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条件下LC、RVLM胆碱能系统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及其机制
本文关键词:应激条件下LC、RVLM胆碱能系统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及其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探讨蓝斑(locus ceruleus, LC)、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胆碱能系统在应激条件下对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Carotid sinusbaroreceptor reflex, CSR)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 方法: 选择SD大鼠于应激态(足底随机电击,每次2小时,一天二次,持续一周,经应激标准筛选后用于实验)和常态下(环境条件与应激态相同,实施无电击假应激),分别孤离其双侧颈动脉窦区(保留窦神经,切断主动脉神经和迷走神经),使之独立于体循环,同时在胆碱能纤维投射、受体分布的脑区之一:LC、RVLM和侧脑室,分别微量注射各种药物: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或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M1受体拮抗剂pirenzepine,PRZ或M2受体拮抗剂methoctramine,MTR或N1受体拮抗剂hexamethonium,HEX),以非应激常态下LC、RVLM或侧脑室注射ACSF后的CSR水平和应激态下LC、RVLM或侧脑室注射ACSF后的CSR水平分别作为实验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将不同窦内压(intracarotid sinuspressure,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方程拟合,构建二者函数关系,根据所得ISP-MAP关系曲线、ISP-增益(Gain)关系曲线以及CSR系列特征参数(均为实验的观察指标),解析应激条件下中枢胆碱能系统对CSR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 结果: 1. LC、RVLM或侧脑室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非应激大鼠CSR的影响 非应激常态下,在LC、RVLM或侧脑室分别微量注射ACSF或所给剂量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PRZ、MTR或HEX),均不引起各自基础动脉血压水平的明显改变,也不影响CSR反射的敏感性和机能。 2.应激对大鼠CSR的影响 在非应激组和应激组中,LC、RVLM或侧脑室分别注射ACSF前、后,各自CSR水平和基础血压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以非应激常态下LC、RVLM或侧脑室注射ACSF后的CSR水平和应激态下LC、RVLM或侧脑室注射ACSF后的CSR水平分别作为实验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与非应激基础CSR水平及阴性对照组CSR水平相比,应激基础CSR水平及阳性对照组CSR水平共同表现为:ISP-MAP关系曲线显著全面右上移位(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下移(P0.05),CSR机能参数调定点(Set Point)、饱和压(SP)和最大增益时窦内压(ISPGmax)明显升高(P0.05),而反射最大增益(Gmax)和平均动脉压反射变动范围(MAP range)显著减小(P0.05)。 3. LC内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 3.1LC内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 在应激组LC注射同非应激组相应剂量的PRZ或MTR后,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弱应激对CSR的抑制性重调定,表现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应激PRZ、MTR组各自ISP-MAP关系曲线后半程显著下移(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上移(P0.05),饱和压(SP)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ISPGmax)下降(P0.05),反射最大增益(Gmax)及MAP反射变动范围(MAP range)(仅MTR组)加大(P0.05);就缓解应激对CSR抑制的程度而言,MTR的缓解作用强于PRZ的作用,表现为其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上移(P0.05),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ISPGmax)减小(P0.05),反射最大增益(Gmax)加大(P0.05),上述变化一般出现在应激组LC注射PRZ或MTR后12至15min,可维持20min左右。但应激HEX组则对应激所致CSR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P0.05),却与PRZ组、MTR组的效应相比,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P0.05)。 3.2LC内微量注射各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 LC微量注射所给剂量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PRZ或MTR,均不能使应激的CSR水平完全恢复至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P0.05)。 4. RVLM内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 4.1RVLM内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 在应激组RVLM注射同非应激组相应剂量的PRZ或MTR后,同样均可不同程度的减弱应激对CSR的抑制性重调定。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应激PRZ、MTR组各自ISP-MAP关系曲线后半程显著下移(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上移(P0.05),反射参数调定点(Set Point)(仅MTR组)、饱和压(SP)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ISPGmax)下降(P0.05),反射最大增益(Gmax)及MAP反射变动范围(MAP range)(仅MTR组)加大(P0.05);就缓解应激对CSR抑制的程度而言,MTR的缓解作用依然强于PRZ的作用,表现为其ISP-MAP关系曲线后半程显著下移(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上移(P0.05),反射最大增益(Gmax)及MAP反射变动范围(MAP range)加大(P0.05),上述变化一般出现在应激组RVLM注射PRZ或MTR后15至20min,可维持30min左右。但应激HEX组则对应激所致CSR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P0.05),却与PRZ组、MTR组的效应相比,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P0.05)。 4.2RVLM内微量注射各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 RVLM微量注射所给剂量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PRZ或MTR,也均不能使应激的CSR水平完全恢复至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P0.05)。 5.