用换人血方法使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在猕猴和熊猴体内转种传代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4期

3 龙祖培;叶奕英;高敏新;李玉华;韩淑敏;张乃临;;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筛选人疟动物模型[J];微生物学报;1983年02期

4 万磊,陈培霞,李英杰;单克隆抗体重氨胶乳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实验初报[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8年04期

5 江静波;陈俊民;梁东昇;;疟原虫研究的新进展—特拉格(Trager)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法的介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4期

6 庄兆农;对恶性疟原虫的自然获得性免疫[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6年03期

7 钟辉,李杰之,李平,曹诚,马清钧;增强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免疫反应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讯;1999年02期

8 李莉,宁云山,吴英松,李明;重组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纯化及免疫活性测定[J];热带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9 高敏新;李玉华;韩淑敏;陈正仁;;红内期人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J];微生物学报;1979年01期

10 蒋春雷,管惟滨,王笑利,孔宪涛;抗恶性疟原虫Fcc7801/HN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作申;应用Drug-western法从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青蒿素类抗疟药靶标蛋白基因[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2 蔡启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构建并优化筛选抗恶性疟原虫多表位人工抗原DNA疫苗[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杜承;恶性疟原虫Pf332抗原的免疫原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会良;利用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恶性疟原虫抗原候选基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5 宗瑞谦;猪囊尾蚴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筛选及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6 姚朗;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特征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7 张冬梅;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表达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8 吴英松;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单抗制备及疟疾诊断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9 景志忠;猪带绦虫六钩蚴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免疫原基因的筛选、克隆与表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程远国;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结合蛋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辉;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的态型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2 陈华;复方萘酚阿奇对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的实验性研究[D];大理学院;2011年

3 王恒业;恶性疟原虫对新复方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哌喹敏感性现场体外微量测定方法研究[D];大理学院;2010年

4 陈曈;恶性疟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FP2的抑制剂筛选及其活性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杰;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分型及氯喹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邓鹏程;LAMP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卡氏肺孢子虫及恶性疟原虫的研究[D];南华大学;2009年

7 王宪锋;恶性疟原虫GBP130基因5’近端侧翼序列调控功能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韩俊;人巨细胞病毒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pp65阳性克隆的筛选[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9 李林海;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产物抗原活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10 李妍;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的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57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57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b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