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人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4:19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在DNA复制、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机制中发挥重要功能的核蛋白,我们对人增殖细胞核抗原(human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hPCNA)基因.538~+60区域启动子的调控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着重研究了5′启动子中的血清刺激应答元件以及PCNA在细胞周期DNA损伤检查点(check point)机制中的转录调控。 PCNA的合成在细胞周期中受严格调控。我们通过检测hPCNA启动子报告基因在同步化L-02细胞中的瞬时表达,分析了.538~+60范围内17个潜在元件对血清刺激启动子上调的贡献。发现位于.84~.75位的5′-TTCCCCGCAA-3′ 类E2F序列是血清诱导启动子上调的应答元件。在凝胶阻滞实验中,L-02核抽提物与含有.84~.75位类E2F序列的寡核苷酸形成两个结合条带,其中含量较少、分子量稍小的条带代表S期特异复合物,可被E2F-1抗体干扰。这是对hPCNA 5′启动子区域中血清应答元件的首次描述。 4-Nitroquinoline N-oxide(4-NQO)是一种很强的致突变剂和致癌物。DNA损伤检查点是细胞周期中的重要控制机制,它能够随时应答DNA损伤信号,休止细胞周期,诱导DNA修复。为了研究PCNA这一DNA复制、修复机器中的必需因子在DNA损伤检查点机制中的表达调控,我们研究了PCNA对4-NQO所致DNA损伤的应答。首先用瞬时转染的方法检测了Hep G2细胞中4-NQO 1 WP=4 对hPCNA启动子转录调控的影响,发现4-NQO在0~2 μmol/L浓度范围内,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通过–236~–217位p53结合元件激活hPCNA启动子转录,该转录激活作用需要p53蛋白参与。Western blot数据显示,4-NQO处理Hep G2细胞后15位丝氨酸磷酸化的p53大大增长,相比之下p53含量较处理前仅有少许增长。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taurosporine与4-NQO共同处理细胞后,磷酸化p53的大幅提高和hPCNA启动子对4-NQO的敏感性同时消失,提示15位丝氨酸磷酸化的p53是使PCNA应答4-NQO的调控蛋白。[3H]-TdR掺入实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显示,4-NQO作用后,细胞内DNA复制被抑制,而DNA修复被激活,上调的PCNA参与DNA修复。这一工作对4-NQO处理所致的细胞内应答,尤其是PCNA的转录调控,以及该调控机制的生理意义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hPCNA作为一个看家基因,需要在不同细胞的各种生理状态下广泛地表达。我们利用报告基因系统检测了hPCNA启动子.538~+60区域内的17个潜在元件在HeLa、Hep G2、MCF7、L-02细胞中对启动子活力的贡献,发现.45位ATF位点是hPCNA启动子通用的转录元件;位于.210~.75区域的6个相邻元件:.199类RA位点、.186 SP1位点、.139 CTF位点、.122 SP1位点、.94 CTF位点和.75 E2F位点突变hPCNA启动子活力也有较大影响,且存在一定的细胞特异性;.498类Ets-1位点、.216 p53位点、.64类AP2位点和+38类E2F位点对启动子活力的贡献在不同细胞株中差异较大,是细胞类型特异的转录元件。同时,我们还构建了.94 CTF位点和.75 E2F位点双突变的报告质粒,对相邻转录元件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R34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人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5′启动子内的E2F元件应答血清刺激依赖的转录上调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53应答4-Nitroquinoline N-oxide处理激活人增殖细胞核抗原的DNA修复功能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人增殖细胞核抗原在HeLa、HepG2、L-02、MCF7细胞中的顺式转录元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冬清,吴映娥,罗丽莉,曾宇然,刘元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04年09期

2 徐建江,李慎勤,杨德安,李香铁,刘少鸽;睾丸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年12期

3 李慎秋,熊芬;恶性黑素瘤细胞周期素D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2期

4 郝卓芳,罗欣鸣,黄世章,林英,陆光明,吴志辉;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年02期

5 郑杰胜!310003杭州,万曙!310003杭州,吕世亭!310003杭州,詹仁雅!310003杭州,周永庆!310003杭州;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浙江医学;2001年10期

6 曹兰芳,欧阳仁荣,杜心垿,陈小龙,宣正华;白血病细胞Ki-67表达及临床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7 朱大明,赵惠儒,张林;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01期

8 罗京伟,徐国镇,杨伟志,高黎,余子豪,殷蔚伯;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鼻咽癌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7年03期

9 顾军,陈明,牟贤龙;良恶性皮肤病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摘要)[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年03期

10 王梅先,吴亚军,张荫昌,刘松,任莉;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园;人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2 任燕;雷公藤氯内酯醇对哺乳动物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蒋满荣;DNA 损伤对哺乳动物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赵磊;KIAA0008基因与肝细胞癌侵袭表型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卢华;致炎因子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6 李新鸣;WEB2基因在酿酒酵母S期检查点调控机制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朱雪琼;子宫平滑肌肿瘤的鉴别诊断及双向电泳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8 赵明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和血管生成素在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缺氧对其诱导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9 杨欣艳;人胃癌中Survivin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10 程大胜;表皮细胞培养中维持干细胞特性相关技术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冬清;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D];汕头大学;2004年

2 任鹏涛;大肠癌中Fas/FasL、p2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3 段宝奇;~(125)I近距离照射对C_6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4 张之栋;颈椎后纵韧带增殖细胞核抗原定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5 曹先东;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间相关性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6 冉鹏;增殖细胞核抗原与热休克蛋白70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02年

7 卢慧敏;人参炔醇对血清刺激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D];江西医学院;2004年

8 刘晶;Rapamycin与As_2O_3联合诱导NB4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9 单小松;蜈蚣提取物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张蓓;热化疗对体外肝癌细胞及其对中晚期肝癌抑制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2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62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