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 5.1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 在应激组侧脑室注射同非应激组相应剂量的PRZ或MTR后,仍可不同程度的减弱应激对CSR的抑制性重调定,表现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应激PRZ、MTR组各自ISP-MAP关系曲线后半程显著下移(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上移(P0.05),饱和压(SP)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ISPGmax)下降(P0.05),反射最大增益(Gmax)及MAP反射变动范围(MAP range)加大(MTR组)(P0.05);就缓解应激对CSR抑制的程度而言,MTR的缓解作用强于PRZ的作用,表现为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上移(P0.05),饱和压(SP)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ISPGmax)下降(P0.05),反射最大增益(Gmax)及MAP反射变动范围(MAP range)增多(P0.05),,上述反应一般出现在应激组i.c.v. PRZ或MTR后15至20min,可维持15min左右。同样应激HEX组对应激所致CSR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P0.05),却与PRZ组、MTR组的效应相比,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P0.05)。 5.2侧脑室注射不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 侧脑室微量注射所给剂量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PRZ或MTR,均不能使应激的CSR水平完全恢复到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P0.05)。 结论: 1.非应激常态下,各脑区分别微量注射所给剂量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均不引起各自基础动脉血压水平的明显改变,也不影响CSR的敏感性和机能。 2.应激激活脑胆碱系统,LC、RVLM及侧脑室的胆碱能系统经M1、M2受体尤为M2受体介导,参与应激对CSR的抑制性重调定,下丘脑-LC和下丘脑-RVLM的胆碱能通路可能是应激影响CSR机能的下行通路之一。 3.在应激重调定CSR的胆碱能机制中,LC、RVLM及侧脑室的N1受体作用不明显。 4.除中枢胆碱能系统参与应激对CSR的重调定机制外,尚有其他神经机制的介入。
【关键词】:应激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 哌仑西平 美索曲明 六烃季胺 蓝斑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侧脑室 Logistic方程 平均动脉血压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63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6
- 引言16-20
- 实验材料与方法20-28
- 一、实验材料20-21
- (一)实验对象20
- (二)主要仪器20
- (三)主要试剂20-21
- 二、实验方法21-28
- (一)实验动物分组21-22
- (二)动物应激模型标准的确定和用于后续实验应激动物的筛选22
- (三)孤离颈动脉窦制备与液压传感装置的连接22-24
- (四)LC、RVLM 及侧脑室微量注射24-26
- (五)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CSR)的测定26
- (六)ISP-MAP 关系曲线的拟合26-27
- (七)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检验27-28
- 实验结果28-54
- 一、动物应激前后血浆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内 ACh 含量及 MAP水平的比较28
- 二、LC、RVLM 或侧脑室注射各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非应激大鼠 CSR 的影响28-38
- 三、应激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CSR)的影响38-41
- 四、LC 内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 CSR 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41-45
- 五、RVLM 内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 CSR 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45-49
- 六、侧脑室微量注射各选择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对应激所致 CSR 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非应激对照水平的比较49-54
- 讨论54-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4
- 综述64-72
- 参考文献68-72
- 缩略词表72-74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4-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辉,迟焕方,王守彪,郭联,梅光东,曹文强;大鼠蓝斑与背柱核间纤维联系的观察[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王志红;蓝斑核内注入乙酰胆碱、新斯的明及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对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3 曹银祥;用微机作Logistic曲线拟合的一种方法[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4 赵幼梅,郭学勤,梁子钧;γ-氨基丁酸-A受体激活对电针抑制应激性高血粘度、高血压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5 姚泰;;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J];生理科学进展;1989年03期
6 王惠元,金秀吉,杜一凡,李基俊,陈钢;电刺激大鼠蓝斑核对尿量的影响[J];生理学报;1987年01期
7 徐浩东,黄伟秋,赵薇薇,徐斌,于志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对大鼠颈动脉窦反射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2年02期
8 翁可,郭学勤,梁子钧;头端延髓腹外侧区注射5-羟色胺对应激性高血粘度及血压升高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2年03期
9 郭学勤,赵幼梅,郭忠,梁子钧;第四脑室注射吗啡对应激性高血粘度与血压升高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3年03期
10 王国卿,周希平,黄伟秋;激动中枢组胺能受体对应激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重调定的影响[J];生理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应激条件下LC、RVLM胆碱能系统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及其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0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40258.html